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理学宗师朱熹

六、理学宗师朱熹 - 图1

南宋时代,外部生存环境极其恶劣,前有金国东北虎,后有蒙古草原狼,一个比一个猛。而内部也好不到哪去,政治腐败,价值观混乱,歌舞升平之下社会危机严重。

总结下来,南宋主要面临两个问题:

对外,是战是和?

六、理学宗师朱熹 - 图2

对内,怎么去活?

六、理学宗师朱熹 - 图3

可以说,南宋是个既软弱又迷茫的时代。软弱的时代,大家会呼唤英雄,岳飞就是那个时代的英雄;迷茫的时代,大家会呼唤圣人,而南宋时代的圣人,就是理学大家朱熹。

六、理学宗师朱熹 - 图4

一提起这个人,大家伙也许马上就要吵起来了:

六、理学宗师朱熹 - 图5

作为两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朱熹对后世的影响极其巨大。如果不了解朱熹,就不能了解那个时代的文人,甚至不能理解此后一千年的中国。

要把朱熹讲明白,别说半小时漫画了,半辈子漫画都够呛。我们在这里尽可能言简意赅地讲一讲朱熹和他的理学思想,帮助大家来理解一下他的历史影响。

一、这个世界有点乱

要了解朱熹和他的理学,咱们得先回顾一下历史背景,尤其是思想史的发展脉络。

六、理学宗师朱熹 - 图6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儒家思想是最突出的。到了汉朝,儒家成为官方学说,儒家的价值观深入士族阶层。

那儒家的价值观是什么呢?

六、理学宗师朱熹 - 图7

通俗点说就是:首先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是这还不够,终极目的是让全天下都幸福!

六、理学宗师朱熹 - 图8

所以中国文人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

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世道太混乱了,政治斗争特别激烈,搞得人心惶惶。再加上战乱不断,这个时候人们就觉得生活太苦了,没心思谈那些高大上的,这个时代总结下来就是:

六、理学宗师朱熹 - 图9

此时,道教和佛教逐渐兴起,它们追求的是个人精神的解脱,这比儒家接地气多了。

佛教的发展尤其迅速,而且当权者也加入到推崇佛教的队伍中来,试图用佛教思想治理国家,让大家都老老实实的。

比如南朝的梁武帝就是佛教的超级铁粉。

六、理学宗师朱熹 - 图10

于是儒学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这一时期的思想,从一家独大变成了三足鼎立。

六、理学宗师朱熹 - 图11

六、理学宗师朱熹 - 图12

六、理学宗师朱熹 - 图13

六、理学宗师朱熹 - 图14

六、理学宗师朱熹 - 图15

显然选择佛教更安逸。按儒家的理想做事,太累了。

等到了晚唐时期,战乱频繁,大家根本不讲道德,谁有刀谁就是爸爸。在这种社会氛围下,武力压倒一切。

后来北宋统一了,情况也没有好转多少,商品经济发达,大家崇拜的是权力和金钱。人们的道德观念还是不怎么样,儒家越来越边缘化。

六、理学宗师朱熹 - 图16

六、理学宗师朱熹 - 图17

儒家的衰落还有一个原因:唐朝以来,科举考试主要考诗赋文章,经学比较次要,文人们忙着写诗写文章,就更没人研究思想了。

但是,想要重塑稳定的社会价值观,实现稳定和团结,还是要靠更加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

而想要让儒家思想重回老大哥的地位,就必须让儒学进化。

六、理学宗师朱熹 - 图18

唐宋以来,许多著名的儒学大家都在做这件事,于是一种新型的儒学出现了,这就是理学(又名道学)。

但是理学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这个历史任务,最后将由朱熹完成。

二、理想主义者朱熹

朱熹的父亲是个读书人,从小紧抓朱熹的教育。而朱熹的悟性也很高,在别的小朋友还在玩泥巴的时候,他已经可以自己画八卦思考人生了。

六、理学宗师朱熹 - 图19

年少好学的朱熹十九岁就考中了进士,此后他去了一个县里做地方官。

当时南宋各地面临的情况是,官吏贪赃枉法欺压百姓,富人有好多田地却不缴税,穷人没什么田地却要缴重税……

这个景象用一句话概括,就是:

六、理学宗师朱熹 - 图20

朱熹作为一个理想主义小青年,初入官场面对这种乌七八糟的局面,当然无法忍受,于是决定动手革除弊政。

六、理学宗师朱熹 - 图21

六、理学宗师朱熹 - 图22

六、理学宗师朱熹 - 图23

不管干什么都有一大堆阻力,虽然朱熹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他的内心十分憋屈。

整个国家都是这副模样,自己作为一个小小地方官,根本无力改变。这时,朱熹觉悟了:

六、理学宗师朱熹 - 图24

那什么才能救南宋呢?

朱熹的答案是——

六、理学宗师朱熹 - 图25

从此以后,朱熹专心学术,一边研究前人的学术成果,一边整理自己的学术思想。

朱熹也不是单纯地关起门来自嗨,他经常出门和学界大佬们论战,在交(掐)流(架)中收获灵感。

六、理学宗师朱熹 - 图26

朱熹承接了儒家前辈们的思想,又融合了佛道思想,最终把儒学上升为拥有完整体系的哲学,这就是朱子理学。

六、理学宗师朱熹 - 图27

朱熹在学术圈的名气越来越大,堪称学术带头大哥。朝廷屡次请他出山做官,朱熹再三推脱,后来实在躲不过了,只能出山。

他也想看看自己研究了这么多年的理论,是不是能联系实际,人们对他的期望也很高。

六、理学宗师朱熹 - 图28

可是朱熹此后的数次任职,担任的都是“救火队员”的角色,不是闹灾荒,就是有农民起义,随便哪个都是火坑。

朱熹尽自己所能,同贪官污吏作斗争,为老百姓争取利益。但也正因为如此,他得罪了一大批人。

六、理学宗师朱熹 - 图29

朱熹觉得国家烂成这个样子,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皇帝就必须先做好表率才行。

到了晚年,他终于迎来了一次机会——新皇帝宋宁宗让朱熹来给自己当老师。

六、理学宗师朱熹 - 图30

六、理学宗师朱熹 - 图31

朱熹满怀希望地想把皇帝教好,可是他没想到,自己竟卷入了政治漩涡。

当时朝廷里有两大派:一派以韩侂(tuō)胄为首,一派以赵汝愚为首。赵汝愚是理学粉丝,跟朱熹比较熟。

六、理学宗师朱熹 - 图32

朱熹这个人认死理,给宋宁宗讲课,经常批评人家。

宋宁宗感觉朱熹跟唐僧差不多,把自己搞得一个脑袋两个大。

于是,仅仅四十六天之后,朱熹就被驱逐了,光速失业。

六、理学宗师朱熹 - 图33

六、理学宗师朱熹 - 图34

六、理学宗师朱熹 - 图35

更重要的是,朱熹的那套理论,要求皇帝克制自己,做个道德标兵,这其实是在限制皇权,皇上当然接受不了。

朱熹被皇帝放逐,韩侂胄的团伙趁机攻击理学,这样就把赵汝愚这些理学派全都干掉了。

他们在当时掀起了一场封禁理学的运动,理学甚至是其他学派的思想都被禁掉,朱熹的学生们罢官的罢官,流放的流放,史称庆元党禁。

六、理学宗师朱熹 - 图36

这还不够,后来还有人上书弹劾朱熹,列举了朱熹的一大堆罪状。这些罪状,有的是扣帽子,有的是攻击朱熹私生活不检点。

朱熹向来以理学大师的形象示人,破坏他的人设,比什么攻击都好用。而朱熹当时落魄至极,面对这些脏水,已经无力辩解了。

六、理学宗师朱熹 - 图37

有些罪状非常难听,说朱熹乱搞男女关系。虽然有许多学者对此作出澄清,但是八卦精神永远比学术精神更容易传播,至今朱熹身上依旧贴着伪君子的标签。

朱熹最后几年的人生就在这样的政治斗争中度过。而在他去世之后,党争尚未结束,他的好友辛弃疾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为他写了一篇祭文,其中说道:

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六、理学宗师朱熹 - 图38

朱熹虽然凄凉地去世了,但是可能连他自己也没想到,他的理学会在后世成为官方指定的正统思想,到了近现代,又引发了无数的批判。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理解朱熹的理学呢?

三、理学是与非

朱熹宣扬的理学,是一种哲学,他认为这个世界要遵从“理”,春夏秋冬这种自然规律是理,那么做人的理呢?那就是要做个道德标兵。

大家对于朱子理学,最熟悉的一句话可能就是:

存天理,灭人欲。

六、理学宗师朱熹 - 图39

这句话特别有名,也是大家攻击朱熹的着力点。其实这句话不是他发明的,而且朱熹对此的理解是这样的:

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

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六、理学宗师朱熹 - 图40

意思就是说:

吃饱,这叫天理;非要吃山珍海味铺张浪费,这叫人欲。夫妻,这叫天理;左拥右抱娶一大堆老婆,这叫人欲。

所以,人欲就是过度的欲望,我们要学会克己。

六、理学宗师朱熹 - 图41

朱熹活着的时候,理学虽然兴盛,但是没有成为官方学说,甚至在庆元党禁中还遭到打击。

朱熹死后没多久就被平反了,而之后的皇帝宋理宗,更是理学的铁杆粉丝,他即位后大力推广理学。

六、理学宗师朱熹 - 图42

此后的元明清时代,为了树立稳定的社会价值观,朝廷就把朱熹的理学立为了官方正统学说。

朱熹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了详细的注释和汇编,他注释的版本成为科举必背参考书,这四本书也合称为四书。

六、理学宗师朱熹 - 图43

六、理学宗师朱熹 - 图44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现在学习的儒学,就是朱子儒学。

但是,当一种思想成为统治的工具,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走向极端化。理学中以人为本的精神逐渐暗淡,反而成为限制人性、维护稳定的工具。

六、理学宗师朱熹 - 图45

六、理学宗师朱熹 - 图46

六、理学宗师朱熹 - 图47

朱熹被统治者们捧成了仅次于孔子的儒家圣人,但是站得越高,摔得越惨。历代都有人批评朱熹和他的理学,尤其是近代以来,民主自由的思想广泛传播,朱熹就成了一个靶子。

六、理学宗师朱熹 - 图48

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朱熹的思想。他总结了此前一千年的儒学思想,符合那个时代的需要。而现在距离朱熹又过了快一千年,我们也需要重新审视之前的思想,按照我们当代社会的情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六、理学宗师朱熹 - 图49

关于朱熹和他的思想,咱们就先讲到这,如何看待朱熹和他的理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结论。

理学是死的,人是活的,什么才是对的?

大家还是要自己开动脑筋来思考才行。

四、文学家朱熹

朱熹不仅是个思想家,还是个文学家。

而他写的诗,和他整个人的气质很像,充满了哲学思考,也就是哲理诗。

下面咱们来举几个例子。

观书有感·其一

半亩方塘[1]一鉴[2]开,天光云影共徘徊[3]

问渠[4]那得[5]清如许[6]?为[7]有源头活水来。

【必背注释】

[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2]鉴:镜子。指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3]徘徊:来回移动。

[4]渠:它,这里指方塘之水。

[5]那得:怎么会。

[6]清如许:这样清澈。清:清澈。如:如此。

[7]为:因为。

【必背翻译】

半亩大的方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光、云影都在镜子中都在水面上一起移动。要问为何那池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六、理学宗师朱熹 - 图50

六、理学宗师朱熹 - 图51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诗里面蕴含着哲理,提醒我们要接受新鲜事物,才能不断进步。

观书有感(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1]巨舰一毛轻[2]

向来[3]枉费推移力[4],此日中流[5]自在行。

【必背注释】

[1]艨艟(méng chōng):原为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这里指大船。

[2]一毛轻:像一片羽毛那样轻盈。

[3]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

[4]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5]中流:河流的中间。

【必背翻译】

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涣涣,那艘大船就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以往花费许多力气也不能推动它,这一天却能在江水中自在漂流。

六、理学宗师朱熹 - 图52

六、理学宗师朱熹 - 图53

这首诗可以从多个方面理解,比如说只有遵循规律,办事才能顺利。

除了诗以外,朱熹也写词,比如这首《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六、理学宗师朱熹 - 图54

六、理学宗师朱熹 - 图55

这首词是朱熹根据杜牧的诗改的,杜牧的原诗写的是和友人登山,引发怀古思绪,感慨人生无常,旷达之中有伤感。

而朱熹的这首词,则更加达观,宇宙之中生机无限,何必忧愁?这和朱熹哲学大家的风范很匹配。

关于朱熹咱们就讲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