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开源”的起源

    从大体上看,我们的策略很清楚,就是使用我在“大教堂与集市”中倡导的实用方法,将它们进一步完善,并有力地向公众推广。既然网景已经有兴趣说服投资者相信这个策略并不疯狂,我们也可以藉此宣传。而且,我们早已争取到了Tim O'Reilly(通过Tim,可以让整个O'Reilly&Associates站在我们这边)。

    然而,真正在概念上的突破,是我们终于承认自己需要有效的市场营销,以及相应的营销技术(讲故事,形象建设,品牌再造)。

    1998年2月3日,在位于山景城的VA Research(现在的VA Linux System)办公室中举行的一次会议上,“开放源码”一词由开源运动的首批参与者们发明出来,并随之成立了后来被命名为“开放源码促进会”(Open Source Initiative)的组织。

    回顾过去,可以很清楚看到,“自由软件”这个术语在过去多年里给我们的活动带来了严重的危害,部分原因是“自由”一词在英语中有两个截然不同的含义,一个是指免费,一个是指不受限制。Richard Stallman(自由软件基金会的创始人)一直在捍卫“自由”这个词,尽管他常对人们说“Think free speech,not free beer”,但这个词的模糊性还是产生了严重问题,尤其是大多数自由软件目前都免费的情况下。

    然而更糟糕的危害是,“自由软件”容易让人联系到对知识产权的敌意以及其他一些很难让MIS管理者喜欢的东西。

    我们知道在这里辩论自由软件基金会的真正立场有点离题,比如说它并不是对所有知识产权都有敌意,也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大公无私。我们也认识到,网景开源的压力和FSF的实际立场并没有什么关系,我们只是觉得,FSF的传教在事实上产生了负面效果(在商业出版物和企业界的观念中,“自由软件”总是和那些负面而陈旧的观念联系在一起)。

    网景事件后,我们的成功将取决于能否把FSF那一套负面的东西替换成正面而务实的说法,让管理者和投资者因为高可用性、低成本和更好的特性而乐于接受开源。

    使用传统的市场术语,我们的工作就是“品牌再塑”,建立起“品牌美誉度”,让企业界迫不及待地购买我们的产品。

    Linus Torvalds在会议第二天就表示了赞成。之后几天我们行动了起来,Bruce Perens注册了opensource.org域名并在一周内搭起了首版的Open Source网站(http://www.opensource.edu)。他建议把Debian Free Software Guidelines改为“开放源码定义”(Open Source Definition,http://www.opensource.org/osd.html),并尝试把“Open Source”注册成认证标识,以便我们可以合法地要求人们在符合OSD的产品上使用“Open Source”标识。

    虽然还处于早期阶段,但对我来说,推进战略所需的详细战术已经非常清楚了(我们在首次会议中明确讨论了这些战术),关键点如下。

    1.忘掉自底向上,开始自顶向下

    看上去最明白无误的是,传统上UNIX自底向上传播“福音”(即工程师用理性方式说服老板)的策略已经失败。这种方式很天真,而且很容易会被微软打败。网景的这次突破行动采用了相反的做法:战略决策者(Jim Barksdale)拿定主意,然后向下属强制推行这个愿景。

    总之,不要再自底向上,我们应该自顶向下传播“福音”,即直接说服CEO/CTO/CIO这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