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后记
20世纪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一个世纪。物理学方面,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提出,革新了人类对微观世界、时间和空间的认识,并称为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生命科学方面,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基因组计划的实施等,使得人类在认识生命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进。技术应用方面,计算机、互联网、万维网等信息技术的普及,使人类经历了第三次技术革命,人类社会的信息化水平大大提高。随着科学进步和技术发展,复杂系统和复杂性开始成为人类关注的重要问题,涉及科学的多个学科,并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针对复杂性的研究,导致了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诞生。
新世纪之交,网络作为人类认识复杂性和理解复杂系统的重要工具,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逐渐认识到,不同领域形形色色的网络,呈现出一些普适现象,包括无尺度、小世界等。围绕网络结构规律发现、网络建模、网络动力学等展开的针对网络的研究,取得了迅速发展,网络科学作为一门新学科的雏形逐渐显现。
在网络科学伊始,作为网络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巴拉巴西教授在2002年倾力撰写了《链接》一书,向读者展现了无处不在的链接和网络,介绍了科学家在探索复杂性道路上付出的努力及取得的成果,阐述了网络思维对现实世界的影响。该书从随机宇宙讲起,以科学家们不断挑战随机宇宙假说为主线,介绍了六度分隔、小世界、网络枢纽、80/20定律、富者愈富、适者生存、网络健壮性、病毒传播、生命地图、觉醒中的互联网、分裂的万维网以及网络经济等多个主题,涵盖了复杂网络和网络科学的方方面面。
本书的一大特色是其科学大图像——科学和艺术的有机融合,将科学思考和人们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使读者能够在轻松的心境下领悟科学之道。我初读此书时,还是一名入学不久的研究生,当时可谓爱不释手、甘之如饴,一口气读完,大有好读书不求甚解之嫌。这本书转变了我的思维方式,并影响了我的职业选择。有序是如何从无序中涌现的、正态分布到幂律分布的变迁、科学规律的普适性等等,让我在不知不觉间进入了一个奇妙的科学世界,并让我最终走上了科研之路。
如今,距离《链接》一书问世已有十年之久了,网络科学取得了诸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质疑和困难。同时,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网络科学带来了一次重要的发展机遇。人们认识复杂性的道路上,又多了一个重要的砝码——数据。一方面,人们通过理性思考一次次尝试去解开自然的奥秘;另一方面,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积累下的数据,也为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一点点铺平了道路。当网络科学遇到大数据,会发生什么?大数据时代的网络科学该何去何从?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重温网络科学诞生伊始迸发出的那些思想火花和思维模式,慢慢体会科学家们探索复杂性和网络科学的历程,并从中辨析网络科学的本原和脉络,启发我们大数据下的网络思维。
十年前,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程学旗研究员向我推荐了这本书,并带我开启了网络科学的科研生涯。如今,湛庐文化为我提供了这样一个机遇,让我再次和《链接》结缘。我也衷心希望能够和诸位一起通过重温《链接》一书,回顾网络科学的十年历程,感受人类社会无处不在的链接和幂律分布,展望大数据和网络科学爆发出的力量。
本书翻译过程中,得到了黄俊铭、孙晓茜、鲍鹏、程苏琦、满彤、王永庆提供的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人翻译水平和文笔功力有限,本书翻译之时难免有不当之处,还望各位同仁理解和斧正!
沈华伟
于201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