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全球互联网格局:在世界之巅坐二望一
美国上市的阿里巴巴,第一天就成为全球第二大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仅次于谷歌,超过Facebook、亚马逊等美国高人气互联网公司,而且在电子商务领域足以与eBay等巨头角力全球。
全球IT与互联网企业中,阿里巴巴的总市值已经超过了Facebook(2026亿美元)、亚马逊(1504亿美元)、eBay(648亿美元)等互联网企业,也超过了IBM(1932亿美元)、甲骨文(1867亿美元)、英特尔(1727亿美元)、高通(1269亿美元)等IT企业,总排名仅次于苹果(6063亿美元)、谷歌(4041亿美元)、微软(3894亿美元)。
在亚洲的表现也比较突出,超越三星等IT业诸强。
从营收状况看,阿里巴巴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仅在Facebook之前,和谷歌、亚马逊、eBay等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但是增长幅度远远超过美国公司。
从全球电子商务专业领域企业间比较来看,阿里巴巴在走向全球发展的征程中,最强劲的对手莫过于美国电子商务两大霸主——亚马逊与eBay。虽然在营收上阿里巴巴还处于弱势,但是它坐拥巨大市场、巨大增长潜力,特别是海量数据处理消化能力,未来的阿里巴巴赶上甚至超越亚马逊、eBay也许仅仅是个时间问题。
马云曾经在一部纪录片中,这样形容与eBay的战争:“eBay是海洋里的鲨鱼,我们是扬子江里的鳄鱼,在中国战争,我们肯定赢。”马云对阿里集团的过去看得比较清醒,而对未来也乐观得多:我们也已经准备好让世界各地的人们认识来自中国的全球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用他自己的话是:扬子江大鳄出海了,在从鳄鱼变成鲨鱼。
直到现在,一向以全球高科技绝对中心骄傲的美国人,也很难想象中国高科技的崛起将会对美国和硅谷构成增长的挑战。当然,有一些熟悉中国情况的敏锐人士,已经开始有所感知和觉察了。美国红杉资本主席迈克尔·莫里茨也撰文指出,互联网权力格局将因阿里的上市而重新洗牌,“技术世界的权力平衡正从美国倒向中国,阿里的IPO为此提供了无可辩驳的证据”。
福布斯上海分社社长拉塞尔·弗兰纳里撰文说,阿里巴巴的成功是中国打给美国人的又一个“叫早电话”。硅谷著名风投公司红点风险投资合伙人杰夫·杨称,这些公司可能距离硅谷有数千英里远,甚至跨越很多个时区,但是实际上它们已经来到家门口了。而阿里巴巴在美国的正式上市,对于美国科技公司,特别是谷歌、Facebook以及亚马逊这些过去主导网络消费市场的公司来说,无疑敲响了警钟,硅谷该醒了。
一贯务实传统的《时代》周刊从全球经济的大格局角度来理解阿里的崛起,文章说,阿里巴巴IPO凸显了全球四大经济发展趋势,如越来越多的全球最重要公司将来自发展中国家,以及新兴市场创造蓝筹股等。而一向新锐前沿的《连线》杂志对阿里巴巴庞大的业务范围、强大的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进行了分析,称阿里可以挑战世界上任何一家公司。《连线》认为阿里巴巴有潜力成为下一个谷歌,但是没敢说阿里可能超越谷歌。
《华尔街日报》的观点代表了主流群体的惊诧和怀疑,说阿里巴巴IPO首日大涨,使得这家公司的估值超越了竞争对手。但要维持这样的估值,依靠的是增长和利润率,公司需要继续保持亮眼的财务业绩。《华尔街日报》将信将疑的话很能代表老牌资本主义帝国的整体心态。
BAT破局,阿里领军中国互联网
在阿里上市之前,中国互联网的第一方阵就是人们已经很熟悉的BAT(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在2007年之后的7年时间中,百度、阿里和腾讯将老牌的三大门户远远甩在后面,逐渐拉开了数量级的差距。而三大巨头的市值,你追我赶,不断变换次序,老大的席位也轮流坐庄。一时间难以分出高下。
进入2013年之后,由于微信的崛起,腾讯逐渐有了一马当先的新势头。但是,由于阿里还没有正式上市,三巨头的新座次很难排出先后。但是在大多数人心目中,百度已经逐渐被阿里和腾讯甩下,形成了两倍左右的差距。而受超级流行的微信红包的激励,2014年1月30日除夕当天上午11点,腾讯股票每股顺利突破540港元,市值突破10000亿港币。腾讯成为三大巨头领头羊的态势逐渐崭露。
但是,阿里巴巴这次超乎所有人想象的惊艳上市之后,中国互联网的格局一夜之间又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上市之后的阿里巴巴,以远远超越2000亿美元的市值一举成为中国第一大互联网公司。在上市首日,企业市值逾2300亿美元。这一数字不断创造了中国互联网企业的纪录,而且达到了腾讯与百度两者相加的总和,BAT三巨头变成了阿里的一“马”当先。如果阿里接下来业绩增长势头不变,那么用不了多久,阿里的市值很可能相当于其他中国互联网公司总和。
阿里巴巴上市近1个月(截至2014年10月10日),股价跌宕起伏,但总体走势平稳,BAT三巨头的市值也基本稳定。阿里巴巴与腾讯、百度的市值比较如下:
从总体来看,中国上市公司(包括大型央企在内的所有上市公司)的情况(不论在境内还是境外上市),根据谷歌财经2014年9月19日的数据显示:
阿里巴巴此次上市后,已经成为了中国市值最大的互联网公司,超过腾讯(1512亿美元)与百度(795亿美元)之和(2307亿美元)。而在电商企业中,阿里巴巴市值约为京东(389亿美元)的6倍、唯品会(116亿美元)的20倍、当当网(10亿美元)的231倍。
阿里超越的不仅仅是中国互联网公司。更超越人们想象的是,阿里已经开始直接超越和挑战中国最强大的国有垄断企业。截止到2014年10月份,阿里巴巴总市值在中国上市企业中排名第三位,只是略少于中国移动(约2530亿美元)和中国石油(约2360亿美元),而开始领先工商银行(约2040亿美元)、建行等众多国有企业。这些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不但享受政策保护,而且都是国家几十年巨额资金投入和资源沉淀积累的巨无霸。这些企业大多都是年收入规模达到万亿人民币级别,员工数量不少超过百万级别。
而阿里巴巴虽然市值上已经开始超越,但是收入在2014年刚刚达到千亿人民币级别,员工数量目前只有25000人。从这些硬指标来看,还完全不是同一个量级的竞争。
但是,在衡量企业的所有指标中,市场价值最具有综合性意义,也是最能够体现市场交易价值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指标。这个内在的意义目前国内专家学者还没有真正觉察和意识到。
而且,目前仅仅是开端而已。事实上,一个多月之后,在阿里上市之后第一个“双十一”的前夜,阿里市值就突破了3000亿美元,超越中移动和中石油,超越中国所有的国有垄断巨头,成为中国市场价值最高的企业。这在中国发展历程上,绝对具有里程碑的时代意义。而我们畅想5年之后,保守估计阿里巴巴市值再增长一倍,是很正常的,而传统国有企业的市值,5年之后能够保持今天的数额而不下滑,就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了。那时候,曾经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很多问题,都将因为中国最市场化、最全球化的互联网公司的崛起,而得到根本的改变。
超越国有企业巨头不只是马云的目标,也是中国互联网的时代使命。在一定程度上,企业的市场价值意味着网络空间开始超越现实空间,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其内在的意义可以充分遐想。
首富打群架,打出中国财富新格局
从朋友角度看,马云个人的幸福指数真的不高。尽管他已经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无人可比的贡献,但是,马云的个人生活与享受可能还不如普通的你和我。
阿里巴巴在纽交所上市前几天的9月10日,马云刚刚过了50岁的生日。在这个知天命的年纪,马云收获了一项中国人最热衷的头衔:中国首富。在中国互联网界,当中国首富早已经不是新鲜事。从最早的丁磊,随后的陈天桥,到后来的李彦宏和马化腾,都当过中国的首富。但是,马云以不到9%的股份成为首富,依然是一个超越大家的奇迹。
根据阿里巴巴的市值以及潜在的阿里金融的保守估值计算,马云的身家已经超过了200亿美元,成为了新的中国内地首富。当被问起当首富的感觉,马云却表示,“一点感觉都没有”。“我从没想过当中国内地首富,也没想过当浙江杭州首富,我连我的小区首富都不想做,这个没有任何意义,钱是资源,是用来做事情的,一个人花不了多少钱,我说过我最快乐的日子是一个月拿90块人民币的时候。”“来纽约之前,我又看了一遍《阿甘正传》。我想提醒自己,无论发生什么变化,我还是我,还是15年前那个每月挣20美元的人。”马云接受美国财经媒体CNBC采访时说。马云在很多个场合都表达过他心中的英雄是阿甘,简单、执着、不忘初心,拥有财富,又不曾被财富所改变。
迎接新首富的事情接踵而至:王健林联合马化腾、李彦宏,高调进军电子商务。这个阵势完全是首富群架图:三大旧首富联手对抗新首富。
2013年10月福布斯2013中国富豪榜发布,王健林财富一年猛增488亿元人民币,以860亿元人民币的个人财富首次登顶该榜单。时隔一年,2014年9月16日,阿里上市前夕,王健林旗下的大连万达商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在港交所发布了800页的IPO预披露材料。这意味着万达商业地产正式开始了其香港上市计划。
万达香港上市,王健林要夺回首富的头衔,马云能否保得住?
具体的房地产、互联网产业分析可以不展开讨论,我们只看看账面上的对比。截至2014年6月30日,万达商业地产96项在建工程已投入711亿元人民币,建成后预计市值为5556亿元,但在2017年7月前还投需投入2389亿元。2014年6月30日,万达商业地产应付款达1449亿元,还有总额近1800亿元人民币的银行贷款及未偿还债券(上半年支付利息62.1亿元)。尽管看到账上有748亿元现金,然而万达商业地产欠着3249亿元,还有2389亿元要花,资金需求达5638亿元。即使账上现金加上IPO预计可融370亿元,理论上还有1319亿元存货可陆续变现,但资金缺口仍有3200亿元之巨。从“以售养租”转向“以融养租”,很多人不看好王健林的“只租不售”模式。
在腾讯、百度的支援下,阿里的市场状况可能受到一定冲击,但也不要忽视QQ或者微信在电商上的曲曲折折。至今看不到腾讯的电商基因,即便是其O2O战略的先发优势,也不能近几年就让万达迅速累积起新的财富。此外移动即时通信市场竞争依然激烈。再看,百度的搜索也是面临着360的激烈竞争,其O2O产品的战术高于战略的状况让外界心生疑虑,到底能不能像支持“百度大脑”那样凝心聚力,尚不明朗。
反过来,略显劣势的马云其实不必太过担心。阿里巴巴较好的财务收入和强大生态常新能力,无疑会保证新首富的位置更为牢固,而且从长远来看,喜欢不断超越自己的马云还是有超越中国首富而跃居世界首富的极大概率。
互联网占据首富前三强的中国财富格局,比我的预测提前了3年。10年之内,互联网富翁将占据大多数,这是时代的必然。
超越美国和硅谷:VC成功的新纪录和新奇迹
可以说,在过去半个多世纪的电脑革命和互联网革命浪潮中,最传奇的故事基本上都来自美国。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那些投资微软、英特尔、苹果、雅虎、谷歌和Facebook等一夜暴富的神话。这也构成了硅谷传奇的最精彩内核。可以说,这些故事的高度基本上代表了硅谷成功的高度、硅谷传奇的高度。
但是,因为阿里巴巴的上市(当然也包括腾讯的优异表现),这份硅谷最引以为骄傲的独特传奇将从此黯然失色。尤其是阿里巴巴和腾讯身上投资回报率的表现让硅谷几十年来风险投资最成功的故事也相形见绌。
当年,波士顿的ARD投资DEC,是风险投资行业历史中第一个巨大的成功。上市之后,ARD投资的7万美元增值了500倍以上。1995年,红杉投资雅虎100万美元,1999年回报是80亿美元。互联网泡沫时期,风险投资的纪录被eBay所保持。当时Benchmark Capital公司向eBay投资了670万美元,当1998年9月eBay上市时,Benchmark Capital手中所持股票却价值4亿美元。到1999年,Benchmark所拥有股票已经价值42亿美元,投资回报率高达600%。那一次,Benchmark的每个合伙人都分到了2亿美元。
2004年,谷歌上市后,红杉的1250万美元投资变为50亿美元以上回报。2005年,Accel Partners对Facebook投资1270万美元,当时公司估值约为1亿美元,上市之时价值高达90亿美元,回报约为1000倍,相当于红杉资本和Kleiner Perkins 2004年投资谷歌所获回报总额的2倍。这个案例在风险投资业内是空前的。即便是20世纪末网络泡沫兴盛之时,风险投资的回报率最高纪录也只能达到300倍左右。但是,这个纪录和高度被中国的案例远远抛在后面了。
比如,孙正义前后投资阿里巴巴总共8000万美元,阿里巴巴上市之后回报将超过600亿美元(随着股价上涨,软银的账面回报到11月份已经高达800多亿美元)。而这还没有计算未来阿里巴巴网络金融等其他板块的投资回报。投资腾讯的南非传媒巨头MIH,前后投资大约5000万美元,占腾讯35%左右股份,其拥有的股票价值也达到600亿美元,未来上涨空间依然巨大。
一笔投资就可以获得600亿美元的回报,腾讯和阿里巴巴的这个投资案例肯定创造全球的新纪录。因为阿里巴巴和腾讯的股东都有继续长期持有的意思,所以,未来这个数字还将继续刷新。虽然,硅谷有一大批千亿美元级的高科技成功企业,包括微软、思科、苹果等都曾经跨越过5000亿美元的大关。如今谷歌也已经跨越4000亿美元。这些高度比中国第一梯队的互联网企业的市值还高几倍。但是,一方面由于美国风险投资喜欢集体投资,抱团下注,所以一般来说,经过多轮融资之后,到了上市阶段,每家投资公司的比例都会比较低,少有几家会超过10%的,像孙正义和南非MIH这样达到30%〜50%的大比例投资者几乎没有。另一方面,美国风险投资长期持有的比较少,一般见好就收。所以,虽然美国公司目前个头远比我们大,但是投资者的回报很难一个案例就用麻袋背回200亿美元,更不用说600亿美元的全新纪录。
所以,虽然在投资回报的倍数上硅谷也有更高的案例,但是在回报的绝对值上,中国这两个案例将硅谷同行远远甩在身后,而且可以在未来无数年中领袖全球。中国新媒体的资本神话创造了硅谷都不可能达到的全新高度。
阿里巴巴随后的金融板块,估计也不会低于千亿美元级。加上如今数字大放卫星的物流板块,人们也寄予了千亿美元级的期望。看来,未来3〜5年,顺利的话,马云很可能打造出一个5000亿美元级的超级企业,那时候孙正义就更是一个千亿美元级的投资回报的新神话。这个神话当然永远不可能属于硅谷,而只可能属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