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永动机的宿敌——能量守恒定律
要知道,在追求懒方面,人类可谓孜孜不倦,最经典的要数试图造一种机器,往那儿一放,不烧燃料就能帮我们干活,也就是第一类永动机。
到今天,都还有人没放弃,妄图实现不上班就拿钱这种事。
现在一说到永动机,大家想到的结构只有一种,那就是——
虾扯蛋
但你知道人类花了多大力气才发现这东西很扯淡吗?也正是钻研这个扯淡的东西,热力学才能不输给化学物理,迎来自己在科学上的进步。本章混子哥就给大家讲讲—— 想要永动机,咋还得出了能量守恒?
Part 1 我想要台永动机
早在13世纪,就有人认认真真搞永动机,搞出来的造型也是千奇百怪。
他们都想达到根本停不下来的效果,但最后嘛……
就连达·芬奇也研究过这玩意儿,几次碰壁后,他得出个结论:
但至于为什么不可能,达·芬奇也说不出个一二三,所以没法阻挡后人探索永动机的热情。
后来蒸汽机横空出世,大家一看,好猛啊,只要给它加热,连火车都能带跑!
可无论怎么猛,都得烧煤啊,多不节能环保!于是就有人动了小心思:
要想让蒸汽机变成永动蒸汽机,就得从根源入手,杜绝热的输入。那么问题来了:
热是啥玩意儿呢?
不是吧,你不会觉得热就是温度吧?
Part 2 此热非彼热
一说到热,手就立马伸向空调遥控器,再往沙发上一摊,冰激凌一吃,完全不把窗外的太阳放在眼里。
那咋知道太阳底下多热、空调底下多凉快呢?答案是你得有个神器:
17到18世纪,很多人发明了测量温度的方法,瑞典人摄尔西斯就是其中之一。
小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设定为0度,烧开的水定为100度,再把中间分成一百份,这样就得到了温度的计量标准。
为了纪念他,这种温度单位就叫摄氏度。
摄氏度毕竟是人为设定的,太任性,后来开尔文勋爵用绝对零度为起点,建立了更科学的开尔文温度。开氏度=摄氏度+273.15。
虽然温度能测量,但人们发现温度只能表明你的冷热,不能解释物体之间热的传递过程。
比如两块煤都挺烫手,温度相同:
但块头不同,加热的效果就不一样。
也就是说,温度和热量其实是两回事,同样的温度,能热出不同的效果。
那热量不是温度又是啥呢?
Part 3 热量是一种物质吗
以前条件不行,人们理解世界的方式比较直观,说白了就是用眼瞅,然后连蒙带猜,最后总结。
在观察热的时候,有人就大胆设想,觉得热好像是个东西,藏在物体里,还能流出来。
于是在1783年,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利提出了一种理论—— 热质说
意思就是,热是一种看不见的物质,藏在物体里伺机而动,哪天物体表面一裂开,它就蹿出来给你温暖,从高温处流向低温处。
热量喷薄而出的感觉,就像——
18世纪时,热质说相当火,著名化学家拉瓦锡还把热质列入元素表中。
但很快有人发现了热质说的漏洞。
这个人叫伦福德,在兵工厂上班。他给炮筒钻孔时,发现只要一直摩擦,炮筒就能一直发热。
他突然想到,铁根本没裂开,没流出热质,可咋就这么烫了呢?
摩擦生热,这赤裸裸的现实,直接让热质说站不住脚,这才让大家觉得热质说不靠谱。
虽然热质说不对,但到今天,它的影响仍在,你听,一大拨小姐姐还在呼喊它的名字:
热质(caloric)这个词后来演变出了卡路里(calorie),四舍五入也算是为流行文化做了贡献。
关键是确定热质说不靠谱之后,大家还是没明白,摩擦和热有啥关系呢?
Part 4 摩擦的奥秘
解开这个谜团的,就是传说中的焦耳。
焦耳小时候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但他比较幸运,遇到了化学家道尔顿。在道尔顿的引导下,焦耳学会了搞科学实验。
成年后,焦耳经营自家的啤酒厂,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但他并没放弃搞科研。
为了探究摩擦生热的真相,焦耳发挥特长,动手做了实验。
在探究实验前,咱首先得明白一个概念:啥是做功?
一个力让物体在施力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做功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比如老王去搓澡,师傅用30年的功力给他搓背,那就是对老王的美背做功。
所以,摩擦可以做功。那做功和热又是啥关系呢?
做实验时,为了方便测量做功的多少,焦耳请了一位免费的大神帮忙:
重力
重力逮着谁都往下拉,苹果掉地上,就是因为重力。
知道物体多重和下落多高,就能算出重力做功多少,So easy。
为了把做功和热扯在一起,焦耳研发了一套装置:
重物通过绳子,与隔热杯里的叶片连接。
然后,焦耳开始了他教科书级的实验。
在重力作用下,重物下落带动叶片转圈圈,搅动水,这一摩擦,就引起水温升高。
通过重物下落可以测做功多少,通过水温升高可以测热量。经过多次实验后,焦耳最终得出结论:
这就是著名的热功当量实验。
实际上当时的实验条件有限,具有一定的误差。
更精准的换算是:1卡=4.184焦。
实验证明,热不是物质,而是一种能量。热和做功其实是一回事,只不过造型不同。
时至今日,人们仍习惯用卡路里表示热量,但在国际单位制中,热量和功都用焦耳做单位,所以要想“国际范”一点,小姐姐们应该喊:
这个实验够经典够劲爆吧?但当时英国皇家学会根本不理他。
因为当时焦耳还只是个科研爱好者,人家觉得他太业余,拒绝刊登他的论文。
1847年,在英国科学促进年会上,焦耳瞅准机会做报告,但只能口头讲述。
正是这场脱口秀,让他圈粉不少,其中有个大佬连连点赞,就是前面说的开尔文。
随着物理学发展,焦耳实验也受到更多关注与认同,后来有个叫亥姆霍兹的科学家,对实验做了系统总结。
能量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他物体。
在转化过程中,能量总量保持不变。
这就是传说中的能量守恒定律,也叫热力学第一定律。
实际上,同时期其他科学家也提出类似的理论,例如德国的迈尔,他最早发表了相关论文,焦耳的实验为理论提供了完整的实验证据。
那这一定律和永动机有啥关系呢?
其实能量守恒说明了一个道理:水是有源的,树是有根的,万事万物都是有原因的,比如:
一切都是有源头的,在地球上,万物生长靠太阳,要想输出,就必须有输入。
所以说第一类永动机,从根本上就是不存在的。
但是,人的想象力可能不那么守恒。
虽然第一类永动机彻底玩儿完,但又有人天马行空畅想,提出了能够不违背能量守恒定律的第二类永动机。
第一类不行,第二类靠不靠谱呢?
我们下章接着讲:《百分百热机哪里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