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词中老杜周邦彦
前面咱们陆陆续续也说了不少北宋文人了。这一章要讲的人,可以看作咱们北宋系列的尾巴。他就是—— 周邦彦。
大家没听过他没关系,但著名的词评人王国维先生曾经说过:
老杜是谁?他就是与李白组成cp,诗歌的集大成者——杜甫。
王国维这话的意思是说,周邦彦是词的集大成者。
啥叫集大成者呢?就是说一个人吸收了所有人的长处。
我们前面讲了那么多词人,好像大部分都比周邦彦名气更大。凭什么说周邦彦吸收了这些人的长处呢?
别着急,我们慢慢来说。
一、从音乐少年到佛系老人
那时候好多词人,像黄庭坚、晏殊,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周邦彦小时候也是“别人家的孩子”,不过是反面教材。
虽说邻里不怎么看得上周邦彦,但他从小就爱看书,啥书都看。而且他还喜欢搞点业余爱好,尤其喜爱音乐。
他甚至给自己的书房取名
周邦彦年轻的时候自比周郎——三国时候的名人周瑜。传说宴会上的乐师犯了一点小错误都会被周瑜发现。“顾曲堂”的名字就是来源于“曲有误,周郎顾”这个典故。“顾”就是回头看的意思。
周邦彦在23岁的时候,去了首都汴京深造。他成功进入了当时的国立大学——太学,当上了官方大学生。
做了太学生还不够,因为当时太学有几千个学生,怎么样才能脱颖而出呢?于是周邦彦写了篇大论文—— 《汴都赋》。
《汴都赋》全文有七千多个字,是一篇实实在在的长篇大赋。
周邦彦写完后,就将这篇大论文献给了大老板宋神宗……
赋这种文体,最为讲究文采韵律,总之怎么华丽怎么来。很多人写赋,为了好看,甚至会故意大量使用一些生僻的字词和典故。周邦彦的这篇《汴都赋》也是如此。
当时的大老板宋神宗正在重用王安石,变法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周邦彦就凭着这篇《汴都赋》摇身一变,从一个普通的太学生,变成了太学的教导主任。
结果两年之后,这个爱变法的大老板去世了。
之后,宣仁太后当政,重新起用旧党。再后来宋哲宗终于翻身做主人,又开始用新党搞事。
而歌颂过新政的周邦彦,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党争。他在这段时期的人生曲线,和苏轼那一批旧党人正好相反。
周邦彦在宋哲宗当政时期,官当得还挺大。
宋哲宗去世后,他的弟弟宋徽宗即位。
这个弟弟是个被皇帝耽误的艺术家,他特别欣赏会搞音乐的周邦彦。于是,他派了周邦彦去当皇家音乐机构的管理人。
此时的周邦彦也算是经历过党争的人了,他对仕途的进取之心也淡了。
根据后人的记载,这个时候的周邦彦是:“学道退然,委顺知命,人望之如木鸡。”
总而言之就是一个字——佛。
周邦彦再佛,也经不住有人闹腾。
晚年的周邦彦还是卷入了朝廷的斗争,被踢出了京城。最终病逝在了南京。
二、词要写得好,就得找技巧
之前我们说过,周邦彦这个人很爱搞音乐,在宋徽宗时期还是官方音乐机构的管理人。
所以,周邦彦很有可能是词人里面音乐玩得最好的。
大家都知道词本身就是拿来唱的,因此作为专业的音乐人,周邦彦特别看重词的音律和音韵的和谐。
他有一首词,叫《兰陵王·柳阴直》,这首词一共有三段。
据说这首词最后一段的音调特别高,只有乐坊的老笛师才能吹奏出那个音。
这首《兰陵王·柳阴直》也不是从头到尾一个调,曲子的中间还有转调。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首唱不上去的《兰陵王·柳阴直》:
兰陵王·柳阴直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这首词篇幅虽长,但结构严谨,语言精巧。许多词评家都称赞这首词值得反复品读。
已是磨杵成针手段,用笔欲落不落,“愁一箭风快”等句之喷醒,非玉田所知。“斜阳冉冉春无极”七字,微吟千百遍,当入三昧,出三昧。
——《谭献词辨》
刚才这篇《兰陵王·柳阴直》是一篇长调,篇幅很长,适合铺叙。
除此之外,周邦彦也写了许多精美的小令,我们来看下面这首:
少年游·并刀如水
并刀[1]如水[2],吴盐[3]胜雪,纤指[4]破新橙。锦幄[5]初温,兽香[6]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7]宿?城上已三更[8]。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9]少人行!
【必背注释】
[1]并(bīng)刀:并州所产之刀,即并州剪,以锋利著名。并,并州。
[2]如水:光洁似水,形容剪刀的锋利。
[3]吴盐:吴地所出产的细盐洁白。
[4]纤指:纤细的手指。这里指女子的手指。
[5]锦幄(wò):锦制的帷幄。泛指华美的帐幕。
[6]兽香:兽形香炉中冒出的香烟。
[7]向谁行(háng)宿:到哪里去住宿。行:哪里。一作“谁边”。
[8]三更:又名子时,就是半夜,古代时间名词。就是现在的23:00~第二天1:00。
[9]直是:只是。
【必背翻译】
并州产的剪刀锋利如水,吴地产的细盐洁白如雪,女子的纤纤玉指剥开新产的橙子。锦制的帷帐中刚刚转暖,兽形的香炉中烟雾不断,二人相对着把笙调弄。
女子低声探问情人:今夜你到哪里去住宿?时候已晚,城上已报出三更。路上寒霜浓重,出行骑马易打滑,不如不要走,街上此时已经没什么人了!
这首词虽短,却字字精妙,还化用了前人诗句。
上阕写男女相见的暧昧,下阕写女子留人的情深。多一分就过,少一分就有所欠缺。
这正体现了周邦彦写词的特色。
周邦彦的词用词精工,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典故,同时善于铺叙,词的结构精巧严谨,整体浑厚和雅,又因他善于音律,所以他的词都具有音韵之美。
正是因为这些特点,王国维才评价周邦彦为词中老杜。这个评价其实是称赞周邦彦吸收了前人在技巧和手法上的所有长处。
历代评论家对周邦彦在填词技巧上的评价都很高。
“词中老杜”的评价,出自王国维的《清真先生遗事》。但在《人间词话》里,王国维是这么说的:
王国维这里的意思是,周邦彦的词描写景物和表达情感所用的手法,都是极其精巧的。但他的词在意境这一方面,却差了许多。
这其实跟周邦彦大部分词的内容有很大关系。
他老爱写些男男女女看雪看月亮的情节,很少将之上升到人生哲学的高度。
在讲苏轼的时候我们说过,苏轼在词的思想内容方面,进行了很大的创新。
他既写男女爱情,又抒发自己的豪兴,连东坡肉都有属于自己的代言词。
结果到了周邦彦这里,词的内容方面突然被按了倒带,又基本变成了男男女女叽叽歪歪,唱歌喝酒想不开。
周邦彦的词虽然在内容上较为狭窄,但他在作词的技术上集众家之所长,对之后的词人(特别是南宋的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说完周邦彦,咱们群星璀璨的北宋时代,就要暂告一个段落了。
周邦彦去世后没几年,整个天下都发生了大变:金人入侵,皇帝被抓,北宋灭亡,南宋建立……
被周邦彦吹过彩虹屁的汴京城,繁华不再。
宋朝的历史就此进入风雨飘摇的南宋时期。
而这个时候的文坛又将迎来怎样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