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預見未來的起點
朱敬一(行政院國科會主任委員)
要寫《二一○○科技大未來》這樣的書,當然是極不容易的。如果拿此書與不久前出版的《看得到的世界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0 Objects)一書比較,我認為編寫此書更為困難。《看得到的世界史》是由大英博物館館長策劃。再加上英國BBC的影視專業,搭配上百位全球藝術史權威的詮釋,才能將大英博物館中九十九件經典器物,賦予精采的解說。然而歷史畢竟是靜態的、過去的,其詮釋是知識理解多、預測想像少。但是要解析二一○○年的未來科技,卻不是要處理已知的過去,而是要預見各種科技發展的潛在走勢,其難度不言可喻。科技研發的任務就是要探索未知;既然是未知、既然要探索,就表示事前難以預測。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撰寫,幾乎是個不可能的任務。即使是對有相當知識基礎與科普經驗的加來教授來說,也是件艱鉅的任務。
要談科技未來的另一項難處,在於科學分工極細,越是尖端前緣的知識,越是隔行如隔山。加來教授是物理學者,由他來描繪廣義的物理世界未來,包括奈米科技、電腦科技、人工智慧、能源科技、太空科技,相對而言比別人是有知識基礎的。作者在這些方面的前景描繪,確實能提綱挈領,精準掌握前緣脈動。但是,當討論的主題跨入生物醫學、資本主義、人類的未來這一類主題時,我作為讀者就會發現若干與我的理解或預測相扞格之處。例如,當作者說,未來「人類複製可能會存在。不過他們只占人類的一小部分,所產生的社會影響也很小」,我就有相當不同的看法。人類複製所衍生的衝擊是或零或一的,其影響絕不與「複製千分之一的人」或「複製萬分之一的人」而有多少不同。只要有複製人,問題就絕對是一籮筐,一個也少不了。其次,對於基因科技能否逆轉老化、終結生命上限,我的生物學知識也有與本書不同的推論。這件事就算是純生物學的推理作者去問物理學天才費曼(Richard Feynman),恐怕也只有參考作用。
對加來教授這樣的物理學家而言,二一○○年最難預測的當然不是科技,而是「社會」。本書第七章討論資本主義的未來、第八章談行星文明、第九章想像二一○○年的生活一瞥,這都需要對社會運作的深刻理解,甚至加上一點哲學判斷與想像;這是自然科學家最弱的一環。例如,作者感慨普林斯頓大學的聰明心智不去處理物理與數學難題,而投注於「投資銀行」這種不令人尊敬的行業,是一個「衰敗的訊號」。我自己也很不看不起那群專搞財務工程的、專門製造財富不均的投資銀行小道研究者,但是我對於經濟社會會怎麼運作、社會上哪些人會投注於哪些領域,自有一套「尊重的」思考邏輯。我認為天道無親,數學與物理未必是高尚的開路者,更不表示其他門道是「衰世之學」。讀者讀這本書,必須要有健康的心理建設。
總之,在自然、生命、社會、人文的大知識洪流中,要預測二一○○是極為困難的。要寫好這樣的書,作者需要(一)距離:不能習慣性地太接近自己的科技專業;(二)鳥瞰:要能從大角度大視野俯視全局;(三)想像:對於鳥瞰所無法盡觀的諸多角度要多發揮想像;(四)理想:無論如何客觀,都還要有一些道德面、哲學面、人文面的理想期待。要兼擁前述四種能力與視野的作者,古今中外絕無僅有。在我看來,加來道雄教授已經具有相當的功力,庶幾近矣。由他寫此書,已經是為讀者提供了一個相當理想的起點,幫助讀者在二○一二年,盡量去理解與想像自己或自己子孫所即將面對的未來,將會是什麼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