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美國世界的電路
07
蘇聯矽谷
快捷半導體的諾伊斯發明積體電路幾個月後,一位不速之客1來到了帕羅奧圖。1959年的秋季,在史普尼克人造衛星首次繞地球飛行兩年後,來自蘇聯的半導體工程師阿納托利.楚魯特科(Anatoly Trutko)搬進了史丹佛大學的宿舍克羅瑟斯紀念館(Crothers Memorial Hall)。雖然正值冷戰競爭接近顛峰,但美蘇兩大強權同意開始學生交流,楚魯特科是蘇聯挑選並經過美國國務院審查通過的少數幾名交換學生之一。他在史丹佛大學就讀時,與美國的頂尖科學家一起學習美國最先進的技術。他甚至去上了蕭克利的課,這時蕭克利已放棄自己的新創企業,在史丹佛大學擔任教授。楚魯特科請這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其代表作《半導體中的電子與電洞》上簽名。蕭克利簽下「致阿納托利」後,隨即對這位年輕的科學家大發牢騷,說蘇聯拒絕為那本教科書的俄文版支付版稅。
美國很擔心蘇聯在科學與技術方面趕上自己,所以會讓楚魯特科這樣的蘇聯科學家來史丹佛大學研究半導體,實在令人驚訝的決定。不過在這段時期,每個國家的電子業都日益朝著矽谷發展。矽谷完全主宰了創新的標準與步調,其他的國家別無選擇,只能跟進仿效,連美國的敵手也不例外。蘇聯沒有支付蕭克利版稅,但他們瞭解半導體的重要性,在該教科書出版僅兩年後就把它譯成俄文。早在1956年,美國的間諜就奉命購買蘇聯的半導體裝置來測試其品質並追蹤其進展。1959年,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的報告發現,美國生產的電晶體在質與量上只比蘇聯2領先二到四年。至少有幾名早期的蘇聯交換學生是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KGB)的特務(當時只有被懷疑,直到幾十年後才證實),他們透過學生交流來達成蘇聯的國防工業目標。
就像美國國防部一樣,蘇聯也意識到電晶體與積體電路將改變製造、運算與軍力。從1950年代末期開始,蘇聯就在全國各地建立新的半導體設施,並指派最聰明的科學家來打造這個新產業。對尤里.奧索金(Yuri Osokin)這種充滿雄心壯志的年輕工程師來說,很難想像比這個3更令人振奮的任務了。奧索金的童年大多在中國度過,他的父親在大連市的一家蘇聯軍事醫院裡任職。從小,奧索金對地理與名人生日之類的資訊就有超強的記憶力,因此脫穎而出。完成學業後,他獲選進入莫斯科一所頂尖的學術研究機構,專攻半導體。
奧索金很快就被分配到里加(Riga)的一家半導體廠,那裡的員工都是來自蘇聯頂尖大學的應屆畢業生,受命為蘇聯的太空計畫與軍方製造半導體設備。廠長賦予奧索金的任務,是在鍺片上製造出積體電路,當時蘇聯還沒有人做過這種東西。1962年,奧索金做出積體電路的原型。他和同事都知道,他們走在蘇聯科學界的尖端。他們白天在實驗室裡調整設計,晚上辯論固態物理學的理論。奧索金偶爾會拿出吉他,為同事伴唱。他們都很年輕,投入令人興奮的工作,蘇聯的科學正在崛起,蘇聯的幾顆人造衛星在空中繞行。每次奧索金放下吉他,抬頭仰望夜空時,肉眼就可以看到那些4人造衛星的蹤影。
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Nikita Khrushchev)致力追求在各個領域擊敗美國,從玉米產量到發射衛星,無一領域不競爭。比起待在電子實驗室,赫魯雪夫本人在集體農場自在的多,他對技術一無所知,但是對於「追趕並超越」美國這個概念極為執迷,就像他一再承諾的那樣。蘇聯無線電電子國家委員會的第一副主席亞歷山大.蕭金(Alexander Shokin)看準了赫魯雪夫與美國競爭的衝動。他認為可以利用那股衝動來爭取更多的微電子投資。蕭金有一天對赫魯雪夫說:「想像一下,5電視可以做成菸盒大小。」這就是蘇聯矽產業的前景。「趕上並超越」美國似乎是切實可行的。而且,就像蘇聯已在核武領域趕上美國一樣,蘇聯有一個秘密武器:間諜圈。
喬爾.巴爾(Joel Barr)的父母是6俄羅斯的猶太人,他們為了逃離沙皇的壓迫而移民到美國。巴爾從小在布魯克林長大,家裡並不富裕。他後來進入紐約市立學院(City College of New York)攻讀電機。學生時期,他結識了一群共產黨人士,也認同他們對資本主義的批評。那些共產黨人士主張,蘇聯是對抗納粹的最佳人選,巴爾也很贊同那樣的說法。在共產黨的介紹下,他認識了同為電機工程師的共青團(Young Communist League)成員亞佛列德.沙蘭特(Alfred Sarant)。他們後來畢生都一起努力推動共產主義的理念。
1930年代,巴爾與沙蘭特被納入由知名冷戰間諜朱利葉斯.羅森堡(Julius Rosenberg)領導的間諜圈中。1940年代,巴爾與沙蘭特分別在美國兩家頂尖的科技公司西部電氣(Western Electric)與史派里陀螺儀(Sperry Gyroscope)從事機密雷達與其他軍事系統的研究。兩人並沒有像羅森堡間諜圈的其他人一樣掌握核武機密,但是他們對新武器系統中的電子設備瞭若指掌。1940年代末期,美國聯邦調查局開始瓦解蘇聯在美國的間諜網時,羅森堡夫婦一起受審並遭判處電刑。巴爾與沙蘭特在被抓到以前就已經逃離美國,最終抵達蘇聯。
他們抵達蘇聯後,告訴KGB的主管,他們想打造世界上最先進的電腦。兩人其實不是電腦專家,但蘇聯也沒有人是電腦專家。他們的間諜身分本身就是令人推崇的資格證書,間諜的光環讓他們順利獲得資源。1950年代末期,巴爾與沙蘭特開始製造第一台電腦,名為UM,在俄語中是「頭腦」的意思。他們的研究引起了蕭金的注意,蕭金是負責管理蘇聯電子業的官員。他們與蕭金共同說服赫魯雪夫相信,蘇聯需要一個專門生產半導體的城市,裡面有自己的研究人員、工程師、實驗室與生產設施。早在舊金山南方半島上的城鎮被稱為矽谷以前(矽谷一詞是1971年才創造出來的),巴爾與沙蘭特就已經在莫斯科的郊區7想出了他們的版本。
為了說服赫魯雪夫資助這座新的科學城,蕭金安排赫魯雪夫造訪列寧格勒的第二電子業特別設計局。在這個拗口又官僚的名字背後(蘇聯人向來不擅長行銷),是一家走在蘇聯電子科技尖端的研究院。設計局花了幾週的時間,為赫魯雪夫的來訪做準備。前一天還彩排了一次,確保一切按計畫進行。1962年5月4日,8赫魯雪夫抵達當地。為了歡迎這位蘇聯領導人,沙蘭特穿了一套深色西裝,與他濃密的眉毛及精心修剪的鬍子很相配。巴爾緊張地站在沙蘭特身邊,金屬框的眼鏡掛在微禿的頭上。在沙蘭特的帶領下,這兩名前間諜向赫魯雪夫展示蘇聯微電子技術的成就。赫魯雪夫測試了一個可放入耳朵的微型收音機,也玩了一下可以印出他的名字的簡單電腦。沙蘭特自信地告訴赫魯雪夫,半導體裝置很快就會運用在太空船、工業、政府、飛機上,甚至「用來製造核導彈防禦系統」。接著,他與巴爾把赫魯雪夫帶到一個畫架前,畫架上放著一座未來城市的圖片,那是專門生產半導體設備的城市,市中心是一座巨大的52層摩天大樓。
赫魯雪夫喜歡雄偉的工程,尤其是那些可以納入其豐功偉業的工程,所以他很熱情地支持那個建造蘇聯半導體城的概念。他給了巴爾與沙蘭特一個大大的擁抱,承諾他會全力支持。幾個月後,蘇聯政府批准了在莫斯科郊區興建半導體城的計畫。「微電子是機械腦,」赫魯雪夫向蘇聯的其他領導人如此解釋,「9這是我們的未來。」
蘇聯很快就在澤列諾格勒(Zelenograd)破土動工,澤列諾格勒在俄語中是「綠城」的意思,他們希望設計一個科學研究的天堂。蕭金想把那裡變成完美的科學聚落,裡面有研究實驗室與生產設施,還有學校、托兒所、電影院、圖書館、醫院——半導體工程師所需的一切都有。市中心附近是莫斯科電子技術學院(Moscow Institute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校舍的磚砌外觀是模仿英美大學的校園。從外面看,那裡就像矽谷一樣,只是少了點燦爛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