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链 生命的地图

    虽然所有的生物体都具有同样的枢纽节点,但不同生物体中连通度较小的分子却各不相同。生命就像是城市的某个郊区,所有的房子都是同一个设计师设计的,但各个房子具有不同的特点,包括地板的材料、窗子的大小等。从空中看,所有房子都是一样的。然而,我们靠得越近,就越能看出它们的不同。

    寻找“躁郁症”基因的竞赛

    1987年2月,《自然》杂志报道了一个划时代的发现:躁郁症(manic depression或bipolar disorder)的基因。在美国,躁郁症影响着1%~5%的成年人,其中多达25%~50%的人至少有过一次自杀尝试。如果某人的直系亲属中有人患有躁郁症,那么他患该病的可能性比普通人高5~10倍。因此,人们普遍认为,躁郁症是一种基因紊乱。在能够将疾病和基因关联起来的方法出现之后,寻找躁郁症基因的竞赛就随之展开。在这个竞赛中,令人向往的“第一”似乎属于1987年《自然》杂志上这篇论文的作者。对宾夕法尼亚州兰开斯特的一个阿米什大家族进行研究后,他们将躁郁症基因锁定在11号染色体上。然而,两年后,该研究组公开承认他们的研究结果是错误的。不过,这次错误并没有使其他基因研究人员灰心,反而激励他们努力寻找真正的基因。1996年,在第一个研究成果发表大约10年后,三个独立的研究小组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找到的却是其他染色体上的基因。

    针对阿米什家族的再次研究表明,躁郁症基因的相关染色体是6号、13号和15号;

    另一项研究的对象是哥斯达黎加中央峡谷的孤立人群,确定的是18号染色体;

    对一个苏格兰大家族的研究结果表明,相关的染色体是4号。

    针对另外一种常见的精神紊乱——精神分裂症的研究遵循着类似的模式。研究人员最初将该疾病和1号染色体的两个不同区域关联在一起,而另一个研究小组在几年后提出该疾病和5号染色体有关。

    是这些科学家都心不在焉,还是他们的研究水平不行?都不是。这些结果其实并不矛盾。它们只是说明了,从躁郁症到癌症,大多数疾病都不是由单个致病基因引起的。相反,多个基因通过细胞内的复杂网络彼此关联,它们共同作用导致某些疾病。面对找出基因和蛋白质等细胞构件的巨大任务,科学家们一直在关注生物学的问题,没有去考虑网络。不过,现在我们已经掌握了这些基本的构件,后基因组生物学也开始关注全局问题。令人振奋的新发现正在给生物学和医学带来变革,这些发现一清二楚地告诉我们:如果想理解生命并最终战胜疾病,我们必须从网络的角度思考问题。

    破译人类基因组,打造生命之书

    “今天,我们正在掌握上帝创造生命所使用的语言。”这是比尔·克林顿总统于2000年6月26日,在白宫宣布人类破译了人类基因组的30亿个化学字符时所说的话。当真如此吗?人类真的得到了“生命之书”吗?站在总统两边的弗兰西斯·科林斯(Francis Collins)和克雷格·文特尔(Craig Venter)会是21世纪的预言家吗?毕竟,科林斯和文特尔分别代表公开资助的人类基因组项目和私人资助的Celera Genomics项目,这两个项目分别破译了人类基因组,给我们带来了这本“生命之书”。

    打开“生命之书”,你会看到有大约30亿个字符的“文本”,篇幅相当于10000份周日版的《纽约时报》。每行看上去都大致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