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谁做:要质量不要数量

    李伟星对MIUI成功之道的分析涉及了人的问题——再好的规划也要靠人来落地实现。

    关于用人之道,乔布斯有句名言:“我过去常常认为一位出色的人才能顶两名平庸的员工,现在我认为能顶50名。我大约把四分之一的时间用于招募人才。”

    马化腾认为:“在传统行业会有资金密集型扭转的机会,但移动互联网基本不太可能,因为这个市场不是拼钱,也不是拼买流量,更多是拼团队。创业成功还是失败,最关键的要看团队的精神,以及创新的能力。”

    当年马云是带着一帮“菜鸟”打天下,创业的那一天,他和18罗汉说,你们只能做排长、连长,军长我另请高人。雷军虽然说“猪也能飞起来”,但他用人时恰好相反,精心挑选精兵强将,早期成员大多出自金山、微软,还有谷歌的精英加盟。

    雷军认为:“你雇最优秀的,一个人可能顶50个人,所以成本就低了。可能看起来那个人的package(薪水)很高,但是他一个人真的能干10个人30个人50个人的活,他就不高了,所以我们这里对人的要求很高,强度很高。”

    黄江吉从业务难度的角度分析了雷军的用人逻辑:

    当你想明白做什么事情以及怎么做之后,你自然就会知道应该找什么样的人去做。我们刚创业的时候7个人,后来加上王川8个人,我们在各个核心环节里面都尽量找一些最合适的人去做。有做传统软件的,有做硬件的,有做互联网的,有以上三种都做过的,有做工业设计的(刘德),洪锋是做产品的,我是做工程的,光平是做硬件的,雷总还有王川都是连环创业者,王川已经连环创业几次了。我们认为做一个复杂的事情需要具备各个领域的经验,我们的年龄都不小,当时我们创业团队的平均年龄是43岁。我们意识到做这个事情有多困难,我们对它有敬畏之心。我们真的不是好像想明白了怎么做就杀进去,就像二十来岁小伙子创业的做法。恰恰是因为我们的人生经历都已经不少了,都比较老了,才知道各个环节里面的困难,其实是深不可测的。

    要找最优秀的人合伙创业,这是小米创业方法论的第三步。

    刘芹在2014年晨兴CEO峰会上的主题演讲中对此有过深入解读:

    “你是不是尽可能找到你所能找到的最优秀的人。你要能说服一些优秀的人加入你的团队,首先要求你的战略方向,你的Vision(愿景)能打动他。我相信王川加入小米,朱顺炎加入UC,最终是被公司的Vision所打动。找人不要给自己借口说我人脉不够,我不是雷军这样的优秀创业者,其实找人这个困难程度搁在每个创业者身上真的是一样的。只是可能有的人Vision更大,更能笼络更野心勃勃的人加入。我想呼吁一下,找人其实和你的战略思考深度关联,它跟你是不是认同别人的价值深度关联。”

    “我非常欣赏今天的互联网是精益创业(Lean Startup)。什么叫精益创业,我觉得有几个特征:你找的人都是自驱动的人,最好的管理是不用管理,因为他比你还打了鸡血要让这件事情成功。小公司找团队不要找需要被管理的人,要找有自驱动力的人,他被你的Vision感化,他自愿加入。人数越少越好,我不知道要多少,有的可能10个人就够了,有的30个人,有的可能更多。如果你自信你找来的个个都是特种兵,其实不需要太多人。我比较反对创业公司找一帮需要花时间培养、培训的人。”

    “我觉得今天和5年前创业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5年前创业这件事情大家都没有那种冲动,今天创业已经是个显学。你去问很多年轻人,最好的工作在上世纪90年代是加入跨国公司,今天最好的工作是创业。我觉得这是有机会给大家延揽到一流的人才一起干一些事情。在今天的创业环境里,还有必要去招没有经验的大学生,一点一点培训吗?如果有选择,是不是找有经验效率高足够快的人?”

    “在这件事上,我和有些创业者是有不同意见的。我的不同意见不是对于培养人的反对,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对于小公司现在去从头培养是不是太奢侈,是不是应该把精力放到去找足够优秀的人?当每个人都很优秀,你就不需要很多人。人一多,效率就低,事就复杂,人少容易突破。”

    想明白创业要用能人是第一步,接下来的关键是,雷军用什么样的方法打动精英人才加盟,让他们从大公司离开,加入一家刚刚成立的小公司?

    来自谷歌的洪锋讲述了自己加盟小米的原因:

    其实就是感觉对了,这个事是不可能说清楚的。这家公司今后到底会怎么样,谁都说不清楚。我非常敬重和认可雷总。其实之前我和他并不认识,是通过别人的介绍,我在跟他沟通之后,觉得很好,他当时跟我谈的很多是产品设计的细节,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为什么要做那个。另外一方面,他在业界口碑非常好,非常勤奋、努力,在投资眼光方面、在做事业方面都是口碑非常好的一个前辈。所以我觉得很难说是因为具体某个原因,就好比,哎,有这么多姑娘你为什么娶了你太太?对吧?

    并不是所有人都像洪锋这样“容易”被说服。

    刘芹回忆,雷军碰到最大的难处是组建硬件团队,他寻找硬件团队的过程十分痛苦:

    我记得有一次他给我打电话,他说搞不定,他找了一个人,跟那个人谈很久,每天谈10~12个小时,连续谈一个星期,不光他谈,很多人都帮他谈,还是谈不下来。

    就算有时候想招互联网和软件圈子里面的人,聊到最后人家也会质疑小米这个模式,你这种硬件定价水平的风险很高,软件短期之内又看不到收益,怎么办?雷军那时候急了,他就说:“你做过公司没有?你没做过,我做过,我知道怎么赚钱,现在我敢把我赚的钱砸进去做小米。”说到最后变得很苍白,用投钱证明自己。

    你可以看得出来,作为一个创业者,当你的愿景不被市场理解,你要说服别人,困难程度是极高的。

    不管怎么样,小米的模式,不做出来是没有说服力的。因此在找人的事上,他跟普通创业者一样,也历经了非常多的磨难,但比较幸运的是,其实这是工作量的问题,总会有少部分人被你打动。你没有捷径,你必须得多谈,你只有多谈才能在少部分被你打动的人里面找到最优秀和最厉害的人加入。所以我老是讲小米不是一个四年的公司,对于雷军来讲,准备小米已经准备了二十多年,他这么多年的积累和人脉都用上了。

    雷军谈的硬件人才最后没来,但他也很幸运,后面又碰到了周光平博士。雷军招人的经历证明你早期能吸引到的还是一群有理想、愿意被你的精神所打动的人,周博士就是那种人,他的痛苦是,“为什么我们不能做出一款世界一流的手机呢?”——没有人给他这种机会。小米尽管当时看着不靠谱,却是真的提出这个想法,要用这种方式干事情的。作为一个搞硬件的人,周博士甚至都不关心你的公司有没有挣钱,如果小米以这么便宜的价钱卖手机,有机会让他做的手机让那么多人用到,他觉得那种成就感比其他东西更重要。事实证明,对一个早期公司,你能吸引到的都是这样的人。

    可以看出来,创业是一群理想主义者在干让人看起来很疯狂的事情,他们眼里的那些普通人看到的风险,对他们来说都不是风险,而大家所提出来的疯狂的想法,创造了一种稀缺性的平台,让他们去展现和实现他们的梦想。

    雷军最终如愿找到了一批优秀的加盟者,洪锋认为:

    各个关键岗位上的人都很靠谱,是小米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每个人的特性是不一样的,你可以外向,可以内向,可以激动,可以平静,但是不是靠谱是一致的,你是不是合作,是不是真诚?有没有只说好的不说坏的?这是最基本的东西。

    找到了一群优秀的人,还必须把这群人真正整合成一个团队,刘芹回顾了他与雷军在这方面的沟通:

    有次开完融资会后,我对雷军、林斌他们说,我可能只关心一点,今天大家创业,能不能回到一个创业公司真实的状态,大家还有没有能力一天工作12个小时,因为你们的团队成员有google,有金山,又有微软,有各种各样的背景,大家能不能建立一个真正的小米文化,忘掉你们是有成就的人、很厉害的人,可能不能豪华地创业,你得想清楚,你得在创业上有清醒的认识。如果这件事你能确认,我的投资绝对一点问题都没有。如果你们是那种大公司心态、豪华创业,觉得我们都是一帮牛人,我觉得这个公司风险很大。

    这个会开完,雷军当时单独把我拉到旁边,跟我说:“你今天这个话题很重要,未来这段时间,你没事来跟我们聊聊这个话题。”我跟雷军在这上面有一个共识,雷军把大家找来,不是找到这些人就行了,要把这个团队真正地建立起来有一个磨合的过程,最终要建立的是一个“小米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他做到了,他组队很有经验,第一他尽可能找到最牛的人,而且他求贤若渴,觉得一个还不够,还要再找一个。这体现出他是一个有领导力的人,知道这件事情要做成不是他一个人厉害就行的,他要找到很多优秀的人,这个团队的文化和氛围是把优秀的人全部聚起来。

    那时候他还跟我讨论过每个人最好都能参与进来,人人都在公司里面参与,发期权我觉得也是非常慷慨的,小米初期是全员持股,这就变成大家共同的梦想。事实也证明,如果你没有这个愿景,你把它当成一份工作,又要谈高工资,又要什么的,这不是一个创业的心态。所以我觉得雷军在人的问题上有足够的重视,有足够的成熟心态,我们跟他在这个事上也有高度的共识。

    雷军2014年在北大演讲时曾讲述自己“多干活,少拿钱”的领导之道:

    “这个问题我在大学的时候就琢磨清楚了,我觉得跟人合作挺容易的。第一合作的过程中,你愿不愿意多干活,有功劳、有钱拿的时候,能不能少拿一点就好了。”

    “多干活、少拿钱,谁都愿意跟你合作。总结一句,所有人都喜欢容易,如果你愿意吃亏,所有人都会喜欢你。如果你要当好队长,你就是要愿意吃亏,多干点活,有了荣誉的时候往后站,其实这个是相对容易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说每个人,包括我在内,每个人都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夸大自己的能力,都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夸大自己的贡献,所以我们需要用放大镜看我们周围同事的工作和贡献,用放大镜,因为这样才是公平的。因为你的自己已经放大了,你的自我已经放大了,你怎么看待跟你一起的小伙伴呢?”

    “你拿放大镜去看他们的优点,你就平衡了,你就觉得可能不是你少拿了,他们就应该奋斗得多,他的合作关系就好。因为我自己上大学的时候跟一些小伙伴一起创业的过程中琢磨出来的,我觉得如果你这么想,你的领导力就不是问题。”

    小米创业团队有个很大的特点,平均年龄是43岁,这在年轻人称雄的互联网世界里极其罕见(著名投资基金IDG专门成立了一亿美元的90后基金),那为什么偏偏是这群老男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引领了潮流?

    黄江吉认为:

    90后创业者有一个先天优势,就是他们做的产品是针对自己这个时代的人,他们做的很多产品是偏年轻化的,上了年纪的人不一定一眼就能看明白,或者有时候觉得莫名其妙,所以90后天然就有这个优势。不同的创业的项目有不同的难度,在单点突破的时候,不是每个创业公司都需要小米那么重的启动。

    我们做的东西牵扯到的环节真的太多了,所以我们才需要那么多有经验的人。手机切入点是很重的切入点,整个产品相对的复杂度非常高。

    我举个例子,有些人骂我们,说我们搞饥饿营销,但是任何公司尝试生产6000万部手机,都是非常复杂的,这6000万部手机里面每个都有那么多的元器件,你怎么样确保每个供应链的伙伴都可以把他们的产能提高,里面缺了一个螺丝都组装不成手机,就算你CPU都全了,里面缺了哪怕一个小小的零件都组装不成,所以这个供应链本身已经复杂无比。

    如果90后做的那些创业项目都是相对比较轻的切入点的话,我觉得产品的判断能力,还有冲劲、学习能力,会优势多过劣势。不可否认他们的经验肯定是他们的劣势,但是要看在具体项目上,是不是优势比劣势多?成功的条件足不足够?他们如果做很复杂的项目的话,失败的比率很高,这并不是他们理想的创业方向。如果他们做一些轻切入、不需要社会资源整合的工作,我认为他们的爆发力可能足够。

    再补充一下,小米怎样也能吸收到90后的那种优势?我们尽量吸引年轻人加入,而且是很有产品感觉的一些年轻人。虽然我们几个人比较老,我们公司第一拨创业的人年纪比较大一些,但是我们对校园招聘有非常大的力度;面试的时候,有一两年工作经验或者半年、一年工作经验的优秀人才,我们都会非常尊重。

    洪锋则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对小米创业团队的“高龄化”做了分析:

    首先手机这个生意也不那么好做,对吧?大部分年轻人说不定也不愿意做,有句话叫“操着卖白粉的心,赚着卖白菜的钱”,我觉得挺适合手机产业的。

    做手机风险无比地大,另外说实话,也挺难赚钱的。我们来看另外一个我觉得也挺苦的行业,比如说半导体,每开发一次产品,厂家都是几十亿地投入,可能用了两年就变了。说实话,我觉得手机这个行业就像种地一样,你说别玩儿了,种地来赚钱吧,我觉得可能没有几个年轻人会回来种地。

    很多人都想做四两拨千斤的事,我们是千斤拨千斤。我们就是老老实实做了一些辛苦的活儿。MIUI操作系统是个辛苦活儿,干了四年,每周更新一次产品。手机这个业务也难做,哪怕是苹果公司,只要有一代手机做得不靠谱,后果是很严重的。但假设谷歌有一段时间搜索质量不是那么好,没问题的,调调就过来了,对吧?所以硬件是很辛苦的,苦活儿、累活儿。

    有人问,现在其他手机厂商慢慢意识到,软件所带来的体验的重要性,小米要怎样对他们保持领先优势呢?答案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他们也愿意干这个苦活儿累活儿,我们就干得更加辛苦,到最后他们觉得太苦了,小米还愿意干就让小米干吧。

    刘德则从心态上分析了“高龄”创业的优势:

    小米是一个软件、硬件、电子商务、互联网都有的公司,硬件方面对经验的要求高一些。你很难说走出校园就能干好硬件,其实走出校园就能写好一个小软件。这是一场大仗,已经有过相对成功经验的人,在打这场大仗的时候,心态会更好一些。越是打大的仗,心态越好,俩人打架你要集中精力,真正的大仗,反而是闲庭信步了。

    这个问题蛮重要的,因为很多的转型的传统企业岁数都不年轻了,看到互联网界都是小年轻,心里也有压力。再看到小米,创始人也是四十多岁,也觉得有机会,不都是小年轻的未来。所以,我们分析主要的原因是大仗更需要经验丰富、资源丰富的人,硬件创新有特殊性,更加需要经验。

    小贴士

    刘芹:我们投资有过非常多的失败。我们今天总结了很多观点、方法论,其实都是从失败里面来的。比如,要做大事,尽可能不做小事,小的事情你挺难长期发展;团队为什么人这么重要,因为只有人才真正解决问题,不能光看方向好,你就激动了。

    关于“创业三部曲”,黄江吉总结道:

    我认为小米的成功是因为这三点铺垫得非常充分,之后就是怎样把它执行起来。在执行过程中我们都是快速迭代,而且是快速反应,什么时候开始做电商等决定当然是一步步顺势而为,我们顺势而为开始做小米之后,每个大小事件我们都希望顺势而为。

    看来我们对风口的判断没有错,我们对互联网的这个模式的威力判断没有错。看来我们找的人还挺靠谱的,包括第一批加入小米的创业同事,到后来越来越多的志同道合的一些兄弟加入,我们对人才的高度重视从第一天就有。我是感觉这几个核心点(的判断)都得到了回报。

    关于创业团队的问题,我有非常深刻的切身感受。

    2015年3月,陶然从微软加拿大回国,我们一起吃饭。他说他在加拿大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高尔夫越打越好了。我们聊到过去。我是十年前把他招进微软的。他在大学时就非常优秀,参加微软创新大赛,获得全球大奖,并和微软创始人、全球首富Bill Gates共进晚餐。我当时想尽办法把他招进微软。他的团队的其他成员就创业,成了一家公司,就是在纳斯达克上市鼎鼎大名的途牛网。我再次见到陶然,突然有种怅然感。同一个机会,不同的选择,截然不同的结果:在加拿大安静地提高球技,或是在中国成为商业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