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赶者的中国——走到至关重要的十字路口

    迈克尔·坎特作为美国贸易代表参加了中美入世谈判,后来又担任克林顿政府的商务部长。他数次参与中国的入世谈判,经历了中国入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对中国的发展,迈克尔说:“我不是什么预言家,我也无法预测。不过,我想中国将永远是世界的一个强国。这是一个好消息。中国使那么多人口脱贫,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中国和美国关系至关紧要,而且需要更加紧密。中国经济将在不久的将来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中国目前正在转变增长模式,提高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在最艰苦的阶段,中国科研领域里许多成绩出色的人离开了祖国,去国外发展,他们觉得中国没有希望了。特别是那些学航天、宇航、飞机制造、现代船舶、发动机等学科的高科技人才,他们中的许多人都选择了离开这个国家。

    虽然他们多数人去国外后只能在一些小公司打零工或者当副手,但他们仍然义无反顾地去到了欧美社会。当时的中国没有任何平台给他们施展技术才华,而在国外一个月就能赚到几千元的薪水,这几乎等于国内研究机构干一辈子的全部工资了。

    那些当初选择留下来和中国一起成长的人们呢?他们可能不是成绩最好的那批人,没有达到让欧美强国收留他们的标准,但就是这些人,坚定地与自己的祖国站在了一起。事实证明,这些留下来的人和国家一起奋斗,反而成就了一番伟大的事业,选择离开的那批人,则多数在默默无闻中浪费了自己的生命和才华。

    这些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科技也在快速进步。比如航天、军工、电脑芯片、数控设备、精密加工和卫星导航等国之重器不断研制成功,创造了它们的人也将名留青史。他们牺牲巨大,举世罕见。中国人将在这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上书写他们的故事,为追赶者的中国付出一代又一代人的心血。

    和30年前相比,中国已发生了巨大变化,近期的发展目标不再是解决温饱,而是实现全民小康,超越中等发达国家,进而实现民族复兴。这是一个已经持续了一百多年的目标,从近代起中华民族在科技领域就一直在苦苦追赶,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正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迅速缩短着与国际最高科技水平的差距。奋力追赶,这是一次全国总动员,是一次全民族的超越战略。在历史上屡次与全球科技革命失之交臂的中国,现在正急迫地呼唤着科技创新。

    未来的“中国制造”所面对的,将不再是仅靠价廉即可取胜的低端市场。但是,随着这一进程的加快,中国企业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日益感受到了跨国巨头带来的竞争压力。

    中国现在走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十字路口,我们必须进行产业升级,才能躲开“陷阱”。

    更重要的是,随着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中国人越发深刻地认识到,以前单纯依靠加大资本投入、人力投入和物质消耗获得经济发展的模式,不仅面临无法逾越的增长极限,而且过度“透支”将给我们的未来带来深重的无法承受的伤害。而且,这些年来,由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也为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更加直观的例证。

    现在,中国面临着新的挑战。

    ☆产业升级

    中国未来的产业布局如何进行,这是摆在中国政府以及有使命感的企业家面前的大问题,也是一项大挑战。为什么必须进行产业升级?因为中国仍然正在走向工业化,还没有真正地完成工业文明的建设(包括信息工业和新科技革命),中国仍是后进学生。这是一段很长的历史时期,因此中国的产业升级已到了关键时刻,也到了新一轮的深层次阶段。

    第一,要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化,而且是要由中国制造走向有更多中国创造元素的中国制造,因为创造是一个基础的产业,制造则是这个产业的基础,两者是统一的而非对立的。

    第二,实现产业升级的同时,也要做好产业转型。我们要建立一个强大的工业国家和强大的制造业,让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平衡发展,而不是把已经拥有的丢弃。正确的做法是将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迁移,从而为东部地区的产业升级腾出空间。

    第三,控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比例,达到良性的平衡。我们要让经济建立在坚固的石头上,而不是沙滩上。石头是制造业,沙滩就是金融等虚拟经济。现在,就连美国这样强大的经济体,也在寻求复兴制造业,促进制造业回流美国,我们难道为了产业升级就可以付出制造业空心化的代价吗?当然不能。

    因此,中国在产业升级的时候必须强调工业强国,坚持以制造业为经济基础。在这一点上,大数据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对于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有着几何倍级的增升效能,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来提升产能,节约原材料,并且帮助产业升级正常进行。

    ☆人口数量太多和人口结构不平衡

    人口红利是一个描述短期利益的经济学术语,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离不开人口红利的贡献。

    这个学术用词也有它令人振奋的积极一面。但是,计算一个民族和国家的长远利益,却需要综合考虑。也就是说,人口过多仍然是中国人口的首要问题,人口结构的失衡也更令我们感到担忧。

    随着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我们对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需求逐渐减少,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也将从数量转向质量。那么,科学地控制人口就成为了政府的人口工作要面临的任务。在这方面,大数据技术有充足的舞台可以施展。

    ☆信息化升级

    信息文明也被称为“后工业文明”,它是工业文明的高级阶段。在这一阶段,人将成为技术和信息的主人,使用信息通讯技术来驱动经济社会转型,在产业集聚、工业生产、商业零售、社会生活等各领域都产生全方位的革命性的变化。

    中国也正面临信息化升级的重大使命,信息化技术的实现,将导致整个中国工业产业和商业形态发生积极变化,进而使得整个中国经济社会都产生革命性的变革,帮助中国顺利地完成产业升级,向发达国家迈进。

    根据预测,到2020年,全球将有500亿个无线设备联入互联网,数量是今天的10倍。全球的无线联网设备将从目前的手机、汽车,延伸到医疗、教育、能源、制造业等领域,一直到全部的终端目标。但是中国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中国目前的宽带网速不到韩国的1/10,价格却比国外高出很多,怎样实现宽带投资的提升,加速中国的信息化进程?云计算在世界范围内已蓬勃发展,中国也有相当多的企业在加速布局,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它们应如何更上一层楼,发展出中国的成熟的云计算产业,为大数据时代在中国的开启铺一条宽阔坚固的光明大道?这些都是具体的问题,也都非常重要。

    我们的传统产业也具有巨大的升级潜力,信息技术和产业相结合的系统集成,可以对中国的传统产业实施改造,然后实现高附加值的增长,在另一个领域帮助中国的产业进行整体的升级。在新的信息技术推动全球经济发生急剧变革的情况下,如何从全局意义上把握这种形态,实现中国占据全球经济制高点,成为了一项迫切和重大的课题。

    ☆社会管理模式升级

    社会管理模式是指一个国家的管理体系。我们知道,战争的成效取决于作战的模式,社会管理的成效当然也就取决于社会管理的模式。在任何领域内,“模式”都是科技含量高度集中的地方,是“能量”的重中之重。大数据在社会管理中最大的价值体现,就是对模式的完全创新,它颠覆了人们的习惯,并创造了一种新的高度有效的模式。

    不愿放弃过去已经熟悉的做法,这就是习惯的力量。管理就是如此,人们总是不喜欢在管理上进行创新。守旧或有本能的一面,不管是国家、企业还是个人。

    耶鲁大学的教授金·豪尔说:“什么是现代化?现代化就是有系统地、持续不断地、有目标地运用人类的各种能力控制自然和社会环境,以达到人类的各种目的。”我的解读就是,现代化需要不断地创新,提升社会治理模式,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

    要提高中国的社会治理水平,就需要改革和更新当前的治理模式。就像在战场上,军队的作战模式随着武器的发展不断进步一样,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也使现在的社会治理模式迎来了一场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根本性的变革。比如可以在福利、行政、交通、应对突发灾害、维稳等工作范围中使大数据技术发挥更大的作用。

    如果说西方国家由于它们雄厚的积累和先发优势,即便国家需要突破某些障碍,也只是面临一两个问题的话,那么今天的中国就是在面临数个“十字路口”,而且不容许犯下任何一丝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