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项上奇骨与穆穆之容
朱元璋的时代,没有照相技术。要辨别其画像的真伪,只能依靠文字史料。
明朝官方资料关于朱元璋容貌的描述,见于“孝陵神功圣德碑”。其中称,朱元璋“龙髯长郁,然项上奇骨隐起至顶,威仪天表,望之如神”。此碑立于明朝永乐年间,碑文得到了明成祖朱棣的认证。碑文末尾有“永乐十一年九月十八日孝子嗣皇帝棣谨述”这样的话,这段关于朱元璋容貌的描写,也有可能出自朱棣亲笔。(4)
“龙髯长郁”,说的是朱元璋两颊的胡子长且茂盛。“威仪天表,望之如神”,说的是朱元璋的整体形象端庄威严有如神人。总之,相貌很好,很有气势。
比较难以理解的,是“项上奇骨隐起至顶”这个表述。“项”是脖子的后部。脖子后面有一块“奇骨”,沿着后脑向上延伸到头顶,这个在“官方标准像”中是表现不出来的,因为这些画像都是“着冠正面像”,看不到后脑勺。
关于这块“奇骨”的由来,永乐九年(1411)至十六年第三次修纂的《明太祖实录》里,有一番神话式的交代:“上梦人以璧置于项,既而项肉隐起微痛,疑其疾也。以药傅之,无验,后遂成骨,隆然甚异。”(5)神人在梦中把玉璧放在朱元璋的脖子上,让他的脖子鼓了个微痛的包,用药没能治好,包最后变成了骨头。
该神话故事出现后的次月,朱元璋便宣布登基称帝。显而易见,这个故事是为政治服务的,当不得真。实情应该是,朱元璋的后脖子曾经受伤或者得病,病愈后留有隆起的肉瘤或骨瘤,影响了他的后脑轮廓。
至于朱元璋标准像的由来,活跃于明朝成化年间的官员陆容于其《菽园杂记》一书中,留下了一段很有价值的记载:
高皇尝集画工,传写御容,多不称旨。有笔意逼真者,自以为必见赏,及进览,亦然。一工探知上意,稍于形似之外,加穆穆之容以进,上览之,甚喜,仍命传数本以赐诸王,盖上之意有在,它工不能知也。(6)
陆容出生时,朱元璋已去世近四十年。朱元璋建都南京,洪武年间受召入宫“写御容”的画师,如赵原、沈希远、陈遇陈远兄弟等,多来自江浙。陆容曾官任浙江右参政,其记述大约闻自江浙画坛。“笔意逼真”难获赏识,“稍于形似之外,加穆穆之容”则能得皇帝的欢心,似可说明朱元璋的真实相貌并不出众,需做一定的“艺术渲染”才能成为“标准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