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语

    在我年少之时,我的科学怪人朋友中最激烈的辩论之-就是我们是活在原子能世纪还是太空世纪。我们从《大众科学》[37]和《大众机械》[38]的书页中得到确信,它们就是定义我们时代的那些技术。唯一有趣的问题就是,是无限的能量还是太空飞行的奇观能够更多地改变我们的世界。我们想知道两种技术哪种更重要没有错,但我们不知道所选出的两种技术错了。那个时代最重要的技术不是原子能也不是太空飞行,而是晶体管和避孕药。

    那些处于理想状态的,总是登在杂志封面的技术有着令人敬畏的工程特性,其用途却不免琐屑。“在未来我们将有会飞的车!”(真的吗?太棒了!)“我们就可以乘它们上班往返了!”(噢。)原子能就是这个模式的例证。建成和运行一个反应堆涉及许多复杂、危险但颇为上照的工作,但到头来核反应堆主要是老式电厂的替代。晶体管的特性则与核能工程或太空飞行所要求的英勇行为相反。它不就是个小小的幵关吗?我们已经有各种开关几百年了——小又有什么重要?然而晶体管的尺寸意味着我们的社会中凡与信息相关的事都将经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结果证明这比核能源要重要得多。

    当我十几岁的时候,我记得读到地方报纸上写给编辑的信,其中成人们在争论是否应该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他们没有明说的担忧是,因为计算器出现得如此突然,它也可能同样突然地消失。那场谈话中没有一位成年人懂得,再也不会有一天我们需要在纸上将两个七位数相除了。在他们看来好像是临时性新能力的实际上是一场深刻和永久的改变,我们当时做学生的立即就看懂了。

    如同核能的情况,太空飞行也和日常生活的真实变革离得很远。即使到了能够想象商业化太空飞行的时候,它也只被表述得如同坐飞机飞行,只是更高一些罢了。1968年的一场名为《2001》的电影(据说到那时我们都将到太空旅行)中有一幅美妙的景象,太空女乘务员穿着粉红的迷你裙欢迎到达的乘客。这正是完美而适于媒体表现的未来幻想——技术在发生改变,而女人的裙长却保持不变,生活还和今天差不多,只不过更快、更高、更闪亮。相形之下,避孕药和晶体管一样似乎只是对于现有技术递增式的改进。然而通过使生育控制成为一个单边的并且更为关键的属于女性的选择,从而无需再逐事磋商,避孕药片以比美国航空航天局的任何成就都远为重要的方式改变了社会。电影中发光的新太空站上漂亮的太空女乘务员的形象是落后了——在过去的50年里交通的进步还不算大,而妇女的社会角色已经完全改观了。

    晶体管和避孕药并不相似,但却有一个共同点:二者都是普通人级别的发明,并以一次一人的方式引入到社会中来,它们却比靠巨大、长期的努力持续推动的巨人级发明更为重要。之所以它们改变了社会正是因为没有人能控制技术该怎样使用或者由谁使用。今天又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总有人在使用某种新的社会性工具,每天达百万次之多:有人在莫桑比克得到一部新手机,有人在上海查看维基百科的中文版本,有人在白俄罗斯听到快闪抗议的消息,有人在巴西参加了一个社会关系网络。

    世界上许多人今天都能使用这些工具,10年之内世界上绝大部分人应该都能。虽然移动电话开始有时就像普通电话的个人版,却日益具备成为社会性工具所必需的全部功能——数字传讯、群发短信和关键的与因特网的互操作性,而后者是顶级的群体构建网络(在最先和最好的两种意义上)。当简单到傻瓜程度的成群结组普及开去,我们的社会可能将发生什么变化?最明显的改变就是,将会有比过往曾经存在的更多、多得多的群体出现。这是件好事情吗?用新工具追逐新承诺的群体大爆发将会使社会获得利益吗?即便承认它将对于许多现存的组织造成痛苦以及它会产生坏的和好的影响,两条论断都指出我们所经历的各种变化将是有益的。第一个论断是基于它们的净价值,第二个则是基于政治性的假定。

    关于净价值的论断十分简单。群体行动新增的灵活性和力量将有更多好的而不是坏的效应,从而使当前的改变归总仍然是好的结果。像开源软件兴起这样的例子显示,新的价值在到处被创造出来,并且这些新能力的好处将压倒其不利之处。与印刷机再做最后一次对比会给我们教益。如修本海姆的修道院长正确地看出的,印刷字的推广意味着几世纪之久的誊写传统的完结。不过当他理解到这一点,他如果假定誊写者是有价值的,他们失去生计对于社会整体就是有害的。修道院院长所受的折磨源于一种叫“劳动总量谬误”(lump of labor fallacy)的常见经济理念。这个谬误就是假定社会中只有一定数量的工作,即劳动总量,因而任何节省劳力的技术一定使社会更穷,因为会有人为此失去工作。事实上,像印刷机这样的发明摧毁了一些类型的工作却又创造出其他类型的工作来,并且为社会中更大的一部分人带来利益。在有印刷机之前,大部分的誊写工作都是简单地复制较早的材料;而一旦印刷机将书籍的可能供给量增加1000倍,书的价格下跌而需求上升了。读写能力和知识普及的结果不仅有益于社会整体,还导致教师、出版商、科学家等等职业的激增。当老的成本消减,节约出来的时间和钱可以用到在过去的旧体制下不可预知的新的事情上来。一个排版机的操作员完全不可能理解网站设计师这种职业,就好像字体设计师的职业对于誊写者必然不可思议一样。

    然而,考虑净价值得来的论断有一个微妙的弱点就是,新近变得灵活的各种群体所产生的好和坏的变化并不可比,也就是说,像维基百科这样新的知识源泉的价值不可能与网络化的恐怖组织新增加的弹性做出度量和比较。任何人如果倾向于看到将来改变的好的方面,都可通过把益处看得比缺点更重而认定其对于社会的正面价值。而任何相信世界将迅速、完全恶化的人也可以用证据支持这个结论,只要他认定新的恶要比新的善程度更高。大规模业余化的有利和不利之处取决于主观判断。对于那些不愿看到质量平庸的写作、照片、视频如今不断增加的人,他们可以轻易宣布那些东西比生产的民主化或最有才华的业余爱好者们的惊人之作所带来的任何益处都要糟糕得多。有关新的共享或协作形式是好还是坏的争鸣,揭示的更多的是讲话人的面貌而不是所争论的问题。当讨论仅仅与技术性的改进有关时,净价值是好的工具——不含铅的汽油比含铅的好,快的火车比慢的好,等等。然而当一场真正的革命正在发生,考虑净价值却是有问题的。革命前和革命后的社会差异太大而不能容易地进行比较。说社会被印刷机或者电报改观了容易,声称社会从而变得更好却较难。由于变革如此普遍,各个社会的美德与罪恶在有和没有印刷机或电报的情况下都无法直接进行比较。

    肯定群体所获得的新能力的第二种论断排除描述性价值而集中在政治价值上。按照这种观点,当前的变化是好的,因为它们增加了人们按自己的意愿说话和做事的自由。这一论点不存在不能比较的问题,因为各种形式的自由的增加一尤其是言论、新闻和结社的自由"一都被认为在本质上是值得追求的。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与新的这种能力相关联的难题存在——自由的捍卫者们很久以来已注意到自由社会有着自身的特殊问题。然而这种观点假定自由的价值超出了那些问题,不是基于净价值的计算而是因为自由是社会应该追求的东西。

    支持自由的论点并未暗示社会法规不应存在。20世纪美国史上两次公民的不合作主义行为说明了这一事实。在20世纪20年代国民中的许多人都决定无视宪法对于酒类消费的禁令,到了80年代,他们又决定不理睬每小时88公里的限速。他们的决定最终推翻了这些限制,因为强制执行尤其是监视公民的代价与自由社会不能相容。然而这些监管体制的失败并不意味着现在每个人都能饮酒或者完全没有限速。这些抗议的结果只是使法规的限制性变得较少些。支持自由的论点的根本张力在于理解自由在何时能以可接受的程度受到限制,而其所处的框架却假定应该偏向增加自由的那一向度。这里的基本信念是更自由的通信将带来的不可预见的结果将有益于社会,正如印刷机发明以后人们未曾预料到的科学家和数学家的国际社区的兴起。

    不过,即便支持自由的论点也存在某种危险,即夸张了我们对群体能力的新变化所拥有的控制程度。“我们应该允许这些社会性工具的普及吗?”这样的一个问题假定了如果回答是不,我们也能有所作为。恰恰因为所涉及的变化的性质,这个假设是有问题的。

    现阶段社会还能够对于核能做出决策。由于核能的成本和监管限制通常是隐含的,一个国家能够决定如果要干,可以在自己的国土上建立多少个核电厂。当然这种在国家级别做出的选择是与几十亿美元投资的花费和监测其安全时无穷无尽的警戒相联系的。我们的社会性工具的普及完全不像那样。每当有人买了一部移动电话——可谓今天我们能做出的最常规的技术性选择之一——他们就接人了社会性工具的网格之中。

    用打比方的方式说,社会对于使用核能的控制就好像我们用汽油、刹车和倒车档对于汽车驾驶进行控制一样。我们对于汽车行进的线路和速度都有不小的控制,包括选择干脆停到路边(如同好几个国家通过禁止建设新核电厂所做的)。与之对照,社会性工具的戏剧化改进使我们对于它们的控制更像是驾驶一条皮筏子,我们被推动着,沿大体由技术环境决定的路线飞流直下。我们对于这些工具的传播有较小程度的控制,但那不包括我们能使船调头、停下或者根本性地改变我们前进的方向。我们的首要挑战不在于决定我们想去哪里,而是在去的过程中能够扶好坐直。帮助群体形成的那些工具的发明不太像是普通的技术变革,而更像已经开始的一场运动。因此,重要的问题不在于这些工具是否会普及或改造社会,而在于它们将怎样做到这一点。

    由于想要聚集起来的人们试用新近才变得普遍的那些能力,每天都会发生数千种新的社会形式的实验。以下的文字简短地描述了在一个达拉斯商场的电影院大厅,当迈克尔•摩尔[39](Michael Moore)的《神经病人》(Sicko)放映完后所发生的一幕:

    在洗手间的门外……影院陷入混乱。电影《神经病人》的全体观众在女洗手间外形成了某种即席的市政会议。我还从来没看到过像这样的事情。这是得克萨斯啊,该死的,不是法国或哪个有自由主义倾向的大学校园   整个交谈逐渐变得以站在一起的10~12个陌生人为中心,我们其他人围绕他们站着专心地听这不知从何降临的事情。在洗手间时我的乡下人朋友曾与其交谈的黑人先生大声要求所有人的注意力。谈话立即停止下来,三四十人的眼睛都看在他身上。“如果我们只是看了电影而什么都不做,”他说,“那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得改变一些事情。”先是一片寂静,接着乡下人的老婆开始问大家要电子邮件地址。突然间每个人都在匆匆抄下其他所有人的地址,承诺要聚到一起做些事情……尽管没有人似乎很清楚那是什么。

    乔希•泰勒(Josh Tyler)在电影评论网站CinemaBlend.com上发表的这些观察显示了我们变化中的社会环境。这些背景各不相同而仅仅是为商场内一场偶然的日间电影聚拢起来的人能够互相交换电子邮件地址,并意识到与交换住址和电话号码不同,这将使他们能抓住大厅中集体灵感的一刻,并保留它的一部分用于未来的行动。

    游说组织MoveOn也认识到电影《神经病人》集合人群的潜力而安排了一个有组织的活动,让招聘人员到电影放映的各处当场招收成员。当前对于改革美国医疗系统的兴趣能否造成任何变革尚无定论,但如果要我从MoveOn和像在达拉斯自我组织的陌生人那样的群体之间挑出影响更加深远的一个,我将选择那些即兴形成的群体。这类行动不太可能长期存在或者自我维持——在首都华盛顿没有办公室,也没有来自捐款的经费——然而其不可预料的性质正象征着某种承诺,它是任何普通的会员型组织都难以有效产生的。

    视变革为常事

    1501年,一个叫阿杜思•曼纽修斯(Aldus Manutius)的威尼斯印刷商出版了维吉尔(Virgil)的作品译本。这并不是什么太不寻常的事情——到16世纪早期,许多出版商面对知识饥渴的受众都推出了经典著作的各种版本。曼纽修斯所出版的维吉尔著作有一个新奇之处,那就是它的尺寸。被称做八开本的尺寸设计意在让书小到能装进绅士的鞍囊,从而使他的重要书籍便于携带。从字面上到比喻意义上,这都是一场小的革命——既指书籍的尺寸和成本都缩小了,也指与谷登堡最初的创新相比它的意义不如前者重大。然而八开本十分要紧,因为它帮助将书写的字传播开去。通过使书籍更便宜和便于携带,曼纽修斯使它变得更值得拥有,这就意味着更大的印量和更多的对于印刷术的实验。与许多其他媒体类型早期内容实验所具有的淫秽性质相呼应,曼纽修斯所发行的另一多卷本《寻爱绮梦》(Hypnerotomachia)是一部含有性爱段落的当代小说,从而走出与经典译作不同的方向。尽管《寻爱绮梦》的内容肯定不如他印行的维吉尔和希腊先贤的著作意义重大,它却帮助开创了新小说的市场。曼纽修斯最重要的洞见在于,他正确地认为印刷机将一直起作用。他既不悲叹印刷机的影响,也不长久地惊异于它最初表现的功用,而是着手改进它,虽然回顾起来如此明了,当时却成为将活字印刷的重大革命推向深入的小小革命。

    曼纽修斯的生平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未来属于那些接受当下现实的人。之所以本书中许多故事都充斥着年轻人,一个原因是我们中生于1980年前的那些人总记得那个还没有可妥善支持群体通信的工具的年代。对我们来说,无论我们多么深入地沉浸到新科技中,它总归都有某种临时性的性质。相对于年轻人,我们中有大量真实世界的经验的那些人经常具备某种优势,比较而言年轻人对于世界运转的方式还是新手。新手们所犯的错误源于经验的缺乏。他们高估风行一时的事物,以为到处都在发生重大变革,直到这样的错误犯了1000遍他们才懂得其中的道理。然而身处变革的年代,我们中经验丰富的那些人却会犯相反的错误。当一生只能遇到一次的真正的变化降临,我们却有视之为一时狂热的危险。

    像阿杜思•曼纽修斯一样,年轻人正在更好地利用社会性工具,以不受传统模式限制的方法扩展它们的能力,不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懂得更多有用的事情,而是因为他们比我们较少懂得那些无用的事情。我的年龄已经大到可以仅通过生活经验懂得很多事情。我知道报纸是你看到政治新闻和用来寻找工作的地方。我知道如果你想和某人交谈,就可以给他打个电话。我知道像软件和百科全书这类复杂的事情应由专业人员来创造。而过去的15年中我却不得不遗忘所有这些以及许多其他,因为它们不再是正确的了。我变得像那些在地方报纸上争论关于计算器问题的成年人,如同他们花了很久才懂得计算器不会变没,我们中那些年长到记得社会性工具一度并非广泛存在的人经常需要努力赶上时代。与此同时,那些许多比我小15岁的我的学生却不用消除那些记忆,因为他们从来也不需要了解它。

    然而,年轻的优势是相对而非绝对的。如同每个人到头来都把计算器当做一种普遍且不起眼的工具,我们也都将对于新的社会性工具习以为常。这些工具戏剧性地提升了我们分享、合作和共同行动的能力。当从工作中的生物学家到愤怒的航空乘客都采用这些工具,此举行将引领划时代的变革。


    [1] 甜点(sweet spot)一词多见于网球,就是击球最舒服、最稳定、最有力的球拍面位置。此处用以比喻找到了触动人心的关键点。——编者注

    [2] “猪肉桶”项目(pork-barrel project),意指无用且耗资巨大的政府工程,通常出于地方政绩考量而拨款实施。——译者注

    [3] Phone tree,一个群体自我组织以迅速发布消息和动员行动的方式,形似电话金字塔,由塔顶/树顶成员编纂通信方法,使成员分担信息传递责任。——译者注

    [4] Reference group,也叫标准群体。若个体把某一群体视为自己的参照群体,则该群体的活动目标、标准和规范就会对其行动发生约朿作用。——编者注

    [5] 一个多年参加总统竞选的共主义者。——作者注

    [6] 此处指《95条论纲》(The 95 Theses),1517年马丁•路德将其张贴在德国维滕堡城堡教堂门上,后引发新教改革运动。——译者注

    [7] 《华盛顿邮报》记者,以揭发水门事件而造成尼克松总统辞职而闻名。——译者注

    [8] 美国摄影师,为包括英国皇室和好莱坞明星在内名流所摄的人像作品尤为著名。——译者注

    [9] 奥普拉•温弗瑞.美国最著名的脱口秀节目主持人。——译者注

    [10] 安迪•沃霍尔,20世纪艺术界最有名的人物之一,波普艺术的倡导者和领袖。他曾说过一句名言:“未来每个人都能出名15分钟。”——译者注

    [11] 查尔斯•林白(Charles Lindbergh),美国飞行员,首个进行单人不着陆的跨大西洋飞行的人。——译者注

    [12] 菲茨杰拉德(F. Scott Filzgerald),美国作家,最著名的小说为《了不起的盖茨比》,描述1920年代美国人在歌舞升平中空虚、享乐、矛盾的精神与思想。他有一句名言:“富人与你我不一样。”——译者注

    [13] 属于“百万利基”的网站往往只针对小众的人群,谈论的是另类的话题,低成本运营,采用口耳相传的方式,却能招徕数百万用户。——编者注

    [14] 美国著名男性杂志。——译者注

    [15] ikipedia和Nupedia都采用了“-pedia”作为后缀以表明其百科全书(em:yd»Pedia)性质。——译者注

    [16] “基莱到此一游”(Kilroy was here)是美国流行文化的一种表达,常见于涂鸦,其图形为一个人扒墙窥视。——译者注

    [17] 该报为大新奥尔良地区(the greater New Organs area)的一张日报。2005年,在该地区发生了美国历史上最为致命的飓风之一卡特里娜飓风。——译者注

    [18] Flagpole-sitting,即坐在旗杆上一定的时间,以显示人的耐力,通常旗杆下会有人聚集观看。——译者注

    [19] Rotary Clubs,是以增进职业交流、提供社会服务为宗旨的地区性社会团体,最早凼保罗•哈里斯于1905年在美国建立。——编者注

    [20] kcreamsocials,由主办方提供免费冰淇淋,让参与者联络感情的要会。——编者注

    [21] Six Degree of Separation,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于1967年提出。该理论认为在人际交往的脉络中,任意两个陌生人都可以通过“亲友的亲友”建立联系,这中间最多只要通过五个朋友就能达到目的。——编者注

    [22] 以他本人的名字命名。——译者注

    [23] GNU是一个完全由自由软件构成的计箅机操作系统。——译者注

    [24] GPL是一个广泛应用的自由软件许可证,最早由理查德•斯托曼所写,专供GNU工程之用。——译者注

    [25] 《洛奇》是史泰龙编剧和主演的一部电影,拍过许多续集。——译者注

    [26] 指非案件当事方因对案件内容的专门知识或关注而向法庭提出的诉请。——译者注

    [27] 意为任何人都可随时参与的争辩或打斗,通常没有规则。——译者注

    [28] 关于石头汤的故事有多个版本,根据作者的上下文,他采用的版本应该是这样的:几个上兵来到一个村庄,什么也没有带,只带了一口空锅。村民不愿给这些饥饿的士兵任何吃的,于是士兵们往锅里添满水,扔进一块大石头.在村前广场上架火烧起来。一个村民感到好奇,就过来问他们在干什么。士兵回答他们在煮一锅“石头汤”,它将十分美味,虽然还欠缺一点配菜。这个村民不在乎那一点点配菜,他就帮了士兵这个忙。另一位村民路过,也问士兵怎么会事,士兵再次说这锅石头汤还欠缺点调料才能真正美妙无比,于是他们又获得了调料。这样,更多的村民贡献了各种各样的东西,最终,大家真的喝上了好喝而有营养的石头汤。——译者注

    [29] 美国的一部观众狂热崇拜的电视连续剧,从1997年3月10日映至2003年5月20日,曾获艾美奖。——译者注

    [30] 美国法学家,从1902—1932年担任最高法院大法官。——译者注

    [31] 其他三种分别是社群分享(communal sharing)、权威评级(authority ranking)和市场定价(market pricing)。——作者注

    [32] 每日更新的网络漫画,作者为皮特•艾布拉姆斯(Pete Abrams),内容主要是外星人、魔鬼、约会以及章着弹簧小折刀的小兔子等。网址为ww.siuggy.com。——译者注

    [33] Internet troll,台湾人叫做“网络小白”,也有人译做“网络巨魔”,指某些人在网络社区中发表某种有争议的且常常与主题无关的言论,以挑逗别人的情绪性响应或是搅乱正常的话题讨论。——译者注

    [34] 反映20世纪60年代美国嬉皮运动的自由和平理想的大同时代。——译者注

    [35] 《浩劫余生》的主要情节是刻画美国23个主要城市遭受核袭击后一个虚构的堪萨斯小城Jericho的市民生活。该剧从2006年9月20日到2008年3月25日在CBS上映,但在第一季播出之后,曾由于收视率不高而被CBS停播。该剧的爱好者们掀起了一场抗议,使得CBS决定播出第二季的七集,之后它再次被停播。——译者注

    [36] 英文中nuts同时有坚果和疯子的含义。——译者注

    [37] 《大众科学》是美国著名的科技月刊,创刊于1872年。——译者注

    [38] 《大众机械》是美国另外一份科技杂志,主要内容包括汽车、家店、户外和科技话题。1902年1用由H.H.温莎(H.H.Windsor)创刊。——译者注

    [39] 迈克尔•摩尔是曾获奥斯卡奖的美国电影制作人,也以自由主义政治评论家著称。历史上票房最高的五部纪录片中,由他导演和制片的就占了三部,它们是《科伦拜恩的保龄》、《华氏911》和《神经病人》。——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