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由于回国后长期无法使用Gmail邮箱,我四月底检视久违的邮箱才发现了一封特殊的邮件。

    邮件是两个月前发出的,发件方使用了一个陌生的名字,当我打开读过,才意识到,写信人就是土耳其的马麦德。从信件中我知道了他真的不叫马麦德,而是另一个在土耳其常见的名字。

    信的内容是这样的:在开头,他先回顾了我们交往的经过,但没有提到巴基斯坦马麦德。之后,他话锋一转,告诉我他已经回到了土耳其,先到了伊斯坦布尔,后来回到了科尼亚,最后决定再去伊斯坦布尔找找工作。

    他告诉了我在黎巴嫩后来的生活,以及思想上的转变。他承认想去叙利亚,是想去帮助叙利亚总统阿萨德保卫什叶派政权。

    但是,他始终没有去成叙利亚。当我们离开后,他又在真主党控制区混了一段时间,和那儿的人都混熟了。我相信,只要他坚持,迟早会被送到战火纷飞中去的。但在这时,青年人的想法却出现了变化。

    随着战争的拉长,越境去打仗的年轻人也出现了伤亡,他常去的街区一位年轻人再也没有回来。他看见了死者父母的痛哭,街坊们的安慰,他离开了真主党控制区。但他仍然不想回土耳其,为了能长期留在黎巴嫩,他申请了一所学校去读书。

    在读书的半年里,他对于不远千里到陌生的地方去打仗这个想法越来越产生了怀疑,最终决定放弃学业,回土耳其去。

    也许正因为他放弃了,才会写信告诉我真实的情况。

    我连忙给他回了信,但可能由于间隔时间已经太长,没有收到他的回信。在这个电子时代,在境内与境外仍然被分割成天壤。但至少我知道,他已经摆脱了执着,回归到了和平之中。

    巴基斯坦马麦德却再也没有消息。每一次听说了ISIS新的军事行动或者民事暴行,我都会祈祷这位巴基斯坦人不要参与其中。但理智又告诉我,巴基斯坦人的想法只是一种思潮的代表,即便没有他,还会有更多的人投入这战争的机器。我只能观察他们,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却提不出任何可能的路径来化解仇恨和冲突。这是我为什么相信,中东的冲突在未来还会延续下去。

    我之所以选择写作作为终生职业,是为了叙述真实的世界,当读者知道地球上正在发生事情的来龙去脉,不再根据他们想象的抽象原则来构造世界。

    当我把中东封入一本书中,我的使命已经结束了。

    感谢张娟、李岷,如果不是你们的帮助,我根本不会动身开始这段旅程。

    感谢秦旭东、张赋宇和王力,本书的后面三章曾经在微信公号“三剑客”连载,你们提供了丰厚的稿酬,使我的旅程没有后顾之忧。

    感谢文学锋、王路夫妇,你们帮助我这一年不再动荡,安心写作。

    感谢秦旭东(再次)、黄一琨,没有你们的帮助,这本书就不会面世。

    感谢李楠、魏丹,一本书从写作到出版,编辑发行所做的工作量并不亚于作者。

    本书的部分草稿写作于埃及卢克索的Nubian Oasis Hotel,修改于埃塞俄比亚梅克勒(Mekele)的无名旅馆。本书的初稿构思于大理才村走青春客栈。本书的终稿完成于广州锋子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