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社会——隐私大爆炸
大数据在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有一个很大的隐患问题——隐私大爆炸。举例来说,假如你删除了电脑上的某个文件,清理了浏览痕迹,觉得自己的隐私得到了保护,但事实上,你的每一个互联网动作都被存放在后台的一个数据库里。世界上的各个角落都有无数台摄像机进行二十四小时的公众区域监视。
这些巨大的商业数据库能够探究你的财务状况,而且只要他们愿意,可以把信息卖给任何愿意付费的人。在全球互通的信息网络里,你的每一次浏览都被记录下来。想知道你的车子开到哪里去了?智能型收费道路就能做到。
日新月异的新科技在更加严重地搜刮我们的隐私。
活在这样的一个世界,你会感到紧张吗?很难想象人们的答案是否定的。
在大数据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是完全透明的人,没有任何隐私可言。只要掌握相关技术的人想这么干,他就可以把你的一切都晾晒在阳光下面,让全世界的所有人看到。
海量的数据,正让监控变得轻而易举,而且监控的成本越来越低。
特别是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数字化的世界,每个人都像一张名片,被标注上符号,存进数据库。试想一下,你常用的身份证号、银行密码、各种通讯工具的账号密码、手机号等,这些号码如果被一些你并不认识甚至想象不到的人利用,那么,你还有隐私吗?
据悉,我们这个时代的数据量正在以指数形式增长。去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2.8ZB(1ZB=1024GB),而到2015年,这个数字还会翻一番。为这些数字做出贡献的,有3/4的比例是个人创造和数字文件的移动。比如,一个标准的美国上班族每年可以贡献180万MB的数据量,平均每天有约5000MB,这其中包括下载的电影、文档、电邮以及这些数据通过移动或非移动互联网传播时所产生的附加数据量。
这些数据看起来像一盘散沙,不具备任何关联性,然而在庞大的运算能力面前,这些海量数据就得到了高效的整合,它们从每一个小小的细节里体现出了联系。
“棱镜门”事件的爆发,所折射出来的就是对个人隐私权漠视的最强大抵抗。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用Facebook,然而你知道吗?Facebook已经实现了对个人信息收集的自动化与实时化。据首次公开募股时的财务档案显示,Facebook上每位用户的图片和视频资料数据量约为111MB,而Facebook的用户数如今已经超过了10亿,算下来,这是整整100PB(1PB=1024GB)的个人信息数据。有了这些数据,我们甚至可以窥探出一个人的未来。
来自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亚当·萨迪克和来自微软实验室的工程师约翰·克拉姆发现,他们最多可以预测到一个人在未来80周后可能到达的位置,准确度高达80%。为此,他们在32000天里,收集了307个人和396辆车的GPS数据,并以此建造起一个“大规模数据集”。
在西方国家,消费者的信息监控已经发展为一项规模达几十亿美元的产业。其中的企业基本不受什么监管,即使你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人,你的个人信息在交易的过程中卖价也不会超过一美元。
监督和被监督的力量不平衡,那些手中掌握着更强大数据分析能力的大公司以及更强大的政府,因此就拥有了自由利用这些信息而不受监督的能力。
“棱镜门”事件所折射出来的,就是这一潜在的危险。所以不得不说,伴随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们面临的挑战就是需要建立一套新的监督制衡机制,这样才能规范政府的行为,从而建立一个更加开放的社会,减少大数据错误带来的危害。
生活在大数据时代,人们的隐私不经意间就会泄露,传统的保密方式失去了作用。这就要求那些保存和管理信息的企业需要拿出承担责任的态度和勇气,他们将面临更大的责任,而这也应该成为一种新的隐私保护模式:政府不应假定消费者在使用企业的通讯工具等产品时主动透露了自己的隐私,那样就意味着他们授权企业使用这些隐私。
更大的力量意味着更大的责任,现在已经到了那些掌控大数据的大企业和政府负起责任、构建安全、完善保护网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