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最后的归宿

    第九章 最后的归宿 - 图1

    李鸿章是1901年11月7日在北京贤良寺死于钦差大臣任上的,这天正好离他签订《辛丑条约》两个月。

    李鸿章的死代表着“同光中兴”时代的过去。哪有什么“同光中兴”?这是大臣为老佛爷慈禧贴金。

    李鸿章的墓地传说

    李鸿章的墓地在安徽合肥东乡小夏郢,也就是现在的合肥大兴集。这个墓整整修了16个月。据传,其墓地的墓道用从英国进口的耐火砖砌成。1903年初春,李鸿章的灵柩被运回合肥,葬于东郊大兴集。

    李鸿章享堂原占地面积10000余平方米,共建有大大小小房屋99间,取久久之意。碑额中间刻有“清故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太傅一等侯李文忠公神道碑”24个字。

    李鸿章墓地在合肥城东15里的大兴集。当时大兴集只是附近几座小村落的商品集散地,据说早先还是太平天国设在合肥城外的买卖街。看来李鸿章真是生生世世和太平军对上了。

    我们今天看到的李鸿章享堂是新修的,已见不到一点儿历史沧桑感。墓园区由神道碑、神道、石像生和墓冢等组成。墓冢高6米,半径7米,是李鸿章与赵氏夫人赵小莲的合葬墓。

    我爸爸的奶妈是小夏郢一带的人。听爸爸在世时转述,他奶妈小时候看到(大约在1910年左右),李鸿章的墓地周围有600亩林地,说都是一人抱不过来的高大松树,爸爸在“文革”中感慨地说:“光是这些木材就价值连城啊。”因为“文革”那会儿,买根木材都要打报告,即使这样也买不到这类能做上梁的栋梁之材。这样的大材,按照当时的价格也要百多元,这可是一个农民一年的工分所得啊,故有此一叹。

    合肥大兴集不是李鸿章出生的地方,也不是他家祖坟所在地。李鸿章将自己的墓地选在这里,是因为他平生崇仰包拯。

    1882年他还解囊白银2800两建包拯祠,且自撰碑记。当时包拯葬地就是在大兴集,所以李鸿章墓址就在离包拯墓约300米的小夏郢村。

    由此,本地民众通称李鸿章墓、包拯墓以及贴近的朱元璋开国功臣蔡国公张德胜墓(20世纪50年代初修筑铁路时被毁)为“一里三公”。而李鸿章的墓因兴修年代未久,又官位最高,所以规模最为宏大。

    第九章 最后的归宿 - 图2

    盛装的李鸿章夫人赵小莲。李鸿章元配夫人姓周,死后继娶赵小莲为妻。赵小莲体弱多病,生次子李经述,系嫡出。李鸿章去世后由他承袭了肃毅侯的爵位。赵小莲还有一个女儿李经璹(菊耦),后来嫁给张佩纶,也就是张爱玲的祖父。

    第九章 最后的归宿 - 图3

    位于李鸿章墓地周围的安徽省肥东县一小学的外景。2011年我去实地观察,听当地一位60多岁的老人说,他小时候这个学校的院子里到处是高大的松树。

    享堂上放的黄马褂是赝品

    如今,在合肥大兴集李鸿章享堂的正殿内,有一个紫檀木制成的玻璃橱,玻璃橱中陈列着一件染满暗黑血迹的李鸿章黄马褂。我一看就知道是件赝品。

    首先是百多年后,这黄马褂如同刚出厂的新,还是机织产品。另外百多年后的血迹,应该早就褪去了红色。我也理解合肥文物单位,好不容易出了位“路人皆知”的中堂大人,能为合肥的旅游事业添砖加瓦,但谁想到“大跃进”和“文革”,把事情做得一点回旋余地也没有。如今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也只能点到为止。但是我不能原谅他们的是,现如今做旧是分分钟的事情,文物单位为什么如此的马虎,还指望它赚取门票?果然,崭新的合肥大兴集李鸿章享堂,游人不多,三五不成群,显得有些冷清,和昔日李鸿章天津总督府的车水马龙没得比。

    当年,小山丰太郎用的可能是土枪吧,威力不够大。李鸿章中的这一枪,子弹正好嵌在左眼下方一寸的位置。子弹虽然留在了体内,但并没有伤及眼睛。李鸿章不让取出来,俄国医生也坚持不取。一是老先生时年七十三,一动不如一静;二是老先生可能希望留下这个让伊藤博文揪心的“罪证”,和日本人做“有理、有节的斗争”。果然,一颗子弹换回一万万两白银,最后理亏的日本人要价从三万万两降到两万万两。这“一枪”甚至还引来了俄罗斯、法国、德国对日本掠夺辽东的联合干预。在他们的压力下,特别是俄罗斯有意无意地在远东作调兵姿态,吓得日本不得不接受中国三千万两白银的“补偿”,放弃了辽东。毕竟日本打败清国后,自己也累得只剩一口气了。

    为拍摄李鸿章马关条约谈判现场春帆楼,我们2014年专门去了那里。1895年的那幢老楼已毁于二战中的美军轰炸,整体复原的谈判现场设在旁边的“日清媾和纪念馆”里。从不向游人打开的玻璃门被打开了,影响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那张不到五平方米的老旧桌子赫然出现在我的眼前。破天荒为我们打开门的纪念馆女管理员,一再嘱咐,拍摄时不要触碰桌上的历史原物和那把特大的椅子。据说明治天皇听说李鸿章要来日本,亲自指示让人从东京搬来了这把椅子,让李鸿章坐着。

    李鸿章被刺的地方,我一开始搞错了,因为日本人在半山腰的羊肠小道上立了“李鸿章小道”的牌子,故受其误导。多亏播出前,著名历史学家关捷指正,才改为春帆楼下的那条弯弯曲曲的大路。离谈判现场500步路外的李鸿章住处是引接寺,知道的人不多。我们去的时候才知道,这个引接寺是后来再造的,也是二战中,被美国轰炸机炸平了。非常遗憾的是我们今天不可能在这里找到当时李鸿章养伤的房间。

    第九章 最后的归宿 - 图4

    陈列在李鸿章享堂上的这件李鸿章染血黄马褂做得太新了,一点儿历史沧桑感都没有,还不如不放,让参观者充分发挥想象力。

    李鸿章为“大跃进”做贡献

    李鸿章下葬后,一直到1958年,墓地和周边的建筑基本上还能相安无事。民国时期也没人在意识形态上将其划分为“卖国”或“爱国”。中国人家乡观念重,暗藏于心的地域情结也不能小视,所以没有经过“革命洗礼”的当地人,并不知道去打“本地人之骄傲”的李赵合葬墓的主意。

    1958年不一样了,当地人民为了迎接“一天等于二十年”的到来,兴办钢铁厂,他的遗骸被从墓地掘出。“卖国贼”李鸿章的坟墓,很多人对之早已窥觑已久,听到指示后,当地高级生产合作社抽调了32个生产队的队长对李鸿章墓进行发掘。墓室非常坚固,一铁锤砸下去,没有丝毫反应。

    人们想用炸药将墓室炸开,但是炸药对墓室也不起作用。最后,有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从几十米以外的地方,挖了一条地道,从下面钻进了墓室,才把棺材给拖了出来。

    墓室里并排着两口棺材,分别是李鸿章和夫人赵小莲的。赵夫人的遗体依然保存完好,她身着华贵的衣服,就像睡着了一样。棺材里的那条慈禧太后特赐陪葬的陀罗经被还是好好的,被人拿回去洗洗后自己盖了。

    赵夫人棺柩旁的一个小箱子里还有一个精致的木盒子。打开木盒,里面放着两块金灿灿的“金砖”,有人用秤称了一下,近30斤重。大家都认为这两块“金砖”一定是金子做成的,但经过银行鉴定,却发现是铜制成的。

    李鸿章的尸身因为层层棉絮包扎,保存尚属完好,他所枕的金元宝下还有一本册子,是他亲笔所写的自传。这是不是美国人1913年发表的那本《李鸿章回忆录》就不得而知了。李鸿章的身旁放着一副眼镜、一块怀表、一个拐杖,身下垫着七枚金币,按照北斗七星的形状摆放着。陪葬品中有一把宝剑,最后被省剧团借去充当道具。

    当时挖墓的人如今回忆说:“李鸿章穿着黄马褂的遗体保存完好。狂热的人们用绳子拴着遗体,挂在拖拉机后面游街,直到尸骨散尽。”

    李鸿章墓被挖以后,上面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只有享堂的几间房子,面积大约900平方米,因为做了钢厂的仓库才得以保存下来。

    现在,旅游热了,人家又想到了李鸿章,家乡的人还指着李鸿章“致富”呢。于是一个崭新的李鸿章享堂在重金打造下诞生了。

    100年,只有100年,人的变化咋就这么大呢?!时间,只有时间将一切怪诞渐变成合理,将一切合理渐变成怪诞。这点,一代权臣李鸿章也只有认了。

    第九章 最后的归宿 - 图5

    合肥钢铁厂是在包公墓、李鸿章墓和张德胜墓“一里三公”的地方建立起来的,至今已经有50年了。

    第九章 最后的归宿 - 图6

    李鸿章墓。这是1947年拍摄的李鸿章墓的照片。1958年的“大跃进”,李鸿章墓遭到彻底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