八、心忧天下范仲淹

八、心忧天下范仲淹 - 图1

范仲淹,是所有文人的楷模。他有句名句,大家肯定都听说过: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八、心忧天下范仲淹 - 图2

敢于说出“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这种话的人,不多;说了又能真正做到的,那就更少了。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范仲淹的一生,看看他是如何心忧天下的。

八、心忧天下范仲淹 - 图3

一、人穷志不短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老爸就去世了,于是妈妈只能带着他改嫁。之后的日子虽然过得挺紧巴,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他刻苦读书。

据说他年少的时候,每天晚上煮一锅粥,第二天早上起来粥凉透了,结成整块,他就将之切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配的菜,就是各种捣碎了的腌菜。

八、心忧天下范仲淹 - 图4

八、心忧天下范仲淹 - 图5

这就是划粥断齑(jī)的典故,“齑”就是切碎了的腌菜,这个成语形容生活特别清苦。

长大之后,范仲淹跑到应天府求学。应天府是宋太祖赵匡胤发迹的地方,应天府书院是顶级学府,范仲淹努力读书,立志要干一番大事业。

有一次,宋真宗本人大驾光临,同学们都跑出去看皇帝了,只有范仲淹一动不动,继续看书。同学就问他:“皇上来了,你不去瞅瞅?”范仲淹微微一笑,说:

八、心忧天下范仲淹 - 图6

八、心忧天下范仲淹 - 图7

言外之意就是,我以后是要当大官的,到时候天天都能见皇上。

这个牛还真不是白吹的,范仲淹在26岁的时候,就考中了进士,从此步入仕途。

二、起起伏伏的职场生涯

这一时期,范仲淹扎根基层,什么活都干过:负责过治安,管理过盐仓,兴建过水利。不管干啥,他都尽职尽责。

八、心忧天下范仲淹 - 图8

后来范仲淹的老母亲去世,他回家丁忧守孝。守孝期间,晏殊请他去应天府书院当老师。

八、心忧天下范仲淹 - 图9

范仲淹以身作则,治学严谨,还鼓励学生讨论时事,整个书院的治学风气焕然一新。

八、心忧天下范仲淹 - 图10

后来范仲淹的名气越来越大,被举荐到了中央,从此进入政治中心。这一时期发生的事,很能体现范仲淹的性格,那就是

八、心忧天下范仲淹 - 图11

比如说,范仲淹刚来到京城,就面临一个挺棘手的问题:

八、心忧天下范仲淹 - 图12

情况是这样的,宋仁宗即位的时候还年幼,朝政由皇太后刘氏掌握。可是等宋仁宗成年了,皇太后依然没有交权的意思,而且她并不是宋仁宗的生母,两人的关系就很微妙。一般没人敢提让皇太后交权的事,就怕惹祸上身。

八、心忧天下范仲淹 - 图13

可是正直的范仲淹不管这些,找了个机会,就直接上书怼皇太后。

八、心忧天下范仲淹 - 图14

这可把晏殊给吓坏了,万一皇太后追究起来,他这个推荐人也得跟着倒霉。

于是晏殊就把范仲淹找来,进行了一番思想政治教育。可是,他却被范仲淹给“反杀”了。

八、心忧天下范仲淹 - 图15

八、心忧天下范仲淹 - 图16

毕竟得罪了太后,范仲淹觉得自己在京城待不下去了,干脆申请外调,又去当地方官了。后来皇太后去世,宋仁宗亲政,这才把范仲淹召了回来。

八、心忧天下范仲淹 - 图17

宋仁宗秋后算账,把一批当年支持皇太后的大臣全都贬出京城。于是在当时的朝廷里面,形成了一股“批太后,拍皇上马屁”的风气。

八、心忧天下范仲淹 - 图18

虽然范仲淹当年是因为得罪皇太后而被贬,但是他觉得,不管怎么说,皇太后当年还是维护了宋仁宗的,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也有疲劳,不能任由这些墙头草抹黑,必须刹住这股歪风邪气。

八、心忧天下范仲淹 - 图19

宋仁宗觉得范仲淹说得有道理,于是就下令,禁止再议论皇太后,朝政重新平稳了下来。

八、心忧天下范仲淹 - 图20

从这件事上,咱们就能看出范仲淹大公无私的气度。

这种大公无私的性格,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很容易得罪人,导致自己被排挤;另一方面,大家又知道他其实没有私心,所以不会把他往死里整。

于是此后的一段时间,范仲淹的日子是这样的:

八、心忧天下范仲淹 - 图21

虽然职场不顺,但是范仲淹依旧保持着忧国忧民之心,咱们看他这时期写的一首诗:

江上渔者[1]

江上往来人,但[2]爱鲈鱼美。

[3]看一叶舟[4],出没[5]风波里。

【必背注释】

[1]渔者:捕鱼的人。

[2]但:只。

[3]君:你。

[4]一叶舟:像漂浮在水面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5]出没: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必背翻译】

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爱鲈鱼鲜美的味道。

(所以)你看那一叶小小的渔船,时隐时现出没在滔滔风浪里。

八、心忧天下范仲淹 - 图22

八、心忧天下范仲淹 - 图23

这首诗的意思是,大家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但是谁又知道打鱼人的辛苦呢?

如果日子就这么过下去,范仲淹这辈子,顶多就是个正直的大臣,走不到政治舞台的中心。但是,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个机会很快就来了。

三、叫我小范老子

北宋这个朝代,外战外行,人见人欺,一个辽国就够它受的了,可是这还没完,大西北边疆,又冒出来一个小BOSS:

八、心忧天下范仲淹 - 图24

西夏不断进攻北宋的西北边境,北宋军队的战斗力实在是一言难尽,结果被一顿暴打。

八、心忧天下范仲淹 - 图25

这可咋整呢?得有人去处理这个事啊,宋仁宗想来想去,就想到了范仲淹。

八、心忧天下范仲淹 - 图26

北宋一向有文官带兵的传统,但一般的文官根本干不好这个活。可范仲淹不一样,他整顿军务,提拔人才,很快就让边防军的面貌焕然一新——名将狄青就是他提拔起来的。

据说狄青每次打仗,都要戴着狰狞的面具,从气势上先压倒对手。

八、心忧天下范仲淹 - 图27

针对局势,范仲淹主张积极防御,构建链式防守,打防守反击,尽量不出动,没事偷他一个就行,慢慢打。

八、心忧天下范仲淹 - 图28

八、心忧天下范仲淹 - 图29

西夏人在范仲淹身上讨不到什么便宜,就管他叫小范老子,说他肚子里有将兵数万,不好惹。

八、心忧天下范仲淹 - 图30

八、心忧天下范仲淹 - 图31

范仲淹在西北的这段时间,提高了北宋军队的战斗力,为北宋积蓄了实力。虽然朝廷也因为冒进而惨败过,但是范仲淹按照自己的防御策略,和西夏基本上保持了均势状态。

在驻守边疆的这段时期,范仲淹写了一首特别有名的词,这就是

渔家傲·秋思

[1]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2]无留意。四面边声[3]连角起,千嶂[4]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5]归无计。羌管[6]悠悠[7]霜满地,人不寐[8],将军白发征夫泪。

【必背注释】

[1]塞:边疆要塞,这里指的是西北边疆。

[2]衡阳雁去:传说中,每到秋天北雁南飞,到湖南衡阳的回雁峰后停止。

[3]边声:指边塞特有的声音,如风、号角、羌笛、马啸等声音。

[4]千嶂:绵延而高峻的山峰。

[5]燕然未勒:指战事没有平息,功名没有建立。

[6]羌管:即羌笛。

[7]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8]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必背翻译】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其他地方很不同。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长烟升起,孤零零的边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让人想起万里之遥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归期遥遥。悠悠的羌笛之声从远方传来,寒霜满地。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还是难以入睡,将军已是满头白发,士兵流着思乡的泪。

八、心忧天下范仲淹 - 图32

范仲淹的这首边塞词,充满了悲凉肃杀之气,描写了边塞将士的劳苦。这看似凄惨的描写,正是北宋艰难的军事形势的体现,并不只是简单地抒发个人情感,这是这首边塞词不同于其他边塞诗的地方。另外,它开了豪放词的先河。

后来宋夏双方都打不动了,就暂时议和。范仲淹有大功于国家,被重新召回京城,委以重任。

这一次回京,范仲淹觉得国家这么下去可不行,必须改革了。于是,他决定搞一票大的。

四、庆历新政

当时的北宋,看似笼罩在盛世的光环下,但实际上已经陷入了内忧外患之中:西夏和辽国虎视眈眈,内部农民起义不断,国家形势越来越差。

八、心忧天下范仲淹 - 图33

范仲淹建议宋仁宗推行改革,宋仁宗也觉得该变一变了。于是范仲淹掀起了一场改革运动,因为当时的年号是庆历,所以这场改革又被称为庆历新政。

八、心忧天下范仲淹 - 图34

范仲淹为了变法,提出了一系列的计划,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整顿官员队伍。

八、心忧天下范仲淹 - 图35

在北宋,官员只要不犯错,混够了年限,就能升官,所以有很多混吃等死型的冗官:

八、心忧天下范仲淹 - 图36

而且北宋还有个荫补制度。六品以上的官员,可以推荐儿子孙子也做官。靠家庭关系当官的越来越多,这些人能靠谱吗?

八、心忧天下范仲淹 - 图37

要想把国家治理好,就得有靠谱的官吏,所以范仲淹就决心整顿官员队伍,把那些不合格的全都淘汰掉,对于荫补法,也要加以限制。

总之就是一句话:谁有本事谁上。混子曰:混日子,是不行的!

八、心忧天下范仲淹 - 图38

可是这样一来,就得罪了从上到下的一大群人。于是,他们为了把范仲淹搞下去,打各种小报告;而且宋仁宗对变法的态度,其实也不是那么坚定。久而久之,范仲淹的相位就不稳了。

八、心忧天下范仲淹 - 图39

范仲淹深感改革的阻力太大,心太累,觉得很难继续推进了,于是申请外调。改革派的参与者,比如富弼、韩琦、欧阳修等人,也都相继被贬出京,新法的各项措施也被废除,庆历新政彻底失败。

八、心忧天下范仲淹 - 图40

离开了朝廷斗争的旋涡,范仲淹的岁数也大了,他决定安心当他的地方官,造福一方百姓。没过多久,他就去世了,享年64岁。

八、心忧天下范仲淹 - 图41

课后总结

中华上下五千年,

寒窗苦读,出人头地的,这样的人不少;

公正无私,一心为民的,这样的人不少;

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这样的人不少;

不顾个人,厉行变法的,这样的人不少;

……

而能将以上所有优点集于一身的人,恐怕并不多,而范仲淹就是其中一个。而且你从他的身上,几乎挑不出任何污点。

八、心忧天下范仲淹 - 图42

最后,让我们来呼应一下文章开头的那句名句。范仲淹有个朋友叫滕子京,两人当年一块在西北摸爬滚打。庆历新政失败后,这位老哥也被贬了,他重修了岳阳楼,请范仲淹来写篇文章。

八、心忧天下范仲淹 - 图43

八、心忧天下范仲淹 - 图44

古人修个楼什么的,特别喜欢找人帮忙写点啥:文人们去玩的时候,也喜欢讴歌一番,很多名楼都是因为名篇而火起来的。考考你,你还知道哪些名楼和名篇?

于是老范大笔一挥,洋洋洒洒地写下了名(背)垂(诵)千(默)古(写)的《岳阳楼记》(见附录第340页)。

八、心忧天下范仲淹 - 图45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为自己的人生,做出了最好的注解。

关于范仲淹,咱们就讲到这里。他的改革失败了,没能挽救北宋的颓势,但是,一场规模更大的改革就要来了。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即将接过范仲淹的火炬,引发一场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