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数据会骗人:常态、时态与变态 - 图1

    为什么数据会骗人:常态、时态与变态

    有一部讲述魔术的美国电影《致命魔术》,片头一开始就对观众发出了一句考问:“你真的看见了吗?”很多人以为自己看见了,但因为缺乏真正的观察,其实还是获取不到真相。

    什么是“观察”呢?观察就是在事物内部找到其相对性,而且是从共通性里面找出相对性。所以,当我们想要判断一个人讲述的事实是不是谎言时,就要基于以下两种情况进行判断:一种是要看,这个对你说话的人,是你人生当中第一次见而且见面频率很低;另外一种,则是在日常生活中,这个人你重复见过很多次。这对于判定一个人是否说谎具有不一样的意义。因为一个熟悉的人,判断其是不是说谎其实很容易,而一个你只见过一次面的人,判断其是否说谎,则要更难一些。因为此时你没有经验对比,只能通过短时间内的观察,这种相对性很难提取。

    在此,我们首先要了解两个词语:常态和时态。在说常态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个概念“情态”——蕴藏在体内为“情”,表露在体外为“态”。情有七种,《礼记·礼运篇》中指出七情为:喜、怒、哀、惧、爱、恶、欲。欢喜、愤怒、哀伤、恐惧、爱慕、厌恶、欲望等,都是人们内心的情态。这七种情态在人体内无间断地扰攘,被人的边缘系统激发之后,会衍生出时态。有些人赌赢了,高兴到旁若无人的境地,其实就是边缘系统出了问题。当他冷静下来也许会惊讶于刚才的表现:“呀,刚才失态了,真丢人。”

    我们在观察一个人的时候,最容易观察到他的时态。但如果要观察出一个人时态的差异,就必须了解这个人的常态。常态是什么呢?常态分为以下6种:弱、狂、哗、周旋、慵懒、媚。所谓弱态,是指言语轻细、动作温柔、包容性强,像小鸟依人一般。所谓狂态,则是指不修边幅、倔强好胜、言谈举止旁若无人。我们可以对比自己身边的朋友,就可以轻易判断出他的常态。一个属于狂态的人在被问及意见时,通常愿意主动地表达观点,并坚信自己是对的。一个属于弱态的人则不会表露太多意见,会给出模棱两可的意见。哗态的人,通常遇到事情会大手一挥:“你们都别说,让我来说。”周旋态的人被问及选择时,说到A会说A很好,说到B会说B其实也不错。慵懒态则比较漫不经心,什么都不是很在乎。媚态则意指谄媚。

    在人们的日常状态中,每个人并非单独属于一种态,而是经常混在一起。但这里有一则交友贴士,要远离弱而且媚的人,如果是狂而且媚的人,其实是非常厉害的人。

    在我们日常做判断时,一定要先知道这个人的常态,然后他才有判断的依据。当你向一个常态是慵懒态的人汇报工作时,他忽然呈现出了正襟危坐的时态,你就可以试着判断,这次工作的内容也许特别重要。

    要想区分谎言,要先区分常态和时态。而如何知晓一个人的常态呢?就要靠观察。所以我在之前提到,对熟悉的人更容易判断其是否说谎,因为了解其常态;而对刚见面的人则比较难做出相应的判断。

    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还有变态一词,其实就指的是由常态变为时态而衍生的异常肢体动作或是不理智行为。如果洞悉了这两态,其实就很容易观察出一个人“变”态时的起点和变化点。

    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要观察。当一个人发生常态的改变时,你就要思考促使他改变的是什么环境和事件?比如说,当一个人被警察抓到警察局时,这个人会恐惧,会暴躁不安,肢体动作会粗鲁,但这不能推导出其一定是恶人,因为环境的压力也应当考虑进去。但如果是一起爆炸案,在爆炸发生前后,是否有不符合常态的人出现在现场中呢?案发前在现场是否有不正常停留的人?案发后当有人受伤倒地或围观人群过来救护时,有两个镇静的人行色匆匆拿着手机反方向离开现场,那么这两个人的犯罪嫌疑就很大,因为这就属于常态中的“变态”。

    以人推“数”,当我们在观察数据时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数据的常态和时态是什么?为什么数据会骗人?这些通过直观感受和仔细观察之后得出的结论也许会大相径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