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道德经》和老子的道家哲学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知识分子纷纷出道炫技,尤其儒、道、墨三家,更是独领风骚。
其中,道家的创始人老子不仅率先成名,他还发明了一套很多人听不懂但觉得很厉害的“道言道语”。
关于老子有很多种说法。但俗话说,铁打的老子,流水的包装。
下面我们就来和大家扒一扒—
你不知道的老子!
老子身世成谜,如果你翻开他的履历,会发现上面一片空白。
他是谁?他来自哪里?他做过什么?随便一个问题,都是直击灵魂的终极拷问。
唯一没争议的事实,大概就是
性别。
关于老子的身份,目前的主流说法还是司马迁大爷在《史记》里写的那一套: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春秋末期楚国人。
除了上面提到的,《史记》还记载了两个关于老子的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孔子问礼
老子和孔子同为当时思想界的大佬,两人情不自禁地惺惺相惜,于是,有一天,他俩相约见面。
那时候,车马很慢,路途很远,孔子穿越大半个中国,终于见到了老子,他们聊了起来。
其实,孔子这次拜访的目的,是来向老子请教周礼的,但老子不但委婉地否定了周礼的合理性,还趁机向孔子介绍了自己的思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喋喋不休的朋友,一定不要拉黑他们,也不要拒绝他们,而应耐心倾听他们的话,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掏出手机……
第二个故事:函谷关留书
有一次,老子路过函谷关时,遇到了自己的铁粉,也就是当地的保卫科科长——尹喜。
一般粉丝遇上偶像,“签名加合影”来一套,但尹喜不走寻常路,竟然当场跪求老子出书。
于是,老子下笔如有神,写出了一篇惊天地泣鬼神的五千字感想。
讲完这两个关于老子的八卦故事,下面我们就来扒点带劲的:
老子到底曰了些啥?
要想知道老子咋想的,得看东周末期是个什么情况。诸侯们打得昏天暗地,老百姓过得哭天抢地。
虽然出生在乱世,可老子却拥有稳稳的幸福:他天生聪明好学,毕业后成为周朝国家图书管理员。别人都是工作挣钱,老子却是带薪学习。靠着职业之便,老子收获了人生第一桶知识。
作为一个图书管理员,老子每天的日常是这样的:
记录人间鸡毛蒜皮,研究天上浩瀚星空。
在职场混迹多年,老子积累了一肚子墨水。他每天看着这乱世,一个不小心,肚里的墨水变成苦水,全写进了《道德经》。
所以,《道德经》不是写给老百姓看的,而是写给统治者们看的。
关于《道德经》,你可以这样理解——
《道德经》,不就是一份述职报告吗?
老子都在报告里写了些什么呢?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共八十一章,共计五千多字。
如果直接让大家看原版的《道德经》,估计会有同学哭出声来。所以下面,我们就给大家简单讲解一下。学霸就请自行退散!
《道德经》听起来很玄乎,但其实重要的东西,用三句话就能说清。
第一句话:“道”是老子版的上帝
话说老子平时闲得抠指甲时,喜欢观察外面的花花世界,他发现,太阳老是打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
苹果总会落到地上;
狼总爱吃小羊。
于是老子有了许多问号:
老子发现,原来万事万物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规律,不可以随便改变。
老子想给自己的这些感悟起个名字,但他发现一个很尴尬的事:词穷了。
突然,他脑子里灵光一闪:万物按规律办事,不就像大家走路都沿着人行道吗?
于是乎,老子就给这个不可描述的感悟起了个称号叫道。这个困难的取名过程,让老子不禁感慨道——
看明白了吗?所谓的道,其实就是万物的本源,也就是生成万物的规律,翻译成人话是下面这样的: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了解了它,按规律办事,能让你少踩雷,少受伤。
第二句话:老子的“辩证法”
老子还发现:同样是山坡,太阳照到的那一面是阳面,太阳照不到的那一面就成了阴面。
但是过了正午,太阳一遛个弯,阴面变成阳面,阳面变成阴面。
所以老子认为,凡事都有两副面孔,除了阴和阳之外,还有——
在哲学上,把这一对对相反的组合叫“矛盾”,其实矛盾双方是相爱相杀的好基友。
啥意思呢?举个例子:狼和羊是一对矛盾没错吧?
一天,西边来了一群狼,东边来了一批羊,狼很馋羊的身子——
但是人类说:小羊这么可爱,怎么可以吃羊羊?于是把狼给团灭了。
但是打脸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没了狼,羊群开始壮大、膨胀,很快草被吃光了,然后你猜怎么的?
没了草吃,羊也饿死了,和狼缠缠绵绵一起到了天堂。
所以说,矛盾双方虽然平日里互抛白眼,但其实谁也离不开谁,有时还能互相“无缝切换”。
西方哲学管这叫辩证法,但在老子这里叫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物极必反。那么,什么是物极必反?
其实以上两条都是引子,接下来才是重点:老子要给老板提建议了。
第三句话:无为而无不为
首先,老子觉得,之所以会出现乱世,不是因为统治者做得不够多,而是做得太多。什么意思呢?
举个例子,一个人饿了就要吃饭。
人慢慢变多后,每个人饿了,也要吃饭。
这是老百姓生存的一套规律,而且是一个良性循环,但是统治者不懂就会瞎掺和,一瞎掺和,就容易出事。
于是,老子建议统治者要无为。
别误会!无为可不是让统治者躺平啥都不干,而是不瞎搞,要顺着规律去做。
比如西汉的文景二帝,就是搞的无为而治。在经济上,他们先是鼓励农业生产。
此后,还少收税。
老百姓富足了,国家的GDP也就跟着增长。当时国家富到什么程度呢?据说仓库里的谷子堆到发霉,穿铜钱的绳子都能烂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
另外,老子还觉得人类的欲望太膨胀,为了争名逐利,没少“打斗斗”,所以,为了创建和谐社会,老子提出三项措施。
第一项:反对义务教育
首先,老子认为,知识这种东西就是欲望的激素,所以就不要搞什么义务教育了,让百姓做幸福的傻白甜多好!
第二项:反对尚贤
墨子提出尚贤,也就是说,谁有能力谁当官。
老子表示抗议,他觉得统治者要是重用人才,大家都去争着当官了,谁还去种地?大家一起种地不好吗?
第三项:反对生产奢侈品
第三,老子还反对搞奢侈品,什么小羊皮、小狼皮、小鳄鱼皮……统统都是祸害人的玩意儿!
这三点,就是老子从无为出发,发展出的一些治国主张。
在《道德经》里,老子还描述了心中的理想社会:
小国寡民……至治之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因为老子思想中有否定文明成果的倾向,所以小国寡民是他的理想社会。其实这像极了原始社会有没有?
因此也有学者认为,老子思想中有消极保守的一面。
关于老子,咱们先讲到这儿,以后有机会咱再接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