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盛讚 現在,這本書,讓我們看得見未來!

    文化界:

    張系國(科幻小說家)

    詹偉雄(學學文創副董事長)

    藍祖蔚(資深影評人)

    科技界:

    李怡志(Yahoo!奇摩媒體服務整合總監)

    林之晨(appWorks之初創投合夥人)

    詹宏志(PChome網路家庭董事長)

    趙藤雄(遠雄建設董事長)

    劉威麟(知名網路趨勢專家)

    戴季全(TechOrange.com/科技報橘創辦人暨執行長)

    教育界:

    王道還(生物人類學者)

    高涌泉(台灣大學物理系教授)

    孫維新(台灣大學物理系與天文物理研究所教授)

    徐爵民(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

    張慶瑞(台灣大學物理系教授)

    蔣偉寧(教育部長)

    媒體界:

    王文靜(商周媒體集團執行長)

    何飛鵬(城邦集團首席執行長)

    吳其勳(《iTh ome》總編輯)

    黃哲斌(資深媒體工作者)

    鄭國威(PanSci泛科學網總編輯)

    鄭緯筌(《數位時代》研究主編)

    我想像到了二一○○年,除了個人興趣之外,大部分現在看到的工作都不用真人操作,而且人類也不需要為了溫飽而勞動。創造力取代財富,成為人類最重要的資產,每個人的身分不是詩人、作家、畫家,就是歌手、舞者或導演,每天不是創作就是表演,希望這是科技永遠無法取代,依舊需要人類心智的「工作」,不管是在二一○○年的地球故鄉,或者在宇宙無盡探索的航行中。科學家依舊重要,但從事社會創新的科學家與從事科技創新的科學家或許會一樣多。
    ——李怡志(Yahoo!奇摩媒體服務整合總監)
    深入淺出,用人們可以了解的語言和比喻,描述了科技發展的最前線,和未來人們的生活。
    ——林之晨(appWorks之初創投合夥人)
    本書從科學發展的蛛絲馬跡大膽勾勒未來百年的人類生活,如真如幻,發人深省。
    ——徐爵民(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
    二十世紀的科技發展跟不上人類創意,本書預告了二十一世紀則將是創意不足限制科技發展的時代,物理學將帶領人類進入歷史的極限。
    ——張慶瑞(台大物理系教授)
    我們都渴望預視未來,此書以科學而非神祕學,以知識邏輯而非符籙占卜,為我們揭示明日科技的水晶球。
    ——黃哲斌(資深媒體工作者)
    舞動右腦的想像力,一起進入既科幻又真實的未來世界。
    ——蔣偉寧(教育部部長)
    會拿起這本書,相信你大概不是會聽信二○一二世界末日說的人,但若你更進一步,真的想知道未來百年人類生活會如何受科技發展影響,那麼這本立基在實際研究,由貨真價實的一流科學家所寫的「預言書」,是非看不可了。有別於科幻小說或是未來學,加來道雄用紮實的科學研究根基與親身採訪,將未來一百年的樣貌鋪陳在我們眼前,但人類到底能不能走到那一刻,需要我們做出正確的選擇。
    ——鄭國威(PanSci泛科學網總編輯)
    為了未來行動——本書提供未來世界的可能選項,而結果由我們的行動決定。二一○○年三大重要的趨勢與變革(可能)是:一,利潤的概念消失。二,代議政治轉變為即時的直接決議。三,三十五歲以下的我們,活得好好的。
    ——戴季全(TechOrange.com/科技報橘創辦人暨執行長)
    這是一本讓影癡歎服的書,作者不但愛看科幻電影,而且信手拈來,所有的科幻情節,不但得到了理性的解讀與背書,也用了感性的溫潤筆法,書寫了人的追尋、迷航與失落。人類因有夢想而不朽,只有夢想才能摔脫地心引力的羈絆,對創作者而言,電影是夢想的實踐;對觀眾而言,電影則是夢想的啟發。讀這本書,則是兩者兼備,原本只是科幻電影的炫技素材,已然有了人生築夢的溫度了。
    ——藍祖蔚(資深影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