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對華為的攻擊

    「我說這是在搞間諜活動,」電視節目《福克斯與朋友》(Fox & Friends)的主持人向總統問及華為時,川普在這個他最喜歡的節目上回應道:「我們不想讓他們的設備進美國,因為他們在監視我們……1他們什麼都知道。」科技基礎設施可用來竊取機密資訊,這不算新鮮事。2013年,美國國安局的前職員史諾登叛逃到俄羅斯,同時洩露國安局的許多最高機密後,世界各地的報紙就經常報導美國的網路偵查力。看似機密的美國政府資料屢次外洩之後,中國駭取機密資料的高超能力也因此廣為人知。

    雖然美國官員幾乎都不懷疑華為有輔助中國的間諜活動,但在美國國防部與國家安全會議的眼中,華為帶來的問題比較不是間諜活動上的挑戰,而是長期爭奪技術主導地位的第一戰。參與美國軍方新抵銷戰略的國防部官員麥特.特賓認為,華為反映了美國科技業一個更大的問題:中國的公司用美國的軟體設計晶片,用美國的機台生產晶片,也常把晶片嵌入他們為美國消費者製造的裝置中,所以中國公司「其實與美國一起在系統內」。有鑑於此,「美國不可能『在創新方面超越』中國,同時又阻止中國2享用創新的成果」。華為與其他中國公司在科技上的某些子領域扮演要角,但美國認為它必須主導那些子領域,才能在軍事與戰略上維持對中國的技術優勢。川普底下的另一名高官表示:「華為代表了我們與中國技術競爭時所犯下的3一切錯誤。」

    不只川普政府或美國擔心華為而已。澳洲的安全部門也認為,即使華為交出讀取其所有軟體原始碼與硬體的權限,也不可能削減外國使用其設備的風險,因此禁止華為參與澳洲的5G網路建設。澳洲總理麥肯.滕博爾(Malcolm Turnbull)原本對此全面禁令抱持懷疑。澳洲記者彼得.哈徹(Peter Hartcher)報導,滕博爾自己買了一本474頁的《5G安全綜合指南》(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5G Security)來研究該議題,希望向他的技術專家提出4更好的問題。最後他確信他別無選擇,只能全面禁止華為。澳洲成為第一個正式把華為設備排除在5G網路之外的國家,日本、紐西蘭與其他國家很快也跟進做出同樣的決定。

    不是每個國家都做出相同的負面評估。中國的許多鄰國對華為抱持懷疑,不願拿網路安全來冒險。相較之下,美國的幾個傳統歐洲盟友則是審慎看待川普政府想要說服他們禁止華為的行動。美國有些東歐盟友也公開禁止華為,例如波蘭。2019年波蘭以間諜罪名逮捕該國一名5前公司高管。法國也6悄悄實施了嚴格的限制,其他的歐洲大國則是試圖尋找中間立場。德國每年對中國出口大量的汽車與機器,中國駐德大使警告德國,德國要是禁止華為7可能面對的「後果」,他揚言:「中國政府不會袖手旁觀。」

    最終,川普政府預計德國應該不會答應一起禁止華為,他們認為德國在許多問題方面都只想搭便車,坐享其成。比較令人訝異的是英國的反應,儘管英美有著「特殊關係」,但是英國並沒有答應美國的要求,禁止華為進入英國的5G網路,而是改向愛立信或諾基亞等替代供應商採購設備。2019年,英國政府的國家網路安全中心(National Cyber Security Centre)做出結論:即使不實施禁令,也可以管理華為系統的風險。

    為什麼澳洲與英國的網路安全專家對華為的風險做出不同的評估?沒有證據顯示雙方在技術上有歧見。例如,英國的監管機構非常在意華為8在網路安全運作上的缺陷。爭論的焦點在於,是否應該阻止中國在全球科技基礎設施中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英國訊號情報機構(signals intelligence agency)的前負責人羅伯.漢尼根(Robert Hannigan)認為,「我們應該接受中國未來將成為全球科技強國的事實,現在就開始管理風險,而不是假裝西方可以對中國的技術崛起9袖手旁觀。」許多歐洲人也認為中國的技術進步是無可避免的,不值得費心去阻止。

    但美國政府不認同這種看法。華為的問題不單只是該公司是否協助竊聽手機或竊取資料而已。華為的高層承認他們違反10美國對伊朗的制裁,那激怒了華府的許多人,但最終只是一小段插曲罷了。真正的問題在於,中國有一家公司已經爬上了技術階梯,從1980年代末期只做簡單的電話交換機,到2010年代末期生產最先進的電信與網路設備。而且它的年度研發開支如今媲美微軟、Google、英特爾等美國科技巨擘。在中國的所有科技公司中,華為是最成功的出口商,這讓它對海外市場有詳細的瞭解。它不僅為基地台生產硬體,也設計先進的智慧型手機晶片。它已經變成台積電的第二大客戶,僅次於蘋果。現在面臨的一個迫切問題是:美國能讓這樣的中國公司繼續蓬勃發展下去嗎?

    這種問題使華府的許多人感到不安。過去一整個世代,美國的精英階層很樂見、也促成了中國的經濟崛起。美國還促進了亞洲各地科技公司的發展,例如,在日本快速成長的那幾年,美國為索尼等日本公司提供了市場;並在幾十年後,為韓國的三星提供了同樣的待遇。華為的商業模式,與索尼或三星首次在世界科技的生態系統中獲得重要地位的商業模式,並沒有太大的差別。市場上多一點競爭,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嗎?

    然而,美國的國家安全會議如今主要把中國的競爭視為零和賽局。這些官員認為華為構成的不是商業挑戰,而是一個戰略挑戰。索尼與三星是總部設在美國盟邦的科技公司,華為則是美國主要地緣政治對手的科技龍頭。從這個角度來看,華為的擴張是一種威脅。國會也想要一個更強硬、更有戰鬥力的政策。2020年共和黨的參議員班.薩斯(Ben Sasse)宣稱:「美國需要壓制華為。現代的戰爭是靠半導體打的,我們11卻讓華為使用美國的設計。」

    重點不在於華為直接協助中國軍方,而在於華為提升了中國的晶片設計與微電子技術的整體水準。中國生產的電子產品愈先進,購買的先進晶片就愈多,全球的半導體生態系統就會更依賴中國,而美國為此付出的代價就愈大。此外,鎖定中國最知名的科技公司,可以對全球發出一個訊息:提醒其他國家準備好選邊站了。阻礙華為崛起成了美國政府的執念。

    川普政府首次決定加強對華為施壓時,是禁止業者賣美國製造的晶片給華為。由於英特爾的晶片隨處可見,而且許多美國公司只生產無可取代的類比晶片,光是這項禁令就有很大的毀滅性。然而,美國把製造外包數十年後,如今半導體製程仍留在美國的環節遠比以前少。例如,華為設計的晶片不是在美國生產,而是在台灣的台積電生產。美國缺乏製造先進智慧型手機處理器的設施。限制對華為出口美國製的商品,其實無助於阻止台積電為華為製造先進的晶片。

    有人可能認為,晶片製造外移會使美國政府比較難以限制業者獲得先進的晶片。如果全球所有的先進晶片都在美國本土製造,要阻止華為取得先進的晶片確實比較容易。然而,美國還有其他的絕招。例如,晶片製造外移的過程,正巧與晶片業鎖喉點的日益集中壟斷一起發生。全球幾乎每個晶片都是使用三家美國公司之中至少一家的軟體:這三家公司分別是益華、新思科技、明導國際(明導國際是德國西門子旗下的公司,但總部位於俄勒岡州)。英特爾自己製造的晶片除外,所有最先進的邏輯晶片都是由三星與台積電這兩家公司製造,而這兩家公司都位於安全有賴美軍的國家。此外,製造先進的處理器需要的EUV曝光機只有一家公司能生產:荷蘭的ASML公司。而ASML又依賴其聖地牙哥的子公司西盟(ASML於2013年收購)為其EUV曝光機提供無可取代的光源。當那麼多關鍵步驟所需要的機台、材料或軟體是由少數幾家公司生產時,要掐住晶片製程中的鎖喉點就容易多了。許多鎖喉點仍掌握在美國人手中,即使有些鎖喉點不是美國人掌控的,也是由美國的親近盟友掌控。

    約莫這個時候,亨利.法雷爾(Henry Farrell)與亞伯拉罕.紐曼(Abraham Newman)這兩位學者提出所謂的12「武器化的互賴關係」(weaponized interdependence)。他們注意到,這種互賴關係對國際政治與經濟關係的影響愈來愈大。他們指出,各國比以往更加緊密相連,但相互依存非但沒有化解衝突、促進合作,反而為競爭創造了新的場合。把各國交織在一起的網絡,已經變成衝突的領域。例如,在金融界,美國利用其他國家對銀行系統的依賴,把這個籌碼變成懲罰伊朗的武器。這些學者擔心,美國政府把貿易與資本流動當成政治武器時,可能會危及全球化,並帶來意想不到的危險後果。相反的,川普政府則認為,把半導體供應鏈變成武器是它的獨特權力。

    2020年5月,美國政府進一步13加強對華為的限制。商務部宣布將「限制華為使用美國技術與軟體在海外設計及製造半導體的能力,以保護美國的國家安全」。商務部的新規定不單只是禁止業者出售美國生產的商品給華為而已,也禁止業者出售任何使用美國技術製造出來的商品給華為。在一個充滿鎖喉點的晶片業,這表示幾乎任何晶片都算在內。台積電不用美國的製造設備,就無法為華為製造先進的晶片。華為不用美國生產的軟體,就無法設計晶片。就連中國最先進的代工廠中芯國際,也廣泛依賴美國的機台。華為基本上被隔絕在全球整個晶片製造的基礎設施之外,除了美國商務部勉強給予它特殊購買許可的晶片以外。

    全球晶片業很快就開始執行美國的規定。雖然美國這番行動可能使台積電失去第二大客戶,但台積電的董事長劉德音承諾,台積電不僅會遵守法律條文,也會14遵守法規的精神。他告訴記者:「出口新規和美國政府的意向有關,不只是單純的法律問題。」從此以後,華為被迫把智慧型手機與伺服器的事業15拆分出去,因為它16無法獲得必要的晶片。中國的5G電信網路本來是備受矚目的政府重點要務,但由於晶片短缺,該計畫17已被拖延。美國實施禁令後,其他國家也決定禁止華為,尤其是英國,理由是:如果沒有美國的晶片,華為將難以維護其產品。

    在華為受到攻擊後,其他多家中國科技公司也被列入黑名單。荷蘭與美國討論以後,決定不准ASML把EUV機台銷售給18中國公司。2017年被AMD描述為「策略夥伴」的超級電腦公司曙光,於2019年被美國19列入黑名單。20飛騰也是如此,根據《華盛頓郵報》的報導,美國官員指出,飛騰是為超級電腦設計晶片,那些超級電腦是用來測試高超音速導彈。飛騰的晶片是使用美國的軟體設計,在台灣的台積電生產。飛騰因為進入美國及美方盟友的半導體生態系統而成長,但飛騰對外國軟體與製造的依賴,使它極易受到美國限制的影響。

    不過,說到底,美國對中國科技公司的攻擊還是有限。騰訊與阿里巴巴等許多中國最大的科技公司在購買美國晶片或把晶片生產外包給台積電方面,並未受到具體限制。中國最先進的邏輯晶片生產商中芯國際在購買先進的晶片製造設備上雖然面臨新的限制,但並未因此被迫退出市場。甚至連華為也被允許購買比較老舊的半導體,例如那些用來連接4G網路的半導體。

    然而,令人驚訝的是,中國最全球化的科技公司受到攻擊,中國竟然沒有採取任何報復行動。中國曾一再揚言要懲罰美國的科技公司,卻從未行動。中國政府表示正在草擬一份21「不可靠的實體名單」,列出危及中國安全的外國公司,但看起來還沒有任何公司上榜。中國政府顯然已經考慮到,與其反擊美國,還不如接受華為將變成二流的科技公司。事實證明,在切斷供應鏈方面,美國擁有把事情鬧大的優勢。一位前美國官員在華為遭到攻擊後表示:「武器化的互賴關係是22美事一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