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开枪,后瞄准
前几年,有一个关于淘宝的非常普遍的论调甚嚣尘上——淘宝正在经历着野蛮生长。
什么是野蛮生长?这个概念现在常常被我们提及,但事实上,野蛮生长应该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才成立的,在资源丰盛的时候,或许就不存在野蛮生长的概念了。现今的淘宝,已经是一个有钱有资源的“富二代”,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什么野蛮生长的前提了。
在我看来,马云是一个非常懂得利用“野蛮生长”的领导者。在一次会议中,有位同事讲解了一个提案,但是在同事说的同时,马云一直在摇头。会后,马云说:“我给你3个目标,你用一年时间去执行这件事情。”这才叫野蛮生长,因为这3个目标就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进行的。为什么马云一直摇头,不相信这件事情能做成,却依然让这位同事去尝试呢?后来,马云提起当初他想做阿里巴巴时,也被很多人否定了。所以,即使这个同事的提案看起来成功的可能性很低,他还是要让其去尝
试,因为不试怎么会知道结果呢。
对啊,不试怎么知道呢?但“试”也是有方法的。
我经常听到很多淘宝卖家说:“先开枪,后瞄准。”我常常思忖,这句话在逻辑上怎么能讲得通呢?正常的逻辑应该是“先瞄准,后开枪”啊。后来我知道了,其实这句话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当你没有数据的时候,如何在探索之中寻找到有参考价值的数据,并且最后发现目标,做出决策。所谓开枪,就是在一堆海量数据里盲选,而瞄准则是在海量数据里盲选出出有价值的数据。这样,“先开枪,后瞄准”才是有价值的。
将这一观点进行延伸,有关开枪和瞄准的顺序问题,就像现实中,很多人容易把目标和目的混为一谈,目的和目标区别在于:“目的”是要到达的终点;而“目标”则是衡量到达终点的价值标准。
用一句话来总结野蛮生长就是:“是,但不是;不是,但是。”
这句话又怎么理解呢?我们用“是,但不是”举一个例子,我们常常会这么评价一个人,“他是一个好人,他也是一个坏人。他是好人是因为他在外面对朋友很好;他是坏人,是因为对自己的家人很坏。”再说“不是,但是”,比如说某个人创业失败了,但是不是完全失败了呢,这其中还是有很多数据价值的。
比如,我很欣赏NALA的刘勇明,他原本是一个学海洋学的科学家,懂得如何探索和观察。后来做了商家,对用数据解决问题这一领域并不是很得心应手。他很重视客服,最擅长的做法是通过客服来观测数据,通过最前端来决定后端,这就是探索。我很赞赏他说的 “发现交易量急速上涨的时候,就要停掉广告” 。这句话体现了他作为一名科学家的思维逻辑——当交易量急速上涨时,对订单的处理能力就会下降,所以减少广告可以很好地控制局势。
“先开枪,后瞄准”的说法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是正确的做法。对于创业公司来说,管理者不需要把眼光放得过于长远。如果从短期目标出发,在不断的观察之中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很可能会更容易获得成功,而事实上很多人的成功就是这样造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