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远古时代的终结

1980年发生了很多事,三种文化在边缘互相交叠,却各自形成截然不同的技术体系,ARPAnet/PDP-10文化紧紧围绕着LISP、MACRO、TOPS-10、ITS以及SAIL [4]的发展;UNIX和C主要使用PDP-11、VAX以及慢得让人心烦的电话连接;而一群没有组织的微机爱好者则下决心让普通大众都享受到计算机的威力。

这其中,ITS文化仍占据至尊地位,但是MIT的实验室里已乌云密布,ITS所寄身的PDP-10已经开始过时,实验室随着人工智能的首次商业化尝试而四分五裂,受一些新成立公司的高薪职位吸引,实验室里最优秀的人才正纷纷出走(SAIL和CMU的实验室也一样)。

1983年,ITS文化迎来了致命一击,DEC取消了PDP-10的后续项目“木星计划”,以集中精力研制PDP-11和VAX系列。ITS没有未来了,因为它没有可移植性,而且也没人能把它搬到新机器上,在VAX上运行的Berkeley版UNIX成为最出类拔萃的黑客系统。同时,任何一个有点远见的人都能看到,微型计算机风头正劲,看上去似乎要横扫一切。

就在这个时候,Steven Levy写就了《黑客》一书,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受访人是Richard M.Stallman(Emacs的发明人),作为MIT AI实验室的标识性人物,他坚决反对将实验室研究成果商业化。

Richard M.Stallman(人们更熟悉他的名字缩写RMS,这也是他常用的登录名)离开实验室,创建了自由软件基金会(Free Software Foundation),献身于生产高质量的自由软件。Steven Levy称赞他为“最后一个真正的黑客”,幸好没被他说中!

RMS的宏大计划是黑客文化在上世纪80年代遭遇变迁的典型例证——1982年他开始用C语言重新构建整个UNIX的克隆,并免费发布,这就是广为人知的GNU(Gnu's Not UNIX,这是一种递归式的缩写)操作系统,GNU迅速成为黑客活动的焦点,而ITS的精神和传统,作为以UNIX和VAX为主的新一代黑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籍此得到了保全。

事实上,在其后大约十多年里,RMS的自由软件基金会在很大程度上定义了黑客文化的公共意识形态,Richard M.Stallman本人则毋庸置疑地成为了整个黑客文化部落的唯一精神领袖。

1982到1983年间,集成电路和局域网技术对黑客圈产生了重要影响,以太网和摩托罗拉68000微处理器成为一个很有潜力的组合,一些创业公司纷纷成立,设计开发第一代我们现在所说的工作站。

1982年,一批来自Stanford和Berkeley的UNIX黑客创立了Sun Microsystems公司,他们认为,UNIX操作系统配以相对便宜的基于68000微处理器的硬件,将会被证明是一个可用于多种场合的无敌组合。他们是对的,他们的洞察力为整个产业提供了范例。虽然工作站的价格对大众个体来说还是太贵,但对企业和大学来说已经很便宜了,工作站之间组成的网络(每个用户一台机器),迅速取代了那些过时的VAX机器和其他分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