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拒绝的,反而是你想要的

    想知道从事的事情是不是自己的使命,并不总需要大费周章。就像安吉拉,她已经在我这里做了几年的心理咨询,先是为了混乱的离婚问题,后来是因为挠头的亲子问题。不过,尽管有一大堆问题,但她就像自己的名字“天使”一样,身上总是能散发出一种无法言传的气质和吸引力,吸引来一些品德高尚的人。在治疗结束前,我们有个最后的流程——讨论很多尚无定论的问题,其中一个话题就是她的职业生涯。当时她是一名高中老师,并且做得很不错,但是,她总是觉得自己应该做些别的事情,这使她非常困扰。带着这样的问题,她躺在治疗室的长沙发上,安静地陷入沉思。

    突然,她打破了沉默,说道:“见鬼!你别想在修道院里找到我。”

    “你怎么突然说起这个?”我感到十分惊讶和疑惑。

    “不知道,不知不觉就冒出了这么一句。”她回答。

    “你要仔细想想这句话,其中必有深意。”我接着说。

    这是我唯一能给她的建议。经历过最开始的抵触后,她慢慢倾听了内心的召唤,随着召唤声越来越清晰,4年后,她成了一名修女。安吉拉的故事说明,有时候你所拒绝的,反而正是你的使命。

    履行使命并不保证能得到快乐,但却能让生命具有意义。以凡·高为例,相信没人会怀疑,绘画就是他的使命,他献身于这一使命,痴迷其中,但内心却长期处在苦闷之中,无法解脱。但也许恰恰是他所承受的这种痛苦,成为他绘画生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使命总能引领我们走向成功,但这种成功不一定是世俗意义上的,更多的是指心灵的富足和充实。一个人如果以持家为使命,那么养儿育女也会让他感到充实;相反,商业大鳄即使享尽荣华,也有可能因为背离了使命而内心空虚。

    当我谈到使命时,说的不仅是那些具体职业,也包括所有的人类活动——结婚、单身、持家、退休、禁欲、为人父母、为人子女,甚至环球旅行。一个人的生活无论是多姿多彩,还是平淡宁静,只要是听从了内心的召唤,就都能成为使命。

    听从召唤,承担使命,会为内心带来充实和宁静。正因如此,当一个人为使命而努力时,我们能看到他的状态是专注、忘我、如鱼得水的。与之相反的是,当一些人的工作或生活方式与他的使命相悖时,我们即使作为旁观者,也能看出他的种种不顺心。那种状态会让我们感觉,这真的是在浪费生命,浪费才华,令人忍不住惋惜。比如很多女性为了获得财富而结婚,在一些人眼中,她们确实成功了,手中的珠宝和显赫的地位惹得世人艳羡。但是风光背后,她们的生活却充满空虚和绝望。

    还有一些人之所以突然想结婚,并不是源自内心的召唤,只不过因为他们觉得周围的人希望自己结婚。他们即使生下了孩子,也不是因为想成为父亲或母亲,只是因为觉得别无选择。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尽力完成的一切,都只是出于纯粹的责任和义务。而当他们到了老年时,往往又会痛恨自己虚度了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