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或”选择 - 图1

    远离“或”选择

    我们做的很多决策都是“Yes”或“No”,比如看电影,看或不看只有一个选择。

    在遇到压力的时候,我们非常容易走进“或”选择的阶段,会一直盯着“去”或“不去”看电影这个选择,而不会考虑“可不可以去喝茶”,这也是选择,但在我们心中却是余地非常小的选择。因此,当我们面对这样两难的问题时,一定要从压抑中迅速跳出来思考:可不可以不是“或”,而是“也”。要不要去看电影?不去或者也去。

    比如,有一天,你走进一家古董店,看到了一件很喜欢的东西,就问:“老板,这个多少钱?”老板看到你进来时眼睛一直盯着这个古董,于是聪明地对你说:“您是今天的第一位客人,很有缘啊,您随便开个价吧。”于是,你开价500元。老板马上说:“不行啊,这个价值1 500元。”你说:“不,我就出500元。”老板说:“好吧,今天第一笔生意,当送你了。”事实上,500元成交的这件商品或许只值100元。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只要你一张口开价,便意味着老板已经成功地把你引入“或”的选择题中。老板心里笑了:“吃定你了。”开价,就等于在给你一个“或”式选择:500元,要或不要?没有其他。

    但是,如果你足够聪明,在看到老板想要把你引入“或”的选择时,应该立即跳出来。此时,你无须开价,而是问:“多少钱?”老板说:“1 000元。”你说:“为什么值1 000元?”老板会说:“这个是明朝的东西。”你再问:“怎么证明是明朝的啊?”这样之后,你会觉得豁然开朗许多。

    别把自己逼到“或”式选择的境地,这在逻辑思考中非常致命。你必须跳出来,问:“为什么是‘或’?”

    讨价还价的时候,停一停:“为什么是1 000元?”

    讨论今晚是否看电影时,等一等:“为什么要看电影?”

    别人说数据增长20%时,想一想:“为什么是20%?”

    如果你要做一名数据分析师,你脑海里就要长期装着这样一个想法:“这个数据是怎么来的?”你要打破局限,不要把自己封闭在狭隘的思想中。在未来商业中,谁被逼到“或”式选择境地,往往谁吃亏。

    “或”式选择在电商的活动中也很常见,“促销的最后一天”就是给你一种压力,让你不知不觉走进“买或不买”的选择中。那么,这时你该怎么做呢?你应该快速地退后一步思考,为什么是最后一天?其实,这是一个假信息,其实前两天就已经是其所谓的最后一天了。就像在街头,我们常见的那种店——最后三天促销,但三天又三天过去了,半年过去了,还是最后三天大促销。这些店就是在骗那些刚好今天走过、以前没有来过的新顾客,把他们推到“买或不买”的境地。其实,对这些新顾客来说,他们不走到这里,就会还有很多选择。

    如果你足够细心的话,会发现小孩大都用的是“或”式选择。小孩要是问现在能不能看电影?如果你否决了,他不会建议去打高尔夫球。在没接受教育之前,小孩都不会有这样的想法。在经过教育之后,他们才慢慢开始懂得怎么做出选择。但长大之后,在外界的压力下,很多人往往又会变回小孩,逼得自己没有选择的余地。

    如果把这样的思考应用在我们的成长之中,很多人就是受“或”的概念影响,将自己不成功的原因归结为某件事情没有做好,他们不会想到失败的结果可能是由于自己没做过另外一件事情。

    我在澳大利亚曾经勤奋地练了两年的击剑,击败了很多人。但我发现,当我上了新台阶后遇上高手时总是输。教练对我说,如果要摆脱现状,就要加强防守。教练说:“过去你赢对手,是因为进攻很厉害,而同级中比你差的选手会因为你的快速进攻而败下阵来。但现在你想快速进攻,就会发现胜利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了。事实上,这时候不是你的进攻不够快,而是防守不够好。当你防守很好的时候,就可以做到假进攻真防守,或假防守真进攻,因此当你攻击时,对手不会太早防御你。你发现没有,别人输给你,是因为怕防守,而不是怕进攻。”

    同样的道理,在面对“或”式选择的时候,我们更容易被惯性牵绊。很多时候,你需要远离“或”的概念,才不会被困住而浑然不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