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欧洲科学院的诞生
上章结尾,唠到欧洲片区的特产——早期科学院,本章混子哥就带大家看看,这东西到底咋搞出来的。
首先来点背景知识当开胃菜。科学院能在欧洲诞生,主要因为两拨人的矛盾。
虽说两边互相看不顺眼,但天主教权力大,占上风,于是欧洲老百姓集体进入叛逆的青春期。当时他们的感受大概是这样——
就这样忍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全民扫盲开始,大家热情高涨,却发现文化都被天主教垄断着,大家只能偷摸交流学习,场面十分感人。
画重点啦!这个偷摸学习——全民求知扫盲,就是科学院建立的背景。
咋回事呢?咱们从欧洲三个国家的科学院说起。
一、意大利
天主教不让学,大家就私下搞补习班,可以说,欧洲科学院大多起源于沙龙。不信你听我慢慢给你唠嗑。
最开始在意大利,有个物理学家耐不住寂寞,在家搞了个美容美发沙龙,研究自然卷的秘密。
这就是自然秘密研究院——意大利科学院的萌芽。
虽然没过多久,这个萌芽就被教会辣手摧花,但检验一个萌芽成功与否,就看它留下种子没。
自然秘密研究院留的种子,依次开了两朵花:
如果说前面的研究院是安卓1.0版本,那林琴和齐曼托就是2.0和3.0的关系。
咋回事呢?
之前那个把沙龙干黄了的物理学家,跑到罗马搞了这个林琴学院,
还拉了伽利略合伙。
对,就是你认识的那个伽利略。
后来学院资金链断了,伽利略又被教会关起来,林琴学院这朵花又被教会整黄了。
但教会千算万算,却漏了伽利略还有两个学生。哥儿俩从学院出来,思来想去,觉得搞科学不能停,但没钱咋整?
于是他们傍了个大款——美第奇家族。
美第奇家族出钱,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建起了科学院3.0——齐曼托学院。
当时学院的日常就是:其他学院做过的实验,他们也跟着做一遍,然后看看结果是不是一个样。
这种做法,其实就是科学思维最核心的部分——验证。
没过多久,学院的天使投资人当上了红衣主教,迫于教会的压力,他只能减少对学院的投资,再加上教会抓了不少学院的中坚力量,这一套内忧外患组合拳打下来,就这么把学院整垮了。
这大概就是意大利的科学之路,往后也基本都是走下坡路,慢慢退出了舞台。
不过意大利开始得早,也算给欧洲开了个头,科学舞台上新登场了两位重量级选手—— 英国&法国
二、英国
意大利的科学院从家庭沙龙开始,英国也差不多,起源在酒吧。
一帮数学家和医生,边喝酒,边扯科学的犊子,后来扯出个学院叫隐形学院。
听名字像搞魔法的,其实学院里的日常大概是——轮流上台讲段子,更像小型脱口秀。
比如学院里有名的爆梗王胡克,除了讲段子,还喜欢山寨别人的实验。
胡克听说马德堡有个实验,就是那个著名的八匹马拉真空半球,他立即动手,还做了个升级版。做山寨还超越,上哪儿说理去?
本来大家玩得起劲,其乐融融,结果赶上英国宗教改革,老百姓和官员因为信仰问题各自窝火,互看不顺眼。
当时的英国统治者名叫克伦威尔,他解散了隐形学院,结果刚解散他就……
他这一挂,又给英国的科学事业留了喘口气的机会。
英国人赶紧把上一个皇帝的儿子从被窝里薅起来,登基当国王。
这个幸运的儿子叫查理二世。
查理二世虽然是个天主教徒,但他支持胡克这帮人搞科学。
不光口头支持,还口头赞助了个名字叫“以促进自然知识为宗旨的皇家科学院”,简称皇家科学院。
这就是世界上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科学院。
啥事一沾上皇家,那可不得了,皇家马德里、皇家礼炮,听上去就倍儿有钱,但查理二世表示:
一开始只赞助了11英镑,胡克这些人急了,搞啥科学院,只够买根蜡烛许愿吧!
没办法,最后只能靠收会费和富商赞助,所以导致科学院进来些阿猫阿狗的庸医。
虽然国王没拿出啥钱,但给他们建立了一个非常实用的网红景点——
没错,就是看星星的,但它在科学史上相当重要。重要到啥程度呢?
第一任台长是个牛人,叫弗拉姆斯蒂德,手下员工只有一个扫地的。
人手不足,经费有限,他没有抱怨,反而自掏腰包,搞了很多重要的天文数据出来。
这些数据吸引了另一位牛人——牛顿。牛顿眼馋,因为他当时刚琢磨出万有引力定律,需要这些数据证实,于是找到台长说:
这位台长听了十分不感动,委婉地说:
滚开!
牛顿没辙,想办法弄到了些数据,偷偷出版了,台长一气之下决定自己出版,结果还没来得及复印,自己先挂了……
这就是天文台和牛顿的故事,知道它有多重要了吧?
天文台的另一个业绩也很突出。
第二任台长是哈雷,他不仅发现有颗彗星每76年上线一次,还预测了下次再见到这颗彗星的时间是1758年底或者1759年初。
果然,1758年,这颗彗星又出现了,为了纪念哈雷,人们就把它命名为哈雷彗星。
发现哈雷彗星的意义在于,人类可以开始预测行星的运动了。
除了看星星,皇家科学院还研究点啥呢?
那可就杂了,甚至有点奇葩,讲两个小故事你就懂了。
胡克做出了真空机后还要继续折腾,他试着把鸡和蛇放进真空罩,结果鸡先死了。
于是胡克得出结论:蛇比鸡更不需要空气里某些物质。
后来搞鸡还不过瘾,开始搞自己。咋搞呢?胡克弄了个更大的真空罩钻了进去,好在设备简陋,抽气的时候死机了,胡克才没为科学事业献身。
另一个小故事跟前面说过交会费混进来的那帮庸医有关系。
有一次,皇家科学院的保护神查理二世中风了,于是医生们就给他放血、吃泻药……
这还不够,医生们还把他的头剃光,用烧红的烙铁去烫,最后给他喝40滴人头骨萃取的药水。
没过几天,查理二世也领了盒饭。
看明白了吧,科学院除了名字科学,其他的都不怎么科学,还没找到正确的方向。
不过正因为英国皇家科学院搞得风生水起,才让欧洲科学事业一步步走上了正轨。
三、法国
其实法国科学院也是一样的套路,起源于私下小聚会,一帮好奇分子搞研究。
法国科学院靠这位:
梅森,科学上没啥亮点,牛在人脉广,朋友列表全是科学大V,江湖人称人脉王。
人脉广到啥程度呢?这么说吧,连被教会软禁的伽利略,他都一个电话就能见到。
梅森靠着强大的关系网,攒了个科学局,也就是梅森学院,定期举办学术交流会。
很快,梅森学院迎来了机遇。当时隔壁英国科学院搞得红火,法国国王眼馋了,于是约梅森见面,商量好把梅森学院变成了巴黎科学院。
法国比英国强的一点就是——舍得花钱投资。
直到1700年之后,英法两国在科学院上的投资数额才差不多。
大家知道,英法两国是老冤家了,啥事都要比一比,科学院上也没少掐。
打嘴炮没啥用,关键还得拼实力,很快,这个机会来了——
金星凌日知识竞赛
话说,哈雷去世前留了条预言,说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会出现金星凌日,这就吸引了英法科学院,想比一比谁研究得好。
首先我们来看啥叫金星凌日。
简单地讲,就是这哥儿仨站成一条直线。
这玩意儿有啥用呢?
原来,当时的科学家已经知道:
金、木、水、火、土、地球它们的轨道半径之比。
而在金星凌日这天,通过金星与太阳的遮挡关系,就能算出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
具体咋算的,太复杂,你只需要知道靠这个能算出来就够了。
有了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再举一反三,顺藤摸个瓜,其他行星和太阳之间的距离也就能算出来。
谁先算出来,谁就显得厉害,于是英法科学院开始第一次实力竞赛。
结果英国靠着派出的两支队伍,险胜法国派出的一支队伍,最先测出距离。
这次比拼英国获得了最后的胜利,而英法科学院的出现,为后面欧洲各国的工业革命铺平了道路,让它们的科技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此后世界各国也开始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科学院。
科学院建立之后,许多科学家开始投身于不同的学科,17世纪到19世纪,化学、热力学、生物学逐渐走上了物理学的老路:科学化。
接下来,我们就跟大家分别唠唠,这几个学科究竟都是怎么科学化的。
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