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与心灵的贫瘠
我见过很多人,他们由于受到父母的忽视、虐待或者溺爱,自我意识并没有得到发展,还停滞在童年甚至婴儿时期,所以,他们的心理缺乏弹性,顽固地以自己的观点要求所有人。
以一个人的标准去要求另一个人乃至所有人,这既是自恋,也是缺乏他人意识的表现。
有一年,芝加哥的两位名人相继被爆出婚外情,恰巧那个时候,我正在芝加哥举办一场关于“自恋与他人意识”的讲座。讲课当天,会场里坐满了大约四百位观众,在互动环节,有人问我对近期爆出婚外情的几位名人怎么看,我没表态,只是向提问者讲了一个故事:
一个正在通奸的女人被人从床榻上拽了下来,拖到一位圣人面前,请他发落,后面跟了一大群人。这个女人蒙住脸颊,把头低到了泥土里,被千夫所指,万人唾弃。
一个愤怒的人诘问圣人:“律法规定,这样的妇人要用石头打死。你怎么认为?”
圣人知道,如果自己支持对女人用石刑,那无疑很残忍,也很不公平,因为明眼人一看便知,有个关键人物从这一幕里消失不见了,人们把全部的罪过都扣在了这个女人身上,却放过了那个与她相好的男人。但是,如果不用石刑,又是对律法的置若罔闻,那么,圣人究竟应该怎么办呢?
圣人没有直接理会兴奋的人群,他也没盯着那个蒙羞的妇人,而是弯下了腰,在地上用手指写字。
人们面面相觑、一头雾水,然后静等许久,看他是否会说些什么。但圣人一言未发,人们忍不住再次发问,向他发起舆论的攻势。终于,圣人直起身来说:“你们中间谁没有犯下过罪过,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言毕,他又弯下身去,在地上写起字来。
他在地上写的是什么呢?是在列举每个人的罪状?还是在写那个消失情夫的名字?我们不得而知。但渐渐地,愤怒的人群平静了下来,然后,年老的人们离开了,到后来,越来越多的人散去,直到最后,所有人都离开了。这时,圣人直起身来,转向女人说道:“没有人定你的罪吗?那我也不定你的罪,走吧,从今往后不要再犯罪了。”
讲完这个故事后,会场鸦雀无声,我明显感受到了现场气氛的沉闷。一位女性举手,示意她迫切地想要发言,然后,她站起身来说:“派克博士,我太震惊了,你居然会认可婚外情,这让我感到非常愤慨!”她说完后,会场里有人鼓起了掌,很明显,这些人对我的回答也很不满。
面对这样的怨怼,我告诉他们:“我知道,现场有很多人希望我能义愤填膺地谴责那些出轨者,但用某种道德观去评判一个人,很容易陷入僵化和肤浅,看不到事情更多的内涵,以及给我们带来的诸多启示。我引用这个故事,并不是在支持谁,而是希望在座的每一位都可以像那位圣人一样,从更高、更广阔的视角看待问题,而不是急着用刻板的概念去定义世界。当我们的眼光不断拓展时,我们的内心才能不断成熟。”
说到这里,我观察了一下台下听众的反应,很多人的表情从之前的眉头紧皱,变得平和了不少。
当看到一个人犯错时,指责总是最容易的事,但这并不能帮助我们进入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思考人性,不仅如此,还会削弱我们的感受力和共情能力,让心灵变得僵硬、枯燥和贫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