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8 大数据与社交变革

    颠覆性的社交理念

    在社交领域内,我们能想到的第一个概念就是“关系”。关系并不局限于我们所认识的人,比如朋友、亲戚、同事和客户。这些直接关系的“关系”,也是我们的人脉资源,它可以启动一种链式反应,并最终连接到我们,就像是遥远的波浪在力的作用下向我们慢慢涌来,然后逐渐到达我们的身边一样。

    传统的社交理念是碎片式的,就是我们只跟直接关系有联络,然后再通过他们去认识他们的人脉资源,就像一片片的叶子,通过互相之间的枝脉相连,建立一种间接联系。比如六度理论所言:“通过六个中间人,你可以联系到世界上任何一个人。”我们与最后的目标,中间还有六个分隔,这就是碎片式的。

    六度理论在纸面上十分理想,但是在现实当中,可以和任何人建立连接的梦想恐怕很难顺利地实现。

    原因在哪儿呢?在于每个个体的影响力不足,虽然理论上是六度连接,但个人的辐射力只有三度,甚至只有两度。超过了两度或者三度,我们的影响力就会失去效力了,难以与第四度以上的人建立亲密的直接的连接。

    因此,结果就是,我们认识相距三度以内的人的概率大大高于相距三度以外的人,我们请求得到的帮助也往往仅限于三度之内。

    大数据时代改变了这一传统社交理念,将碎片式的社交连接变成了网式关系库。什么是网式关系库呢?就是“点对点”的直接连接,我们不需要再通过这六个人,而是在大数据工具的帮助下,直接与目标关系人建立联系。

    最近10年来,各种新的信息传播工具随着技术的发展在中国迅速涌现。智能手机和3G网络就不说了,它们不但催生了大量的新兴传播媒体,也掀起了一场社交领域的革命,并由此颠覆了旧的社交理念。

    比如微博和微信,就是这样的大数据工具。

    ☆“双微”操纵社交——微博和微信

    微博既是一种社交工具,又是一个媒体平台,这使其具备了丰富的多面特质。当然,微博也是一个信息平台,这一点毫无疑问,人们也更多地把它作为一个信息发布平台来使用,至少人们在开始使用微博时的第一印象是这样的。

    但在我看来,微博的信息平台背后其实隐藏着媒体和社交网络的性质,尤其后者,功能十分强大。

    我们日常可以接收的信息有两种。第一种信息是一般化的,就是我们只关注信息本身,不需要在意这个信息的来源是谁,比如新闻,我们看到了一则新闻,只关心新闻的内容,而不太关注是哪家媒体发布的;第二种信息是特定的,我们既关注信息本身,又十分关注信息源,即由谁发出的,比如对于某个事件的评论,我们既了解评论,又会关注这个评论由谁发布。

    人们在接收特定信息时总是会十分在意信息的来源。来源不同,意义往往不同。

    比如一个普通人说明天可能会地震,你不会相信,但如果是某一个地震专家所说的,你可能就会深信不疑。

    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人说出来,意义完全不同。而对于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意义,就像你讲了一句话,有的人可能当成垃圾信息,但有的人可能如获至宝。如果信息源不明的话,我觉得相当多的信息对我们就没有什么意义。

    发布一般化信息的,我们就可以称之为“媒体”,微博就有媒体的功能;而发布我们十分关注的特定信息的,就可以称之为“社交网络”或者社交对象。对后者的微博账号,我们就当成了一种社交资源来使用了。虽然其中的区分并不严格,但大体已经向人们展现了这两种不同的性质。

    这也意味着,微博更多是一种大众化的社交工具,因为大家都想认证,以使自己的微博账号更加有名,获得更多的关注。以这一目的为性质的移动社交正在颠覆人们的生活,在最近两年间,逐渐达到了一种顶峰。

    微信呢?与微博相比,微信虽然也有媒体作用,但它的社交功能更加明显,所以发展势头迅猛,一枝独秀。从发布的那天起,它就表现出了一种社交垄断的迹象,比如腾讯公司发布的数据显示:从0到1亿用户,微信用了14个月时间;从1亿到2亿用户,用了6个月时间;从2亿到3亿用户,只用了4个月时间。然后,微信的用户数量稳步地以每5个月增长1亿的速度迈进。

    到2013年的10月份,微信的用户数量已经突破了惊人的6亿大关。单纯从数字上看,这意味着有一半的中国人都在使用微信(当然其中包括许多国外用户,甚至在叙利亚内战中,无论是政府军士兵,还是反对派武装分子,许多人都在战场上使用微信进行联络,这真是一种惊人的现象)。

    另外,腾讯公司的大社交战略也犀利地扩张到了商业应用中,微信是它当仁不让的前锋将军,是开拓市场的主力。比如微信的5.0版本,除了公众号折叠、扫一扫等常用功能的改善以外,还加入了重磅的游戏中心、支付功能等新的涉及商业的应用。

    这样一来,就彻底地改变了微信的起初模式,在社交功能的基础上,使其摇身一变成为全新的商业、生活、娱乐综合体。其涉及的范围从购物、政府公示、生活类服务到保险理赔、金融理财等领域,几乎无所不包,成为了人们的现实生活在移动互联网上的全面延伸,让人足不出户就能用微信解决一切生活需要。

    而且,在微信提供的所有服务中,它是唯一的入口,是排他性的。使用这种手段,微信对自己涉及的市场形成了垄断,产生了闭环效应。它展示出了其在移动端最大的统治力,将线下零售商、线上电商、家电、视频等企业通过微信的“语音识别”、“地理位置”、“上传图片和视频”等九大接口应用连接起来,让人看到了一个真实可触的“O2O”商业帝国。它的目标是打通线上线下,形成移动端的生态系统,随时创造并且满足用户瞬间产生的需求。

    最重要的是,用户始终会注意到,微信是其中唯一的入口。这是更多作为媒体与社交平台的微博做不到的。

    ☆“来往”——阿里巴巴的大社交工具

    在大数据的社交理念的推动下,马云也有所行动。2013年9月,阿里巴巴推出了“来往”,希望以此打破微信的垄断地位。为了在短时间内达到较高的增长速度,阿里巴巴和马云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他们主动扮演了一种挑战者的角色。

    马云说:“我们要挑战微信,要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整个阿里集团都开始将移动战略的布局重点放到“来往”的身上,因为他们早就感受到了微信的巨大压力。

    所以,“来往”推出两个月后,注册用户数就突破了1000万,日活跃用户数增长了500%。“来往”用户建的扎堆数也超过了10万大关,其中千人以上的大扎堆就超过了1500个。这是在社交大数据发展的大背景下,马云所能做出的必然选择。阿里巴巴必须加入这场竞争,否则就会在失去先机的情况下,丢掉未来的追赶机会。当然,这也会让我们的未来更加精彩,因为微博、微信和“来往”无疑是近几年来大社交理念逐渐成型的一个缩影,它们之间的竞争越激烈,人们能够享受到的便利也就越多,对社交的好处也就会越多。

    ☆图谱分析——从被冷落到大数据热点

    社交工具的集合,有一个特征是必须引起重视的,就是对于关系图谱的分析。

    在以前这是一个备受冷落的领域,但随着大数据的兴起,已变成了大数据分析的热门领域,主要被用来分析数据节点之间的关系和相似度。体现在社交领域,就是社交网络的人际网络关系图谱分析,虽然广义上的图谱分析的应用范围要更为宽广。

    它的一个最广泛的应用,就是通过社交技术来串联和展现的营销价值。至于是否真的能够做到精准营销,以及如何把握机会,把社交市场成功地升级为营销市场,体现社交工具的营销价值,还要看具体的操作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