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退休为开端,马云神话的极致
【时代背景】
2013年,中国互联网整体走向偏紧。年初爆出的斯诺登事件给全球做了网络安全的启蒙,也唤醒了中国的网络空间战略意识。此后虽然思科发布声明称没有参与监控中国的计划,但是质疑声音并未完全消除。8月“互联网治理”行动开始,以微博为代表的互联网舆论空间开始收紧,关于网络言论的底线与责任成为热议话题。而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宣布成立的“国家安全委员会”则标志着中国政府对加强国家安全工作的重视。
在产业方面,移动互联网仍然是年度最热门。移动互联网的独特性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随着用户拐点的出现,移动端不再仅仅是电脑的补充和延伸,移动互联网正以独特的产品形态和用户习惯区别于桌面互联网。移动即时通软件市场正式形成微信一家独大的局面,微信平台入口的产品进化方向确立,平台化的发展方向将为互联网创业者提供更多机会。年底4G牌照的发放和随即开展的业务推广,将继续为移动互联网发展提供网络基础。
互联网从“链接”到“连接”,网络开始成为经济、社会中无处不在的支撑力量。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变革推动作用开始显现,电子商务业务边界迅速扩展,从“轻货电商”向“重货电商”甚至“O2O电商”升级加速,由互联网带来的消费群体成为重要的市场份额。互联网对具体行业带来自下而上的变革力量。
不当CEO的马云
2013年1月15日,继阿里巴巴业务架构调整成25个事业部后,马云又向员工发出信件,宣布4个月后将不再担任阿里巴巴集团CEO一职。马云在邮件中写道:“14年的创业经历让我幸运地看清了自己想做的,能做的和必须放下的……从心底里,我佩服今天的年轻人。对于互联网行业来说,48岁的我不再‘年轻’,阿里巴巴的下一代比我们更有优势运营好互联网生态系统。”“大家肯定很关心谁是未来的CEO吧。接任创始人CEO是个很艰难的工作,特别是接像我这样性格鲜明而又‘ET’类的CEO更是需要有巨大的勇气和牺牲精神。阿里有幸有数位这样的领导者,每一位都具有罕见的领导魅力和风格。他们将会给未来的阿里带进不同的元素和气质。但要说服他们作出如此巨大的牺牲和投入,确非易事,这也是我考虑了一年多的事。所以我提前数月宣布离任CEO,鼓励年轻同事站出来担当,大家不用担心,我们有信心在5月10日宣布新任CEO。”
我在1月15日发过一条微博:马云不当CEO是好事。众所周知的原因以及众所不知的原因,总之过去一年马云经历不少非同寻常的事情,应该允许自己有新的方式。CEO职务释放出来,既不影响马云继续是阿里的灵魂和领袖,掌控战略与方向,又可以让自己的生活空间更从容更开阔。而CEO这个特殊的体力活让下属们练练,也可以更好激活团队。
5月10日,淘宝十周年之际,马云卸任阿里巴巴集团CEO,陆兆禧接替马云,担任阿里CEO。“接马云这个位置是非常难的,我能走到今天,是大家的信任,因为信任,所以简单!我相信,我也恳请所有的人像支持我一样,支持新的团队,支持陆兆禧,像信任我一样信任新团队、信任陆兆禧,谢谢大家,明天开始,我将有我自己新的生活,我是幸运的,在48岁,我就可以离开我的工作,在座每个人你们也会,48岁之前工作是我的生活,明天开始,生活将是我的工作。”
马云举行盛大的活动宣布退休,这场秀只是阿里巴巴诸多秀的一场而已,却是很特别的一场。其中有脑子的人稍微想想就明白:把退休搞得全国皆知,明显是为了新的开始,而不是为了休息或者休止。我随手发了两条关于马云“退休”烟幕的微博,转发达千余次,呼应者众多。
微博1:马云撬动和影响业界与社会才刚刚开始,谈何退休?!马云只是卸掉CEO一个可有可无的头衔而已,本质根本没变:依然是阿里实际掌控人和领袖,也依然是中国互联网界最雄心勃勃的布局者。未来十年二十年,更是中国社会的超级大玩家。马云的游戏才刚刚拉开序幕,以退为进,引媒体一次狂欢,马云操盘更游刃有余。
微博2:马云假谦虚伪低调最大效果是逗兴奋媒体,爽歪歪记者,玩转大众舆情:以不卖一件商品搞成中国最大电子商务公司,以不懂互联网搞成中国最大互联网公司。以互联网玩转金融,以金融玩转大数据,以大数据玩转大商业。马云过去烧掉的钱、现在花着的钱、未来融到的钱都超越业界其他巨头十倍级的,今正渐入佳境。
马云今日敢于如此潇洒玩起“退休”游戏,主要在于他已经完全掌控了阿里整体。这一点,当时成功智取支付宝是关键。
其实,只要最简单地想想,除了马云,不管是陆兆禧、彭蕾还是孙正义或者其他人,还有谁能够独立掌控和管理阿里整体?无论是这些人的股份比例、资历还是能力,都根本不可能没有马云掌舵。也就是说,今天的马云在阿里,早已经是不需要任何职务的无冕之王。更何况,他依然还挂着董事长的头衔。
马云所谓的退休,根本不是我们通常意义的退而休之,而是以退为进,从日常事务中更多地超脱出来,图谋更大的一个商业帝国版图。
果然,5月28日,马云就亮相菜鸟物流“中国智能骨干网”的深圳启动会。马云高调亮相,宣布了这项计划投资3000亿元人民币的超级项目。马云在发布会上表示,“这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项目”。就在这一天,我就站在金华与义乌之间金义都市新区的地盘上,听招商部门的人员指着一批开阔地介绍说:这就是给马云做物流的1500亩,全国8个节点最大的一块土地,几年之后要引入2万家企业,容纳6万人就业。政府给予的条件就是零地价。全国8个节点,规模就在万亩土地。
就在全国互联网创业者们纷纷埋头在新技术、新应用和新模式的海洋中,一个个削尖脑袋苦觅下一个互联网新热点的时候,马云早已经跳出互联网之外,放眼更开阔、更宏大的商业版图,去挑战又一个常人不可能达到的全新高度。因为,阿里电子商务再强大,也仅仅是一家自成体系的封闭的电子商务公司而已。而如果能够全面掌控中国物流系统,那么马云就可以超越一家企业的范畴,更强有力地掌控中国的商业生态。
这是一个超越常人想象的全新的高度和挑战。在充满不安全感的今天的中国,马云超人的智慧在于他充分明白,越是淡化其身上的商业化色彩,越是突出其身上的社会性、公益性,就越能够获得更大的施展空间,也能够更大程度获得安全感。因为,他已经达到的,即将达到的,都是前所未有的。
在马云退休盛宴上,我们看到了柳传志、任志强等商界诸多教父级人物的身影。看着当时的场景,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些商界教父们开始有点成为马云小跟班的趋势了。
这个感觉当然不是荒谬的错觉,而是更真切的事实。随着未来时间的推移,这个事实还会更真切。当天,孙正义也在场,但是几乎已经完全被人淹没和遗忘。而当年,孙正义可是马云的金主,全球风险投资界的超级大鳄。过去哪一次来中国,不是记者们追捧的新闻焦点。
是马云崛起的速度和高度改变了一切。今天,中国互联网几大巨头手中都有10亿美元的现金,都觉得是一笔巨大的资金了。而5月3日,马云一出手借钱,就是80亿美元(阿里巴巴与9家银行签署了80亿美元的融资贷款),玩得已经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游戏。
中国互联网最值得关注的大事就是阿里巴巴上市。媒体们都在关注陆兆禧担任阿里CEO的事情,而投行们却已经纷纷预测阿里上市的市值,有对冲基金估计,阿里市值可以达到600亿〜1200亿美元。这个市值是什么概念?也就是4000亿〜8000亿人民币,已经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中国市值最高的国有垄断巨头的市值相当了。
而上市仅仅是阿里巴巴的一部分而已,更让投资者充满想象空间的阿里金融板块还按兵不动。一旦上市,也肯定不会低于千亿美元级。加上如今数字大放卫星的物流板块,人们也寄予了千亿美元级的期望。看来,未来不久,顺利的话,马云很可能打造出一个3000亿美元级的超级企业。
而今天,联想集团的市值大约800亿港币,也就是100多亿美元,早已经只有阿里巴巴的1/10。甚至中国电信市场价值也就380亿美元,中国联通260亿美元,也大概只有阿里巴巴的1/3和1/4。
未来3〜5年之内,此消彼长之后,各自的差距还将进一步扩大。
我在2012年2月22日的微博上写道:马云可成为全球互联网第一枭雄!2011年“智取”支付宝;2012年私有化B2B关门打“虎”清掉雅虎。几大连环奇招将使马云完全掌控阿里帝国!个人预测:未来阿里整体上市将超越今日Facebook,创造互联网融资新纪录!全球互联网第一枭雄将在中国诞生,这个人不是马化腾和李彦宏,而是马云!不信就拭目以待!
这条微博被转发431次,评论148条。虽然有一些人认同我的判断,但是大多数人都觉得我过于夸张,预测毫不靠谱。如今,我的预测越来越成为事实了。如果说不靠谱的话,那也只是五年十年之后,这个预测可能实在过于低调了。
微信红包:两马之争的中国意义
2011年1月21日,腾讯推出微信(wechat)。2013年8月,微信推出支付功能。2013年8月19日,网易与中国移动发布“易信”。2013年9月,阿里巴巴推出“来往”。
可见移动即时通信社交产品市场的争夺之激烈,甚至“穷凶极恶”,然而真正将这场“慌乱战争”推至激烈高潮的,是马云于2013年10月在阿里巴巴内网发布的一段文字。
阿里人,无线物联网的发展是按小时计算的。越有远大前景的东西,越需要当下残酷的执行。一个月没有惊喜结果是可怕的,三个月没有结果是要死人的!六个月后的事就是远景了。因为您的朝九晚五的工作方式在2013—2015年就是自杀。今天,天气变了,企鹅走出了南极洲了,它们在试图适应酷热天气,让世界变成它们适应的气候。与其等待被害,不如杀去南极洲。去人家家里打架,该砸的就砸,该摔的狠狠地摔。兄弟们好好玩吧!微信IM本来就不是我们的。把企鹅赶回南极去!动起来!我们11月底将清点每个人的努力,我们12月的冬季攻势要更猛。明天夏天,我们要看到火烧南极。这是一个每个人都可以参加玩的游戏。去装来往,晚上在来往上三陪聊天,去让世界看到阿里人疯了。让他们知道疯了的阿里人是如何的!让企鹅知道,来往不是易信!
10月20日,马云在阿里巴巴内网发帖强调了“来往”对阿里巴巴的重要性。并在帖子中正面向微信发起挑战,声称用“用愚公之精神去挑战”。“10年前,没有人会相信淘宝会打败巨大的对手eBay,十年后我们难道不可以一试?很多人后悔没有机会参与那次战争,但这次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谁不参与,谁就不该待在这家公司里。因为这是我们每个人可以做的事,这不是战略,这是阿里人在无线时代争取生存权利的努力。”
到了2014年春节,最热闹的事情无疑是微信红包。腾讯官方发布了明显刻意低调的数据,从除夕到大年初一16时,参与抢微信红包的用户超过500万,总计抢红包7500万次以上,除夕夜零点时分,前5分钟内有58.5万人次参与抢红包,其中12.1万个红包被领取。从春节期间每个微信群组红包飞舞,线下人人都在谈论微信红包的实际效果来看,微信红包无疑是中国互联网有史以来最成功的一次网络营销事件,也是最成功的一场网络全民动员活动,使得在支付领域一直独霸天下的马云也惊呼遭遇“珍珠港偷袭”。
这次最大红包还是网民开给马化腾的,受超级流行的微信红包的激励,1月30日除夕当天11点,腾讯股票突破540港元,市值顺利突破10000亿港币。12点最高达到545港元。初步估算,这两天网友们猛抢红包,每人从几毛、几元、几十元和几百元不等,但是大家为腾讯贡献的大红包市值大约800亿港币之巨,马化腾个人身家也猛涨百亿港币。
微信红包热潮中最大的看点无疑就是马年马化腾和马云在支付领域的短兵相接。虽然支付宝耕耘多年,在互联网金融上遥遥领先,但是就在马云笑傲江湖,“用望远镜都看不到竞争对手”的时候,手握微信利器的马化腾有后来居上的势头。男女老少争抢红包的盛况下,我们看到了网络支付的新应用已经超越了原来固有的境界。可以说,两马之争呈现出不同境界。对马云来说,支付就是交易就是买卖,是一锤子一锤子的事情;对马化腾来说,支付是生活是社交甚至是游戏,是谈笑之间信手拈来的事情。马云通过天猫、聚划算等等级制方式生生将淘宝拉回传统商业,马化腾将支付完全融入网民日常生活,呈现出两种哲学、两种价值观的竞争,也将互联网的全民应用推进到一个全新的时代。微信以超越微博数量级的人均在线时间,秒杀了微博的成长空间。微信支付也以超越支付宝数量级的交付场景和频道,粉碎了资本市场对于还未上市的阿里巴巴未来成长的想象空间。
当然,微信红包最直接呈现了阿里巴巴和腾讯在互联网金融和电子商务方面迅速白热化的竞争,还有几个更值得玩味的看点。
第一,互联网金融完全超越了传统金融的内涵和外延。马云折腾菜鸟,入股海尔物流,一个劲往传统深扎,玩的是:网络就是交易就是买卖。而马化腾通过微信通过红包,越来越超越传统超脱现实,玩的是:网络就是生活!马云走了窄路,马化腾走了宽路。马云将越走越苦,马化腾越走越轻松,两马之争玩得已不是一个层次上的事。3〜5年之后双方必然拉开3〜5倍的差距。而2013年,马云给市场的最大贡献无疑是余额宝,这也是中国互联网金融迄今唯一真正切入传统金融心脏的突破,实质性搅动了垄断下死气沉沉的中国传统金融业,其后续效应可能惊人。这是勇气和胆识之举,阻力和压力将无与伦比。这是马化腾不敢开拓的。两马相争中我无保留看好马化腾。在与传统金融较量中,我无条件力挺马云。
第二,互联网公司之间的竞争更加残酷。平时到处充斥着互联网对于传统领域的冲击和压力。但是,互联网领域之间的竞争其实更加残酷。短短不到20年时间,全球互联网引领潮流的热门企业从网景到雅虎,从谷歌到Facebook,每3〜5年城头变幻大王旗。中国互联网领域15年间,曾经坐过公司市场价值第一宝座的互联网企业,从最早上市的中华网,到新浪,到网易,到盛大,到百度,到阿里、腾讯,再到阿里,再到2014年春节的第一个万亿港元的腾讯,更是轮流坐庄多个轮回。互联网企业之间超强度的火拼,加速创新速度,提升市场竞争能量,必将更深入地影响各行各业的互联网转型压力。
第三,两马之战体现了中国的制度进步。马云和马化腾无疑是非常幸运的。想想看,如果没有反垄断法的威慑和政策上对于市场竞争的鼓励,微信对电信运营商传统的短信和语音业务有着如此强大的替代作用,运营商早就运用其强大的垄断力量在基础网络层面给予强有力的制约和狙击,此时微信的创新不可能如此顺风顺水,发展更不可能一马平川。余额宝直接冲击了原先铁板一块的存款利率,从网民口袋中争抢了存款,大大推进了利率市场化进程,直接威胁到传统银行的高额垄断利润。没有政策上的支持,阿里巴巴也一定会遭遇各种制度和政策上的阻扰和限制。幸好,新一届政府给了全新的创新和竞争空间,两马才能在创新上天马行空,在竞争上信马由缰。互联网再神奇,也得看制度的脸色。英雄再传奇,也是时势永远大于个人。过去20年,无论是信息服务领域还是中国媒体领域的制度创新,无论是产业竞争政策还是资本市场的制度创新等,既有互联网推动了制度创新,也有制度创新促进了互联网的发展。没有制度的进步和制度的创新,互联网领域这样精彩的竞争就不可能发生,更不可能持续。
第四,两马相争体现了中国的社会进步。阿里和腾讯是目前中国互联网两大千亿美元级的巨头,它们之间的竞争无论多么激烈和惨烈,都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两马相争带来的社会进步远比双方最终的胜负更重要。两家千亿美元级的巨头竞争,将是2014年中国互联网最热闹的景观之一。双方的竞争基于完全市场化的环境之下,完全依托于创新的手段和威力。它们的竞争,最直接的受惠者就是6亿多网民用户,并且直接推动中国互联网整体的发展,直接引爆电信运营商和传统金融两大领域的变革与发展。这场以竞争和创新为内核的超级竞争,必将波及社会各个层面、各大领域,带动中国整个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第五,要站在世界看中国。不管双方胜负如何,最终谁更强大,都将共同领导未来10年的中国互联网,并且引领中国互联网走向全球。腾讯和阿里真正的竞争对手是Facebook、亚马逊和谷歌等世界级的互联网巨头。截至2014年2月,谷歌的市值已经逼近4000亿美元,Facebook和亚马逊的市值也都高于1600亿美元。加上苹果、微软等互联网转型中的科技巨头,中美高科技领域的全球竞争已经开始拉开序幕。目前全球网民已经逼近30亿,在这第一个30亿网民的竞争中,美国无疑是绝对的领导者和引领者。但是,即将开启的全球下一个30亿网民浪潮中,由于这些未来的新网民,80%以上来自发达国家之外的发展中国家,由于他们的文化教育水平、经济水平、消费习惯和文化多元性,更接近于中国而不是美国,在这场新的博弈和竞争中,优势的天平已经开始向中国的企业倾斜。而根据发展的经验和规律,未来十年新增的下一个30亿网民,这些主要来自中国、印度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网民,他们将重新改变互联网,重新定义商业模式和市场格局。美国企业将在这个新战场中逐渐边缘化,竞争力也将相对下降。今天正是中国企业全球崛起的最佳窗口期,中国互联网力量的全球崛起不再是梦想。所以,站在世界范围,再看两马之间的巅峰较量,就会有另一番峰回路转。
2014年3月18日,马云在北大讲堂演讲,并回应来往与微信的竞争。“两年以前我们不如腾讯的收入,我们当然嫉妒,现在好不容易赶上来了,他们出了个微信。在来往竞争方面,我并没有觉得来往会超过其他同类商品。就像淘宝和eBay竞争的时候,我们认为eBay的思想未必会赢,他们是希望用短暂的钱就赢得市场,我们判断是需要10年,到今天为止我们并没有赢,我们只是开了个头。来往也是一样,移动互联网刚刚开始,机会都是均等的,来往只为喜欢来往的同事去做,只要你觉得有乐趣,我们会慢慢完善。来往离其他还有很大距离,去年大家只是用‘All-IN无线’战略测试下阿里人的斗志在不在,发现还行,然后慢慢来,我们一直以来被人笑话,我们习惯别人说我们不行,我们觉得最后好与坏还有3〜5年,慢慢来。”
另外,对于之前央行发布《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业内评论此举为央行对于第三方支付行业加强监管的信号。马云在演讲中说,“有时候,打败你的不是技术,可能只是一份文件”。
余额宝惊魂
马云也是凡人,也有慌乱成惊弓之鸟的时刻。马云不是永远无所畏惧的,也有正常人的惊与怕。余额宝事件最能够说明。
马云曾表示,阿里巴巴只想做电商,是迫于无奈才出来做支付,做金融,做物流。他也在微博写道:“……赚钱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不是道德模范,但我们确实想在中国做一家不同的企业。我们全心帮小企业,因为我们懂那种痛。”马云一直不遗余力地帮助中小企业,这是他的情结,也是阿里巴巴的商业模式。
多年以来,马云多次对银行隔空喊话,早在2008年,马云就发出“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的豪言。但是,真正要挑战银行,触动银行的根本利益,还要等到余额宝的到来。
2013年6月13日,阿里巴巴和天弘基金合作的余额宝横空出世,这个其实是基于支付宝沉淀资金的变身产品,一下子威胁到了银行最重要的奶酪乃至命根。因其比银行存款更高的收益率,更快、更灵活、风险更低的购买和赎回安排,让缺乏投资渠道的公众大喜过望,纷纷用“钱”投票,将自己的银行存款“搬家”到余额宝上。2013年年底,余额宝客户已达4303万人,资金规模1853亿元人民币。因余额宝的出现及其引起的以P2P为主的互联网金融浪潮,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各类“宝”遍地开花,货币基金迎来再一次爆发。至2014年2月27日,余额宝用户已超过8100万人,资金规模突破5000亿元人民币。天弘基金一跃成为全球第四大货币基金。
然而,余额宝所募集的资金,有大部分以协议存款的形式又存回了银行,对银行来说,余额宝存入的钱其实就是被余额宝高息截走的钱。余额宝不过是倒了把手,银行却要因此为这些存款支付增倍的利息。不仅如此,余额宝还让存款的运行,脱离了银行的掌控。如果某一天,多家货币基金一窝蜂如此,银行将不堪重负,后果也不堪设想。一时间,影子银行当道盛行。“影子银行”指基金、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债券、结构性投资工具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就是游离于银行监管系统之外的中介体系。
有数据显示,仅余额宝推出当月,就抢走了银行近5000亿元人民币存款。
中国的电信运营商强大无比,但是与中国银行业相比,那就完全是小巫见大巫。做个最简单的比喻,银行业的利润就相当于电信行业的收入规模。也就是说,银行业潜在的能量是电信运营商的数量级高度。而过去十多年,中国互联网最敬畏的潜在对手就是运营商。每一个互联网公司都爱恨交加。但是,谁也不敢明目张胆去挑战。
而今天,马云开始挑战整个传统银行业,而且不是小打小闹,不是农村包围城市,而是直捅银行的心脏——存款。银行业反击的力度当然不会小,继宣布虚拟信用卡、二维码支付被暂停之后,坊间先传出央行正在对限定个人支付账户转账额度征求意见。马云和他的互联网金融一下子遭遇来自以央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的全面反攻和围剿封杀。
2014年2月,余额宝曾被央视新闻评论人指责为——趴在银行身上的“吸血鬼”,是“金融寄生虫”等。3月,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相继下调支付宝支付额度,使通过支付宝购买余额宝的数量骤减。建、工两家银行将每日购买余额宝的额度从50000元降为5000元,中、农两家银行将每日购买余额宝的额度从50000元降为10000元。3月13日,中国银联总裁时文朝在拉卡拉新产品发布会上说:“我最近非常苦恼一件事。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了250家第三方支付机构。支付机构当中前20家占了90%多的市场份额,这20家机构千方百计地绕过银联进行转接清算,银联的交易量分流得非常明显。中国支付市场可能是全球最浮躁、最喧闹的场所。”同在3月,央行一份关于叫停线下二维码支付和虚拟信用卡的“红头文件”在网络传开。
央行的这一纸文件,让马云立即四面楚歌,不但余额宝受到威胁,而且阿里自己的命根——支付宝也遭遇困境。3月18日,马云在北大演讲中吐槽:“有时候,打败你的不是技术,可能只是一份文件。”3月23日,马云在“来往”中表示:“四大天王联手封杀,支付宝虽败犹荣,虽死犹生,但决定市场胜负的不应该是垄断和权力,而是用户!”
虽然央行强调是“暂停”不是“叫停”,却依然令消费者反感。
人们当然一边倒支持马云,以言语犀利著称的任志强也“炮轰”央行,“央行应监管什么?无论怎么争,都轮不上政府直接干预老百姓口袋里自己的钱如何花。”他认为央行直接限额支付宝,“这也许是改革倒退的典型”。
但是,对于马云来说,现在要图的不是一时的口头之快,而是企业的生死存亡。“世界上没有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是永久的。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如果有一款产品能发挥推动历史的作用,即便它的生命周期再短暂,也必将非常光荣”。
4月,美联储主席、经济学家格林斯潘接受采访时表示支持余额宝,“中国把存款利率控制在3%左右,但观察金融市场的利率定价结构不难发现——银行间市场利率在6%左右,如果普通投资者能参与这个市场,而不是把钱存在只有3%利息的银行,投资回报率显然更高。相比之下,人们当然更欢迎6%的回报。”“阿里巴巴所做的事情,实际是利用银行间市场与普通存款利率之间的利差来创造收益。这对中国来说是好事,余额宝将是中国金融体系正常化的第一步。”“余额宝绝不是什么第二个央行。”“余额宝实质上是一种金融中介,把较低的存款利率转化为较高的银行间市场利率。”“但这么做是有限制的,到一定程度就做不下去了。”
好在马云依然是幸运的,刚好遇到了这一届敢于变革和进取的政府。这个大环境无疑成为马云的最佳保护伞。
7月,天弘基金发布《余额宝运行一周年数据报告》。截至2014年6月30日,余额宝规模升至5741.60亿元人民币,相比一季度,规模稳中有升,仍旧稳居国内最大、全球第4大货币基金的位置。
据《余额宝运行一周年数据报告》显示,余额宝二季末规模达到2013年末的3倍多,和一季末相比,也实现了6%的增长。人均拥有余额宝金额与2013年底的数额相比提升了约17%。在资金规模稳中有升的同时,余额宝用户数也保持了持续增长,二季度用户数一举突破1亿。
由于使用灵活,余额宝一年来保持了旺盛的申购和赎回。数据显示,一年内,余额宝累计申购4.96亿笔,累计赎回8.10亿笔。
香港,失去了一个公司还是失去了一个时代?
阿里与香港的故事,也是一部书的故事。香港和阿里的爱恨情仇,也是说不清道不明的连续剧。最大的情节当然是因为香港制度不接受合伙人制度,而使得阿里最终不得不放弃了一向情有独钟的香港,转投美国。
据悉,马云计划于香港上市之初,本是提议实行AB股权制(美国等少数国家采用“AB股权”制度,即分为A、B两种,享两种不同投票权),但被香港特区政府否决,于是马云提出了“合伙人制度”(同股不同权制,招股书中称之为“湖畔合伙人”),即由一批被称为“合伙人”的人掌握管理权,其虽然持股不足一半,但可任命逾半数董事及行政总裁。合伙人制的核心是平等,每个合伙人一人一票。马云强调,此制度不是为了更好地控制阿里巴巴,而是保护小股东及免受外来文化影响。
马云后来为何放弃了AB股权制?因其将控制权集中于创始人手中,但创始人是少数,且终将退休或离开公司。因此被马云否决了。“我们非常明白公司能走到今天,不是创始人的功劳,而是他们创建的文化让这家公司与众不同。大部分公司在失去创始人文化以后,会迅速衰落蜕变成一家平庸的商业公司。我们希望阿里巴巴能走更远。”
但“合伙人制度”因不符合香港上市规则,而最终导致双方错失。只因香港股市要求上市公司遵守的是“同股同权”原则。
10月9日,香港特区政府表态,现阶段不会针对不同股权制度修改上市规则,也就是说,港交所不会为阿里巴巴上市开放绿灯。阿里巴巴执行副董事长蔡崇信表示,阿里巴巴不会为了在香港上市而调整合伙人制度,但尊重香港维护市场规则的努力。
10月25日,马云对香港媒体表示,阿里巴巴与香港之前沟通不足,“只是大家不理解,需要时间思考”,将会吸取教训。同时表示,阿里巴巴已将上市计划推迟,“希望香港人能体谅”。
马云也透露,自己晚年希望在香港度过,也已在香港购买房屋,因此希望对香港做出贡献,而不希望日后在香港街上被人指骂。
2014年3月16日,阿里巴巴官方微博发布公告,决定即日正式启动在美国的上市事宜。在这份公告中,阿里巴巴依然对香港表示了感谢。
我在3月17日曾发微博:阿里最终放弃理想之地走下策,因为对马云来说当下时间比地点更重要,无论是应对微信和京东的竞争,还是了结收购雅虎造成的巨债困局,留下的时间都不多了。从此接受美国制度的煎熬,是马云不得不接受的现实。最大希望是阿里股票别再重走当年B2B覆辙:一飞冲天,而后一泻千里,套牢投资者和有期权的员工。
我在4月23日发微博表示:把马云这颗超级核弹扔到美国纽约而不是窝在香港引爆,具有里程碑式的战略性意义,很可能全面开启中国互联网全球化的浪潮。马云是互联网界的孙悟空,亦正亦邪颇合互联网本性,敢大闹天宫,敢偷取蟠桃。让他在美国大本营好好经受磨炼,可能威力大增,提升境界与功力。
9月8日,马云从美国纽约开始,启动了为期两周的全球路演大幕。当天,马云幽默表示:“15年前,我来美国想要200万美元,但被30家VC拒绝了;今天我又来了,就是想多要点钱回去。”
之后路演转战了洛杉矶、旧金山。而全球金融重镇的香港当然也是绕不开的。9月15日,马云来到了香港(这一天马云本不在路演名单中,却“意外”出现在路演现场)。在推介会前面对媒体和投行,对于外界称香港错失阿里巴巴在港上市的机会,马云难得很有礼节地将责任揽到自己身上,他不乏谦逊地表示:“有人说,香港失去了阿里巴巴这个机会,我自己觉得是阿里巴巴错失了香港。”但他对香港依然热爱,未来会继续全力以赴帮助香港的中小企业和年轻人。他说:“很遗憾,也许我们在一个错误的时间,也许我们准备不够充分,也许我们自己沟通能力有限。”
但是,马云的心里话,以及事件的本质,是确凿无疑的另一个结果:的确是香港错失了阿里。而且这一次,香港错失的不仅仅是一个大公司的上市机会,而是错失了一个时代。
可以说,阿里对于香港的情有独钟,多年来从来没有起过任何异心。但是,谁也没有想到,一个合伙人制,最终成了难以逾越的屏障。此前阿里巴巴曾与香港交易所商讨上市问题,但是阿里巴巴提出的“合伙人制度”方案保留了创始人对公司的控制权,不符合香港的上市规定,最终转而在美国上市,引发香港金融界广泛的争论。香港交易所总裁李小加曾多次撰文讨论此事,认为香港应该审视是否应该改变目前“同股同权”的制度,也就是只要买了股票,每一股都有平等权利。社会各界,呼吁香港与时俱进修改上市规则的声音也不绝于耳,甚至成为主流。
阿里选择在美国上市而不是香港,唯一的输家就是香港本身。对于阿里来说,这个阴差阳错,反而是一大成全,将使得阿里巴巴的全球化进程大大提前和加速,也将使得中国互联网全球化的进程至少提前两年。原来期望8〜10年中国互联网全面超越美国互联网的目标,有望在3〜5年之内干净利索解决战斗。
在阿里上市之后,香港很快陷入了另一个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中:占中事件。也正是因为阿里上市等事宜,我在9月份两次往返香港,遭遇的人和事情,让我体会颇多。
以下为我在9月30日发布的博客内容:
一个月前去香港参加互联网金融会议,感觉香港根本没有北京这种创业氛围和创业精神。前几天去香港,到汇丰银行办理,服务态度和质量远远不如我们内地的银行,简直要气死人。这两趟香港之行,对于香港有了很直观的印象。相比我们,不努力,不进取,心态很成问题。我之前觉得内地银行服务质量实在太差,体验了香港的银行服务之后,真是感觉内地比它好到不知道多少。香港的问题本质在自己身上。这么好一个区域优势,如果全体民众有创业精神,绝对可以更辉煌。香港人在创业精神上被深圳等彻底压倒了。
去两趟香港,受了很多火。但是,我还是很坦然。看到香港的内在,我们内地人完全可以更包容、更宽容、更开放地对待香港,多些同情,希望他们加油,更多点创业精神,自己多努力!我觉得一个区域状况,最终还是自下而上的民众力量决定的。
香港的出路在于如何最大程度激起全民性的创业精神,政治之药于事无补。如果激活全民创业精神,背靠内地市场,面向全球市场,香港将有多好的区域优势!
美国上市:阿里上讲坛,苹果下神坛
2014年,马云频频开出异常阔绰的“土豪价”,如买大白菜一般收购各类公司,过去一年时间购并花掉的金额已经超过60多亿美元。一方面为超级IPO造势抬价,另一方面为IPO之后多布几条突围之路,降低风险避免阿里帝国提前坍塌。资本是马云这个互联网孙悟空的金箍棒。也许人们有所不知,阿里运作的资本累计几乎相当于其他互联网公司的总和。不知纽约上市后的紧箍咒有多厉害。
2014年5月6日,阿里巴巴提交了赴美首次公开募股(IPO)申请。5月7日,马云内部邮件曝光,马云表示,上市从来不是目标,是实现自己使命的一个重要策略和手段,是前行的加油站。“阿里巴巴这次在国际资本市场必将会因为规模、期待值、国界意识、文化冲突、区域政经……遭遇空前绝后的挑战和压力。只有坚持我们的坚持,相信我们的相信,我们才有可能在压力和诱惑中度过未来艰辛的87年。能够面临这样全球性挑战的企业并不多,我们荣幸成为其中一个。”
根据招股书显示,阿里巴巴计划融资仅10亿美元,但这只是注册资金。以下是我在2014年5月7日至9月19日,有关阿里巴巴上市的微博内容:
【5月7日20:47】对阿里上市肥了孙正义和雅虎一事,我认为不能狭隘。我曾撰文说,浙江人自认为很富有创业精神也很有钱。但马云创造的千亿美元神话,却与浙江资本没有一毛钱关系!因为我们的资本根本不具备眼光。孙和雅虎大赚其钱,完全是因为独到眼光。最终阿里起来了,产业发展了,中国进步了,中国依然是最大获益者!
【5月7日20:58】阿里上市孙正义获益将超500亿美元(南非NIH通过腾讯获益也超500亿美元)。500亿美元高度的纪录让硅谷也难以望其项背,自叹不如!因为硅谷虽有谷歌和Facebook等,但上市时股份都比较分散,单家风险投资几乎不可能过10个点。所以在回报倍数上可能很高,但绝对值上中国这两案例可以在无数年中领袖全球。
【5月7日23:27】阿里巴巴上市融资金额超过200亿美元应该没多少悬念。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阿里额度是2000年新浪上市额度的300倍,是腾讯2004年融资的100多倍,是百度2005年融资的200倍!马云融资的钱,相当于中国互联网其他所有公司总和。马云这个互联网界孙悟空,如果失去超级资本运作这根金箍棒,将无法想象。
【5月8日07:45】阿里美国上市最值得期许的大馅饼:收购雅虎!雅虎曾经是阿里第一大股东,现22.4%,是第二大股东。马云放弃香港来雅虎大本营上市,如政治因素不作梗,一举将雅虎收购,反客为主。将雅虎作进军美国支点,形成对亚马逊、eBay和谷歌的冲击,全球互联网格局将因此精彩。华人杨致远创办的雅虎也将发挥历史性作用。
【9月19日22:32】2014年9月19日,属于阿里,属于马云,更属于中国互联网。这一天,必将成为全球互联网发展史上里程碑,成为开启全新历史的“中国时刻”!阿里作为世界级公司的亮相,不仅展示的是创纪录的融资金额和惊艳的市场价值,更展现全新的中国式商业模式和商业思想。可以说,这一天所彰显的意义可能完全超越人们想象!
【9月19日22:33】阿里的故事足以超越硅谷几十年来任何一个传奇和神话!阿里的融资纪录不但全面刷新所有历史,而且孙正义以数千万美元投资得到今天600亿美元以上的回报,雅虎以10亿美元获得500亿美元的回报,这些风险投资案例达到的“高度”将让硅谷也望尘莫及!而且故事远没有结束,阿里未来的价值更值得期许。
【9月19日22:38】9月19日,将揭晓阿里究竟置身全球什么位置。这一天苹果市值6095亿美元,谷歌3985.8亿美元,微软3846.4亿美元,FB 2002亿美元,IBM 1932.8亿美元,甲骨文1851亿美元,英特尔1741.3亿美元,亚马逊1501.6亿美元,腾讯1512.5亿美元。阿里上市,标志着全球互联网和高科技版图中,中国力量正式开始崛起!
【9月19日23:13】为马云的数字激动激动吧!就等具体数据了!阿里开盘价××,市值××,仅次于苹果、谷歌和微软,成为全球第四大高科技公司和全球第二大互联网公司。顺利超越Facebook、IBM、甲骨文、英特尔、亚马逊等美国一系列传奇的高科技巨头。82美元就超过FB的2000亿美元,88美元对应2169亿美元。90美元对应2218.5亿美元。
在阿里巴巴上市前,还有一件无巧不成书的事——全球高科技领域近期最吸引人的两件事撞在一起了。北京时间9月9日,阿里巴巴在纽约启动IPO路演,这将是有史以来最大的IPO交易之一。而美国时间9月9日,苹果公司将在美国库比蒂诺市举行新品发布会,向全世界消费者推销最新的iPhone 6。
两场发布会,都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一个是搅动全球资本市场,一个是搅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它们看起来毫无关系,但却有着富有内涵的关联。尤其是两家公司在中国的境遇反差,极富意味。无论在网络还是微信上,阿里巴巴本次上市在中国都遭遇了不少抨击、质疑和小道消息,而苹果依然受到无数消费者的顶礼膜拜。
事实上,阿里巴巴上市将是改变全球互联网格局的里程碑,成为中国第一家突破2000亿美元的互联网公司,在全球互联网公司中仅次于谷歌。可能中国人都还没有基本的心理准备,美国人也没有心理准备。以前,这样的公司只可能出现在美国。
无论是当年谷歌上市还是Facebook上市,都远没有今天阿里巴巴上市这么“壮观”,它将刷新一系列纪录。但是这都没有在中国人中掀起一股类似谷歌和Facebook上市时的崇拜和敬仰,更无法达到苹果iPhone每一次发布会那样的狂热和追捧。
其实,最近的几次苹果发布会,无论是iPhone 5还是iPhone 5s,都已平淡无奇,缺乏重大突破性创新。比起三星,以及中国的华为、小米、酷派等国内厂商最近几年的进步和突破,苹果显得黯然失色。尤其在性价比方面,国内智能手机已从优秀走向卓越,可以直接在全球挑战苹果和三星。从被提前透露的iPhone 6的信息来看,苹果在大屏幕、功能和用户界面等方面,很大程度上已经变成了追随者。
当然,我们无意否认苹果的优秀之处,但再把苹果供奉在神坛上已不合时宜。苹果走下神坛是时代必然趋势。而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全球崛起,已是水到渠成。而且不仅是一家两家,而是形成了一个梯队,从华为、联想,到阿里、腾讯、百度等,都将给世界一个又一个惊喜,将会刷新一个又一个全球纪录。
阿里上市的意义,国外媒体虽然也有一些质疑,但更多的是给予高度的肯定和溢美之词。如果说,当年百度、腾讯的上市,是改变中国互联网格局的里程碑,那么现在中国互联网改变全球的时刻也开始了。阿里巴巴的成功不是简单一家中国公司的成功,而是互联网新时代中国商业新思想的成功!
我们虽然处在崛起的第一步,与美国公司相比还有诸多不足,但是阿里等公司能够达到今天的程度,也是因为具备了我们自己的优点和优势。阿里巴巴在纽约走上改写纪录的上市讲台,苹果则会在中国慢慢走下消费者的神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