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边塞诗派代表(二):七绝圣手王昌龄
话说上一章我们聊到了边塞诗人的扛把子
其实边塞诗派是个大门派,这里高手如云,比如:号称七绝圣手的边塞老王—— 王昌龄
虽然诗出同门,但王昌龄和高适的风格还是大大不同的。
高适爱讲故事,善于把边塞的爱恨情仇娓娓道来,比如代表作《燕歌行》。
而王昌龄是个摄影爱好者,善于写景,然后把自己的情感蕴含在写景当中。
还记得语文课上学的吗?
老王的一生大致分为三段:
Part 1 朋克少年
王昌龄生在山西,年轻时妥妥一朋克少年,不走寻常路:同龄人忙着考进士,他偏要去嵩山当道士。
但他在道士圈清心寡欲地混了几年就腻了。于是,王昌龄犹如脱缰的野马跑到塞外撒欢。
在边塞的这些日子,王昌龄长年被压抑的天性一下就迸发了,写了很多非常有名的边塞诗。
诗只有短短的四句,其实琢磨起来大有深意。
比如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其实描绘的是这么一个画面:
不只是边塞壮丽的景色,孤城和遥望两个词,完美表现了边塞的环境险恶,边塞将士的生活孤独艰苦。
到这还没完,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还讲到:不止生活艰苦,战争也非常多,非常惨烈。
惨烈到什么程度呢?
即便生活艰苦,环境险恶,战争惨烈,将士们也没有退缩,而是发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呐喊。
这首诗没有直接抒情,而是把情感融入景物,展现了大唐将士坚强勇敢的品质。
接下来我们整一首盛唐流行音乐Top3:
开头两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描绘了幅超级悲凉惨烈的景象:
这两句话其实是在说,持续了数百年的边塞战争,没有几个人活着回来。
后两句里的龙城飞将,龙城指的是龙城之战成名的卫青,飞将指的是外号飞将军的李广,这两人作战勇敢,而且关爱将士。
人们怀念卫青、李广,其实是盼望有才能的将领,保卫边疆使人民可以和平安定地生活。这是世世代代中原人民的共同愿望。
因为场景宏大、思想深刻,《出塞》成为了王昌龄的代表作,在唐代七绝诗里排名第一。
在边塞待了几年,眼看老大不小了,30岁的老王开始考虑未来的出路,于是来到首都长安参加科举,一下就考中了进士。
接着老王被安排到国家图书馆,当了管理员。按理说,一般人这辈子就这么被安排了,可是——
Part 2 一贬再贬
可是老王不走寻常路,不怎么安分,刚干了没几年,就因为说话太直,得罪了朝廷里的权贵。
先是被贬到了南京当副市长,后来又被贬到了广东。
从中央调到偏僻的南方,老王有点抑郁,朋友来看望他的时候,他表现出了一点小傲娇:
因为江南偏僻,而且好久没有见过以前的朋友,有朋友自洛阳来,王昌龄表达了对他们热切的思念。
冰心玉壶的典故,出自南北朝诗人鲍照的诗:
晶莹的玉壶装着剔透的冰块,比喻自己纯得不能再纯,就差变成小透明了。这个典故,也因为王昌龄这句诗而广为流传。
Part 3 浓浓友情
被贬的时光虽然惨淡,但也有让人开心的时候。比如,老王遇到了当时的两个顶级网红诗人,李白和孟浩然。
老王先去拜访了孟浩然。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次拜访是个悲剧。
据说孟浩然当时得了一种病,有忌口。又因为和王昌龄一起喝高了,吃了医生不让吃的东西,然后就……挂了。
还遇到了同样不怎么开心的李白,两个人很开心,一起浪了很久,成了至交。后来,老王被再再再一次贬到湖南龙标的时候,李白马上写了一首诗来安慰他:
在这杨花飘落、杜鹃啼叫的春天,突然听说好朋友老王被贬到了遥远的湖南。老王啊老王,我把对你的思念托付给明月,希望它能一路陪着你,让你开心些。
就这样,王昌龄和李白这段感情也成为了诗人中的佳话。
因为在官场一直混得不咋的,后来王昌龄索性辞官回老家,过上了退休生活,但日子也没过安生。有一回,他出门旅游路过安徽,地方长官嫉妒他的才能,把他杀害,老王就这样结束了一生。
我们来总结一下:
虽然王昌龄在官场混得不咋的,但是他的边塞诗,却完美展现了盛唐时期边塞生活的方方面面。
王昌龄非常注重通过周围的景物描写,来烘托氛围,表达感情,这就是传说中的情景交融。这对中晚唐诗歌的影响也很深。
不过,大家可以猜猜他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