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部
中國的挑戰
42
中國製
2014年,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宣稱:「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沒有信息化1就沒有現代化。」習近平的父親是中國早期的共產黨領導人之一,習近平在大學讀的是工程,後來他在政壇嶄露頭角,是憑著如變色龍一般的身段,能展現出特定受眾想要的任何形象。對中國的民族主義者來說,他的「中國夢」計畫承諾了民族復興與大國地位。對於企業,他誓言推動經濟改革。有些外國人甚至覺得習近平其實是民主主義者,《紐約客》在他上台後立即表示,習近平是一位「意識到中國必須進行2真正的政治改革的領導人」。大家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習近平確實有從政的天賦。他的觀點就隱藏在緊閉的嘴唇與偽裝的微笑之後。
在那微笑的背後,是一種揮之不去的不安全感。在習近平統治中國的10年裡,那種不安全感持續推動著他的政策。他認為最主要的風險在於數位世界。多數觀察家都認為,在保障他個人的數位安全方面,習近平沒什麼好擔心的。中國領導人擁有全球最有效的網路控制系統,雇用數千名審查員來監管3網路上的交流內容。中國的防火牆使中國公民無法造訪網路上的大片區域,斷然推翻了西方對網路的預測。西方預測網路將成為一股解放的政治力量,傳播民主價值觀。然而,習近平覺得自己在網路上強大到可以嘲笑西方的這種信念。他宣稱「4互聯網讓世界變成了地球村,」卻避而不談中國直接禁止許多世界上最受歡迎的網站,如Google與臉書。他心目中的全球網路,與網路初期的烏托邦不同。他心目中的全球網路是中國政府可用來恣意展現權力的網路。他在另一個場合宣布:「我們要鼓勵和支持我國網信企業走出去,深化互聯網國際交流合作,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這是指讓世界融入中國建造的基礎建設,這些基礎建設不僅包括道路與橋樑,也包括網路設備與審查工具。
利用數位世界達到專制目的,中國是做得最成功的國家。中國馴服了美國的科技巨擘。Google與臉書遭到屏蔽,由百度、騰訊等本土公司所取代,這些公司在技術上與美國的競爭對手不相上下。蘋果、微軟等獲准進入中國市場的美國科技公司,也是因為同意配合中國的審查工作。中國讓網路順從其領導人所願的程度,遠遠超過了其他國家。外國的網路與軟體公司必須服從共產黨想要的任何審查規則,否則只能放棄進入那個龐大的市場。
既然如此,習近平為什麼還擔心數位安全呢?中國領導人對中國的技術能力瞭解得愈多,就愈察覺到他們的網路公司重要性似乎不那麼高。靠1與0運作的中國數位世界,主要都是在進口的半導體上處理與儲存。中國的科技巨擘需要資料中心,而資料中心裡都是外國的晶片,大多是美國生產的。愛德華.史諾登(Edward Snowden)逃往俄羅斯以前所洩露的檔案,顯示出美國的網路竊聽能力,甚至連中國的網路監聽專家也感到訝異。中國公司在開發電子商務、線上搜尋、數位支付等軟體方面複製了矽谷的專長,但這些軟體都需要依賴外國的硬體。說到支撐運算的核心技術,中國極其依賴外國的產品,其中有許多產品是矽谷設計的,而且幾乎所有的產品都是由美國公司或其盟友生產的。
習近平認為這是一種難以防守的風險。2016年,習近平宣稱:「一個互聯網企業即便規模再大、市值再高,如果核心元器件嚴重依賴外國,供應鏈的『命門』就5掌握在別人手裡。」習近平最擔心的核心技術是什麼?一是軟體產品:微軟Windows。儘管中國一再努力開發有競爭力的中國作業系統,中國大多數的個人電腦還是使用微軟Windows。然而,習近平認為更重要的核心技術,是啟動中國的電腦、智慧型手機、資料中心的晶片。他提到:「微軟的視窗操作系統6只配對英特爾的芯片。」因此,中國的多數電腦7都需要美國的晶片才能運行。在2000年代與2010年代的多數時間,中國進口半導體的支出,8比進口石油的支出還多。在推動中國的經濟成長方面,強大的晶片與石油一樣重要。然而,與石油不同的是,晶片的供給遭到中國的地緣政治對手所壟斷。
多數的外國人很難理解中國為什麼會緊張。這個國家不是已經建立了價值數千億美元的大型科技公司了嗎?報紙頭條一再宣稱中國是領先全球的科技強國之一。前Google大中華區總裁李開復寫的書《AI新世界》(AI Superpowers)亦指出,中國是全球兩大AI超級大國之一。中國打造了一個融合AI與威權主義的二十一世紀系統,9充分利用監控技術。但即使是追蹤中國異議人士與少數民族的監控系統,也是依賴10英特爾與輝達等美國公司的晶片。中國所有最重要的技術,都是建立在進口矽晶片這塊脆弱的基礎上。
中國領導人深知他們的國家應該在國內製造更多的晶片。這不單只是為了避免供應鏈的脆弱。中國與鄰國一樣,唯有生產中國領導人所謂的「核心技術」(世界其他地區不可或缺的產品),才有可能獲得更有價值的業務。否則中國可能只能延續蘋果手機那種低利潤的營運模式。數以百萬計的中國人參與了手機的組裝,但這些裝置賣給最終用戶時,蘋果賺走了大部分的錢,其餘的利潤大多歸屬每部手機內建晶片的製造商。
中國領導人面臨的問題是,如何轉型成有能力生產出全球夢寐以求的晶片。當日本、台灣、南韓想打入晶片業複雜又高價值的環節時,他們為本土的半導體公司挹注了大量的資金,號召政府投資,但也對民間銀行施壓,要求銀行放貸。再者,他們試圖吸引在美國大學求學以及在矽谷工作的科學家與工程師返國。第三,他們與外國公司建立合作夥伴關係,但要求外國公司轉移技術或培訓本土勞工。第四,他們促使外國人相互較勁,利用矽谷公司之間的競爭(後來又利用美國公司與日本公司之間的競爭)為自己爭取最好的條件。李國鼎在協助創立台積電時曾對張忠謀說:「我們想在台灣11建立半導體產業。」習近平當然也想建立半導體產業,這一點也不令人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