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进化的未来:两种路线并行
我用非常大的篇幅,为大家“解剖”了在这个用户主权、虚实结合、去中心化的商业新生代,那只突变的达尔文雀——“小米”在价值观、流程、资源方面的生存之道。我今天依然不敢断言,哪些就一定是导致小米今天获得不菲成就的原因,但是我相信这些不一样的DNA,一定和小米能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有很大的相关性。小米“互联网-”掉了传递价值环节繁复的线下渠道和内部管理流程,“互联网+”上了用户的快速、直接的参与感到创造价值环节。我希望能持续观察和研究小米,在这些DNA中,继续帮助大家研究和分析,到底有哪些“进化血清”可以注射到传统企业的体内,帮助其转型。
在这个篇章,我希望基于前面对商业新生代的分析,以及对小米的剖析,谈一谈我对未来进化大方向的看法。我们认为,大举建设生态系或者做小而美的公司,是企业应对未来、进行战略布局时可以选择的两种进化路线。
十年内,万物互联将模糊很多行业原有的边界,跨界组建生态系是商业进化的一大趋势。百度、阿里、腾讯、小米等平台级大企业都在进行生态系布局,搜索、电商、社交、智能硬件等生态系正在蓬勃发展。在传递价值领域(相对于创造价值),一些平台型的企业将有可能进化成多平台紧密协作的生态系。
商业进化的另一个趋势是:中国中产阶层、富裕阶层不断壮大,他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今后中国需要大批小而美的企业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在创造价值领域,将会出现一批非常成功的企业,它们可以借鉴小米的一些商业模式、产品模式、营销模式,在商业新生代获得生存和发展。这也是很多创业公司和想要转型的传统企业可以走的路线。
丁建英有个在投资圈流传甚广的观点:“应用型公司值十亿量级,平台型公司值百亿量级,生态型公司值千亿量级。从数量上看,三种类型的公司数量恰恰呈金字塔结构,应用型公司数量最多,平台型公司数量比较少,生态型公司全球也不多。”生态型公司是从少数优质平台型公司进化而来的。
我们认为,大批优质应用型小而美公司围绕少数生态型公司组成生态系,合力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共同提升市场竞争力,是未来可能出现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