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早期的黑客
我们今天所了解的黑客文化,其起源时间大致可定位于1961年,那年,MIT(麻省理工学院)有了第一台PDP-1。MIT技术模型铁路俱乐部(Tech Model Railroad Club)的信号和动力委员会(Signals and Power Committee)把这台机器当作他们最喜欢的科技玩具,并由此发明了一系列的编程工具、俚语以及直到今天仍然依稀可辨的文化氛围。这些早年轶事可以在Steven Levy写的《黑客》 [2](Hackers)一书中觅得踪迹(Anchor/Doubleday 1984,ISBN 0-385-19195-2)。
“黑客”一词大约就起源于MIT的计算机文化。技术模型铁路俱乐部的黑客们,大都成为MIT人工智能(AI)实验室的核心成员,直到上世纪80年代早期,该实验室在AI领域的研究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1969年后,他们的影响逐渐扩展开来,因为在那年,APRAnet诞生了。
APRAnet是第一个横贯美国大陆的高速计算机网络,它从一个由国防部出资兴建的实验性数字通信系统,逐渐成长为一个连接大学、国防部承包商及研究实验室等数百个节点的大网,使得位于各地的研究者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灵活性交换信息,这极大地促进了合作交流,推动了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ARPAnet的好处远不止这些,这些电子高速公路把散落全美各地的黑客聚集到一起,构成了产生黑客文化的关键力量。这些黑客原先只是在各自隔离的小团体内发展他们短暂的局部文化,现在,他们发现自己已经俨然是(或者说他们已经把自己打造成)一个网络部落了。
黑客文化的第一批产物——第一个俚语列表、第一篇讽刺作品、第一次有意识地对黑客道德的讨论——开始在ARPAnet上传播开来,尤其是1973年到1975年间通过网络合作完成的第一版“黑客行话”(Jargon File,http://www.tuxedo.org/jargon)。这本俚语字典成为黑客文化的一个定义性文档,并最终在1983年出版为《黑客字典》(The Hacker's Dictionary)。现在第一版已经停印了,其修订版和增补版是《新黑客字典》(The New Hacker's Dictionary),由MIT出版社于1996年出版(3rd edition,ISBN 0-262-68092-0)。
黑客圈在那些联网的大学中——特别是(虽然不全都是)在计算机科学系中——开始发展壮大,上世纪60年代后期,MIT的AI实验室和LCS实验室首当其冲,斯坦福大学的人工智能实验室(SAIL)和卡内基-梅隆大学(CMU)紧随其后,作为当时最繁荣的计算机科学和AI研究中心,这些实验室吸引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不论在技术上还是文化上,这些人都为黑客文化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为了更好理解后面发生的事情,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计算机自身的发展,因为AI实验室的兴盛和衰落,都是由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变革而导致的。
从PDP-1时代开始,黑客文化的命运就和DEC(数字设备公司)的PDP小型机系统交织在一起了,DEC率先推出了交互式商业计算和分时操作系统,由于其机器灵活、强大且相对便宜,很多大学都购买了DEC的小型机。
廉价的分时系统成为黑客文化成长的媒介,在整个ARPAnet的生命周期中,大多数时间都是DEC小型机的天下,其中最重要的是PDP-10,这款发布于1967年的机器,几乎是这之后15年内黑客圈的最爱,TOPS-10(PDP-10的操作系统)和MACRO-10(其汇编语言)至今仍被黑客在一些俚语和传说中充满怀旧地提及。
同样也是使用PDP-10,MIT却有些与众不同,他们完全摒弃了DEC为PDP-10写的软件,而是自己写了一个操作系统,即传说中大名鼎鼎的ITS。
ITS即“不兼容分时系统”(Incompatible Time-sharing System),这充分体现了MIT黑客们的态度,他们就是要走“自己”的路。好在MIT人的智慧配得上这种自负,虽然ITS古灵精怪,时不时出点bug,但却充满了才华横溢的技术创新,并似乎仍然保持着单个分时系统的最长连续使用时间记录。
ITS是用汇编语言写的,其应用大都是用AI语言LISP写的。LISP比当时的任何编程语言都要强大而灵活,事实上,25年过去了,它的设计仍然比如今大多数语言都要好。LISP让使用ITS的黑客能解放出来,以一种与众不同和充满创意的方式思考问题,它是MIT黑客们取得成就的主要因素,并且直到现在仍然是黑客圈最喜欢的编程语言之一。
ITS文化的一些技术产物至今仍然被人们使用,EMACS编辑器可能是其中最广为人知的。ITS的很多传说仍然活在黑客们心中,感兴趣的话,可以看一下“黑客行话”(http://www.tuxedo.org/jargon)。
SAIL和CMU当然不会自甘落后。在SAIL的PDP-10周围成长起来的黑客们,后来大多成为个人计算机及窗口/图标/鼠标软件交互界面的关键人物。CMU黑客们的工作则引领了专家系统和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大规模实际应用。
另一个重要的黑客文化节点是XEROX PARC,即著名的Palo Alto研究中心。从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PARC产生了大量极具突破性的软硬件发明,其数量之多令人震惊。目前被广泛使用的鼠标、窗口和图标式软件交互界面,以及激光打印机和局域网,都是在那里发明的。比起80年代才出现的个人计算机,PARC的D系列机器足足早了十年。然而可悲的是,这些天才的先知们,并没有在他们自己的公司内获得荣耀,以至于有个经典笑话说PARC就是专为别人开发绝妙创意的地方。毫无疑问,PARC对黑客圈的影响是普遍而深远的。
ARPAnet和PDP-10文化在上世纪整个70年代得到了迅猛而多样的发展,电子邮件列表(mailing list)除了促进一些专题兴趣小组(special-interest group)在全美范围内的合作外,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社交和休闲领域。DARPA对这种“非授权”行为故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它知道付出这点额外流量,就能吸引一整代的聪明年轻人到计算机领域中来,那真是太划算了。
最广为人知的社交类ARPAnet邮件列表应该算是科幻迷们的SF-LOVERS列表了,时至今日它仍然相当活跃,当然,现在是在ARPAnet演化而成的互联网上。当时还有其他一些开创性的网上交流方式,后来被一些营利性分时服务商推向商业化,如CompuServe、GEnie和Prodigy(后者现在仍被AOL掌控)。
作为这段历史的描述者,我就是通过早期的ARPAnet和科幻迷圈子,从1977年开始接触黑客文化的,我有幸见证和参与了本文所描述的黑客文化的诸多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