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早期的自由UNIX

FSF一直未能完成的HURD使得Helsinki大学一名叫Linus Torvalds的学生有了施展才能的空间,1991年,他开始为386机器开发自由UNIX内核,使用的正是FSF提供的软件套件。Linus很快获得了成功并吸引了互联网上的黑客们,他们帮助Linus一同开发Linux:一个全功能的UNIX,源代码完全免费,而且可以再发布。

Linux并不是没有竞争者,1991年,在Linus Torvalds早期尝试的同时,William和Lynne Jolitz正试着把BSD UNIX源代码往386上移植,大多数评论者在比较BSD技术和Linus早期简陋的成果之后,都认为BSD移植将会成为PC上最重要的自由UNIX。

Linux最重要的特点不是技术上的,而是社会学上的。在Linux被开发出来之前,所有人都认为,如果软件复杂到操作系统这样的程度,就必须要有一个精心协作的团队,团队要比较小,而且紧密互动,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这都是很典型的开发模式。商业软件、FSF在20世纪80年代开发的如大教堂般宏伟的自由软件以及从Lynne Jolitz最初的386BSD分裂出来的freeBSD/netBSD/OpenBSD这些项目,都是使用这种模式开发的。

Linux几乎从一开始就发展出一条完全不同的路,其开发更像是仅通过互联网合作的大量志愿者的随意之作。在质量方面,没有严格的标准也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机构来管理,他们只是执行一个简单得有点幼稚的策略:每周发布,并在接下来几天内获取数百个用户的反馈。他们创造了一种类似达尔文“物竞天择”的选择机制,被选择对象则是开发者们所做的种种软件修改。让所有人吃惊的是,这种方式工作得非常好。

1993年年底,Linux在稳定性和可靠性上已经和很多商业UNIX不相上下,并能支持比商业UNIX要多得多的软件,一些商业应用软件甚至开始考虑移植到Linux上。Linux间接导致多数小型专有UNIX供应商的关张——因为再没有开发者和黑客买他们的东西了。BSDI(Berkeley系统设计公司)作为少数几个幸存者之一,之所以仍然活跃,是因为他们提供整套的BSD UNIX源代码,并和黑客社团仍保持着紧密的关系。

对于当时的这些新情况,黑客内部并没有做过多评论,外界媒体就更没有什么声音了。黑客文化置那些不断预言自己死亡的言论于不顾,开始以自己的观点重塑商业软件世界,再过五年多,这种趋势会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