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互联网的下半场:下一个6亿网民

    阿里的未来和中国互联网的未来,主要在于两个战略机会:一个就是中国的下一个6亿网民,一个就是全球的下一个30亿网民。那天在凯悦酒店聊天,谈到中国下一个6亿网民,马云一下子眼睛发亮,声音也提高了好几个分贝。“你去过遂昌吗?那你一定要去看看!”马云对于中国互联网下一个决胜战场就在农村这一点高度认同,而且也是他这几年布局的重点之一。

    尽管,对于马云的菜鸟物流,冷嘲热讽者不少,尤其有人质疑马云这是在搞全国免费圈地运动。但是,又有多少人理解马云真实的意图。他对我说:“如果以后中国的农村,在网上买任何东西,都可以在两天之内送到,那将是何等的状况?”

    农村市场,看起来一点不美好,但是,却是决定下一个十年分出高下的胜负关键因素。任何一个像马云这样的互联网战略家,都是不会轻视的。当然,开拓这个市场一定会比过去20年开辟城市市场来得复杂、来得艰难,当然,意义也更大,成就感也更高。

    2013年下半年中国网民顺利突破6亿,未来十年将是下一个6亿网民的机会窗口。过去10多年,我们已经习惯了网民的高速增长,每一个互联网公司都享受着人口红利的水涨船高。但是,很少有人关注到我们的网民增长将面临巨大的瓶颈,国家如果不从战略高度上出台非常规的策略和政策,那么下一个十年的中国互联网发展将不可能继续顺风顺水。

    我们考察一下中国网民的城乡结构,就会发现问题的严重和严峻。最近几年,中国城镇的网民普及率已经达到73%左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目前美国网民普及率大约78%,新加坡、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普及率大约75%。也就是说,中国城镇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和新加坡、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基本持平,已经和美国相当,开始进入饱和阶段,未来十年增长空间非常有限。相比之下,截至2013年6月底,农村网民数量只有1.65亿,普及率27.9%。这个普及率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012年为35%),五大洲中仅比非洲的普及率(15.6%)略高而已。

    中国已经面临严重的数字鸿沟(又称信息鸿沟,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问题,大致的状况就是中国城市的互联网水平是美国水平,而农村的互联网水平是非洲水平。一端是美国水平,一端是非洲水平,如此严重的数字鸿沟问题不但制约中国整体经济的发展,更将进一步激化中国社会的阶层差距和矛盾冲突。

    即使不考虑数字鸿沟,单单从中国互联网后续发展来看,不能找到农村互联网的突破口,中国互联网将后继乏力。道理很简单,目前中国6亿网民中,将近80%来自城市,而只有20%来自农村。而中国的下一个6亿网民,80%将来自农村。只要将农村这座富矿挖掘出来,中国互联网下一个十年的辉煌就胜券在握。

    目前的根本问题就是找到农民上网的好办法。目前的6亿网民已经覆盖了中国所有的PC用户和主要的手机用户,覆盖了上班、上学、上工地的群体,覆盖了中产、青年等群体。显然,解决农村上网问题,不可能依靠PC。PC价格是门槛,使用难度更是不可跨越的拦路虎。根据2011年数据调查,有57.8%的农村非网民表示“不懂电脑/网络”是其不上网的原因。那么,很多人会认为手机是农民上网的最佳方式。但是,真正深入农村了解农民手机上网的行为习惯,就会发现问题不是如此简单。无论从社会结构、社会交往还是从日常生活习惯看,农民并不是手机的活跃用户。而且农民上网的应用偏好、使用习惯和行为特性等与现有的中国6亿网民将有极大的差异。

    要改变7亿农民的知识结构,使他们掌握互联网技能,提升互联网素养,显然不可能是短期完成的任务。农村互联网的突破只可能顺应农民现有的生活习惯和使用习惯,才能豁然开朗。众所周知,在所有科技产品中,农村用户是电视机的重度用户。娱乐和生活性应用是农民的主要互联网需求,通过电视机而不是PC与手机,才是农村互联网突破的重点所在。

    当然,除了网民数量,下一个十年中国互联网主要增长力量还有人均上网时间的数量级提升:农村用户通过电视进入互联网时代,城镇用户通过电视提升互联网使用时间。从这个角度讲,智能电视的战略意义就凸现出来。这是中国互联网与美国互联网进一步分道扬镳的关键点所在。

    2013年堪称中国智能电视的元年。以乐视超级电视为突破点,智能电视的模式、理念有了根本性的突破。小米、奇艺、阿里等互联网公司集体行动,电视机厂商快速推进,机子(电视机)、盒子(机顶盒)和棒子(电视棒)一齐挥舞。硬件、软件、内容齐头并进,破局之势逐渐形成。

    表面上看,目前智能电视的发展主要障碍在于政策。但是,政策不会成为智能电视全民爆发的真正瓶颈。智能电视的大浪潮还是取决于市场竞争和创新的活力。随着市场创新活力的不断提升,政策必然会跟着逐渐突破:从禁止阶段,进入严格管制阶段,再到合作阶段,然后开始转折阶段,最后到互联网主导阶段。过去10多年来,互联网增值业务、信息服务、新闻内容、视频等,都经历了类似的阶段。更何况,我们更应该对本届政府的开拓性和前瞻性有着乐观的信心。

    周有光说:“要从世界看国家,不要从国家看世界。”对于互联网的发展,我们也要从世界看中国,不要从中国看世界。目前全球的智能终端大致格局是:2013年智能手机将占2/3,达到65.1%,平板电脑占14.6%,第三位是笔记本电脑占11.6%,台式电脑则排在最后一位,仅占8.6%。电视的互联网化,将电视变成互联网的大屏终端,与手机的小屏,平板和电脑的中屏,形成三足鼎立。这是下一个十年全球范围的必然趋势。尤其是全球100多个经济水平与中国类似的发展中国家,电视的网络化和智能化,力度和速度都将超越我们的想象。面对当下如火如荼的移动互联网浪潮,我们该站在更开阔的角度思考下一个十年的智能电视浪潮,这里面的惊喜和意义,需要我们打破对互联网的固有思维模式。

    中国数字鸿沟问题真正有着中国的特色,特殊的情况需要寻找特殊的破解方式。智能电视将成为必然之选,甚至是唯一之选。

    就在阿里上市的一个月之后,首届浙江县城电子商务峰会于10月13日在杭州召开,阿里巴巴在会上宣布了正式启动“千县万村”计划,将在3〜5年内投资100亿元人民币,帮助拥有7亿农民的农村地区发展电子商务。落地方面,阿里将投资100亿元在县级地和农村建立线下服务点,具体将建立1000个县级运营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

    峰会上发布的《农村电子商务消费电子报告》显示,近几年农村消费已经处于稳步增长阶段,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也在加速,这从根本上激发了农村市场的商业市场活力。淘宝农村消费从2012年第二季度的7.11%上升至2014年第一季度的9.11%。预测2016年全国农村网购市场总量有可能突破4600亿元人民币。

    从上述报告中我们还了解到,2013年的统计显示农民朋友的手机使用已经达到85%的比例,对网购的接受率达到84%,基本手握手机的人是相信网购靠谱的。人均年网购消费金额预测在500〜2000元,品类集中在日用品、服装和家电等。如果再考虑到农村拥有的自然资源、农产品资源以及文化资源,在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浪潮下,我们对开拓农村这一战略级市场的前景充满信心。

    阿里来了,中国互联网来了

    看起来,企业上市很像数字游戏,尤其是大多数人看阿里上市,迄今更多关注金钱上的数字变化和比较,对于内在蕴含的意义和潜能,却很少感知。

    但是,让我们继续深入回顾一下一些国内和全球互联网的融资金额,更直观理解阿里超级“资本运作能力”的神奇:2000年4月13日,新浪成功上市,融资额度是6800万美元。阿里今天的数字将是新浪当年金额的300倍以上。另一个目前中国与阿里旗鼓相当的巨头腾讯,当2004年在香港上市的时候,融资额大约2亿美元,阿里将是它的100多倍。而BAT巨头中的另一个百度,2005年上市的时候融资额度只有1.09亿美元。阿里将是它的200多倍。

    2007年马云率先喊出中国互联网第一个世界级的梦想:未来十年,阿里巴巴成为世界三大互联网公司之一。以2007年10月18日收市数据看,当时全球互联网四强是(不考虑微软、AOL等综合型企业的互联网业务):谷歌(2000亿美元)、eBay(518亿美元)、雅虎(393亿美元)和亚马逊(371亿美元)。大家都知道,那时候谷歌作为全球互联网的老大,2000亿美元已经是一个天文数字般的神话。这也是为什么马云每次言必称之最,而对自己预测不敢再称第一。因为有谷歌在前面,谁也不敢口出狂言。

    那时候排名第二的就是eBay,马云在中国将它打得落花流水,使得eBay全败而退。但是eBay在全球的力量却不可小视。518亿美元的市场价值是马云那时无法超越的。但是,背靠中国市场,中国互联网的老大超越500亿美元还需要十年之久吗?那时排名第三的就是雅虎,就是马云真正的老板和东家。昔日全球互联网的老大——美国雅虎,虽然占据第三,但已经迟暮已久,未来已经很难再有重大突破。作为阿里巴巴最大的股东,自己超越自己,这就有点荒唐。但是不超越自己的东家,马云又如何能够成为世界第三大互联网公司?难怪马云近年来敢于屡屡让杨致远难堪,因为未来明显是杨致远处于劣势。因此,可以毫不渲染地说,马云进入前三的目标,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超越美国雅虎。而这个目标,马云用了不到5年就实现了。

    当然,世界前三也不是手到擒来的。除了前两大强敌谷歌和eBay之外,难保不冒出下一个谷歌式的超级互联网公司。当时最被寄予希望的是Myspace、Facebook等Web 2.0的新贵。Myspace当时市场价值大约100亿美元,但是后来被新闻集团收购之后彻底玩完了。而Facebook当时已经被人夸张地估算到1000亿美元。所以当时马云放出话来,要真正实现全球前三的目标,保守地预测其市场价值要达到1000亿美元左右才比较靠谱。

    事实大家都已经清楚,7年之后,马云就以2000多亿美元将Facebook和eBay甩在后面了,马云再一次提前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只有谷歌,横亘在马云面前了!

    谷歌之后,就是苹果。其实,超越苹果,就是目前不太起眼、老被国人起哄的联想,也存在很多的机会。联想再坚持5〜10年,就是未来的苹果了,这一天是必然的,今天只是还在路上而已,需要更多一点的时间。因为以苹果手机动辄5000元以上的价格,在当今互联网界已经不配谈什么互联网基因了。只有联想这样服务普通大众的公司,才会长久拥有互联网基因,只是需要点时间而已。在移动互联网初期,苹果是互联网基因的典范,在下一个30亿低收入网民启动之后,苹果就将逐渐远离大众,尤其远离新网民,与互联网基因渐行渐远,成为纯粹的商业利益至上的普通公司。

    和阿里一样,包括联想在内的中国公司的最大优势在全球下一个30亿网民。全球未来大趋势决定了结局:联想必然会超越苹果,不是因为联想本身多出色,而在于它所在的市场。新的30亿网民会让联想崛起。苹果要保持高利润,只能维持高价格,高价格就无法服务中低端市场。而如果苹果真的进入中低端市场,利润空间又难以维持其未来的生存和发展。这就是美国高科技公司的两难境地。这一点,苹果的未来,与谷歌的未来,是一样的。

    这次阿里巴巴上市最大的意义还在于全球互联网格局的影响,虽然还只是刚起步。阿里巴巴从香港错投纽约,将使得人类互联网的“后美国时代”提前开启。

    马云这位来自中国互联网界的“孙悟空”,开始了美国上市的西游记。马云素有“给多大场子就练多大把式”的能力。所以,他在美国上市而开启的第二人生,值得我们展开更大的想象空间。有了美国资本市场的这根金箍棒,顶着美国股市制度的紧箍咒,马云将如何改变中国互联网,将如何改变世界,值得我们超常规地期待。

    可以说,在马云的心目中,纽约原本从来不是他计划中的上市之地。但是,有时候人算不如天算,马云的首选之地香港,最终将他拒之门外。这一阴差阳错,变成创造更大奇迹的新契机。而这一将错就错,演变成为中国互联网,乃至全球互联网的一个超级事件。

    如果要评选2014年中国互联网界最大的事件,那么现在就可以闭着眼睛给出最终的答案: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如同2013年的斯诺登事件一样,如果将它放到第二位,就没人敢排到第一了。

    但是,如果我们站在全球互联网发展史上,站在未来稍远一些的视野上,2014年改变全球互联网的中国大事很可能还是阿里巴巴的上市。经历了阿里巴巴B2B业务香港上市和退市的争议之后,马云首次资本市场的“西游记”,除了打破一系列纪录之外,更具有重要的标志性意义:全球互联网中国力量的迅猛崛起,中国互联网全球进程的突破性推进,以及全球互联网格局“后美国时代”的正式开启!

    全球互联网的下半场:下一个6亿网民 - 图1

    全球互联网的下半场:下一个6亿网民 - 图2

    你敢想象万亿美元级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吗?

    毫无疑问,直到今天,美国都代表了全球高科技的绝对最高峰。在过去半个世纪中,无论是欧洲,日本还是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等,都在美国高科技一波波层出不穷的创新浪潮面前,难以形成真正的挑战和超越,而只能现实地俯首称臣,融入美国为主导的高科技产业链,占据其中的一席之地。

    如今,超越美国高科技的任务只能由中国来完成了。这个“不可能的任务”究竟有多难?我们不妨先考察一下历史和现实。

    要解读美国高科技神话,世界上有着无数的书籍与论文。而所有的结论都指向一个:美国高科技的成就是基于其先进的民主政治制度,最发达的金融体系和最活跃的风险投资市场,最开放的创业、创新文化,汇聚全球最优秀人才,等等。总而言之,美国是不可超越的,起码是几十年之内难以超越。要说中国能够超越,那么大家肯定会认为是异想天开,甚至当成笑话。但是,马云不但认为美国高科技企业完全可以超越,而且他坚信自己就可以亲自完成这个目标。

    已经走下神坛的美国高科技神话的成功原因可能没有如此高深莫测、错综复杂。美国高科技产业起步于“二战”之后,有着国际国内独特的大环境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庞大的美国市场本身。对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软件业在全球一枝独秀、独领风骚的原因,Martin Campbell-Kelly总结为四大因素:1.计算机能力和数量的快速增长;2.硬件和软件花费的比例开始变化;3.软件危机的出现;4.标准化平台的出现(比如IBM/360系统)。

    让我们再深入历史看看一些事实:1955年,当世界上第一家软件企业CUC在美国成立的时候,全世界通用计算机大约有246台,其中美国就占了240台,几乎占据98%的份额。1966年软件危机出现的时候,全球通用计算机40300台,其中美国有28300台,占70%的份额。当年美国程序员有12万人,大约每台5名。程序员数量增长跟不上计算机的增长。1969年,互联网诞生的那一年,全世界通用计算机数量为72000台,其中美国有46000台,比例依然超过60%。直到1974年,全世界通用计算机达到111840台,美国比例还高于50%,有65040台。当时,德国计算机有7100台,英国有4500台,法国有4400台,只是美国的1/10左右。当年,德国有软件公司47家,英国有80家,法国有40家,荷兰有30家。而美国在1968年就有软件公司2800家之多。这个市场基础,是美国能够一波波不断崛起的立身之本。无论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的PC革命,还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独领风骚的互联网革命,都是这个优势的延续和发扬。

    不过,今天这个优势已经斗转星移。到2014年,中国网民数量已经是美国的2.5倍。而其他相关市场,无论是PC、手机、移动应用活跃数等,中国都陆续超越美国,而且迅速拉开巨大的差异。

    也就是说,时势已经变化,优势已经转移,中国高科技超越美国,中国商业超越美国商业,不但是可行,而且是必然的,只是时间快慢而已。

    那么,面对神话般的苹果创造的6000多亿美元的市场价值,我们真的能够超越吗?美国缔造过微软、苹果、思科等多家5000亿美元以上的高科技公司,如果中国能够超越,是不是可以创造出1万亿美元的全新高度的高科技巨头?这个数字的确是十分疯狂,我想中国能够做出肯定回答的人屈指可数,而马云一定是其中的一个。如果你质疑,马云会坚定地对你说:“为什么不能?不是我,就是你!”时运使然!

    那么,万亿美元的高度哪一年可以实现?这个问题我还没有问马云。但是,我个人的答案是,一定不需要15年那么久远。从1999年的50万人民币,做到2007年的200多亿美元,马云用了8年时间。从200亿美元做到2000多亿美元,马云再用了7年时间。而从2000亿美元再到1万亿美元,马云需要用时多少年?

    当然,这不是简单的数字运算。但是,时运之下,有时候可能就是简单得如同一道小学数学题。当然,你肯定不会相信,正常的人今天都不会相信。这个事情一定要让马云亲自变成现实,才能够让大家最终相信。

    拜托了,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