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要学会关窗口
我一直觉得,每个人每天的思考能力和池中的水一样是有限的。人和人不一样,有些人可能思考能力强一些,就可以做出更多的思考;有些人思考能力弱一些,则只能做更少的思考。但不论思考能力强弱,每做一次思考都会让自己一天的思考池中的水流减少,从而降低自己的思考和决策能力。
有这种想法的不仅仅是我一个人。我曾经在《哈佛商业评论》网站博客中看到过一篇文章,很有意思,题目好像叫作“Boring is Productivity”,中文直译过来就是“乏味,是一种生产力”。文章里面提到了一个案例,有人问美国总统奥巴马:“为什么每天你穿的都是一样的衣服?”而奥巴马的答案是:“因为这样可以减少我的思考时间,我就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留下来做更有价值的决策了。”这样的例子在文章中可以找到不少,其核心意思就是每天我的思考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我要做更加有意义的思考,就不要把有限的思考资源浪费在不能产生价值的思考上面。
这一观点,套用社会上一个比较时髦的词语来说,就是思考也要注意“节能环保”,我们要保护的是自己有限的思考资源。对于如何做到节能环保的方法,我自己使用的是“关窗口”的方法。我们每一个用电脑的人都清楚,如果在电脑中打开过多窗口的话,会有两个可能的影响:一个是使电脑的负担增大,电脑的运行速度变慢;另一个是即便电脑的性能足够强大而不至于让窗口影响它的运算速度,但我们的大脑也无法同时处理多个信息。我们能做的就是把多余的“窗口”关掉,认真地去考虑一件我们认为非常重要的事情。
“关窗口”在计算机世界中很容易执行,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很有难度,尤其是在动态的工作过程中。为什么我会觉得困难?因为我觉得在我们思考的过程中,永远不可能只有一件事情可以做,对于管理者来说尤其如此。不断地被其他人影响,不断地被即时聊天工具的弹出窗口打断,不断地被电子邮件提醒去做事,这一切都会让我们的思考过程中断。所以,才会有不少时间管理方面的学者建议,每天处理很多事情的“忙人”可以在一个固定的时间段里去处理电子邮件,以提高办事效率。
但是,一旦到了动态的过程中,典型的状态就是在一场谈话或者一场会议中,那就不像不查收电子邮件和不开即时聊天工具那么简单了。谈话的过程是动态的,而且这个过程可能不会严格按照会议主题的规定来进行,而会被各种细枝末节的小问题和各种情绪所干扰,最终导致可能浪费了不少时间,却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对于这样动态的谈话过程,我自己的做法是永远只开一扇“窗”。这个意思是说,在我的谈话过程中,我的大脑中始终会有几个问题被放在首位,这几个问题不会随着谈话的进程而随意改变,这些问题包括:我这次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对方(包括客户、同事等)要的是什么?现在提出的方案解决了这个问题吗?在只开一扇“窗”的前提下,如果会议中出现了不符合主题的内容,我一般不会过多参与,或者有意识地去结束这些与会议无关的话题。
但在之前,我参加一些电商的会议时,总是会被一些细节所干扰,即便最终提出了建议和解决方案,也可能不是真正的解决方案。比如,在会议之前,我可能想通过解决产品的问题来提高转化率,不过一些问题一旦被放到会议中讨论,就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管理者可能会说是产品的问题,而产品部门总是有数据来说明他们自己的产品没有问题,实质是运营能力有问题,而运营部门又会拿出种种数据来说明运营的动作是有效的,是吸引到的用户有问题。结果往往是会议离主题越来越远,如果再碰到一个不是特别善于演讲和辩论的市场部负责人的话,问题的矛头最终可能将指向市场部,市场部就会背起这个“黑锅”,至于到底是什么问题引发了转化率低,其实谁也不知道。
这个时候,对我们干扰最大的就是数据,每一份数据一定都是经过了精心准备的,看起来在逻辑上又是非常严密的,对于那些快速思考的人来说,就非常容易获得认同。所以,此时对我来讲,就一定不要被各种其他因素干扰,而在每一个细节上的过度争论都会减少我对最终核心问题的判断
精力。
我在心里时刻会告诉自己,我的精力是有限的,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不值得的地方。这又是一句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做起来非常难的事情,比如说,在开会的时候,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决策者,他们一定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一定会提出各种观点,此时我会做的事情就是闭上眼睛,好好地想一想,我们到底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我应该用什么逻辑来解决,在抛开一切杂念获得验证的思路之后,再来看细节问题决策就会显得非常简单了。其实,用逻辑来思考的问题或者发现的问题,就是一个本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