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感与浮夸病
说到使命感,它常常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并不成熟,却又深植于内心之中。通常从孩提或青年时代开始,大约有5%到10%的人就会感到自己注定要完成一番辉煌的事业。而这其中有四分之一的人,他们的这种感觉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才能,这种情况正是精神分裂症一个典型的症状,精神病专家称之为“浮夸病”。
得了“浮夸病”的人,会认为自己高人一等,与众不同,天生就该是个伟人。但实际上,无论是个性、心理还是智力方面,他们都缺乏优秀的资质。出于对感觉与现实落差的难以接受,他们最可能做的事情,就是遁入一个完全由幻想构筑的王国。他们相信,自己在那里已经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情况太过严重的,将不得不进入精神病院治疗。即使他们蜷缩在病房的角落里,身上没有一点天才的迹象,可在他们的想象世界中,自己已经变成了“救世主”。
几年前,我演讲时曾遇到一个与众不同的年轻人,他看起来相当成熟,喜欢谈论一些哲学和宗教问题,在普遍追求时尚的年轻人中间,他可以算是凤毛麟角。但不知怎么回事,我却总觉得他有什么地方不对劲,直到有一天,他来我的咨询室,才证实我的怀疑是正确的。
他坐在我的对面,表情十分严肃。
“遇到什么麻烦了?”我问。
“我必须告诉你,”他眼里燃烧着火焰,“我身上发生了一些事情。”
“说下去。”我说。
“我发现了自己的真实身份。”
“哦?”
“我是耶稣。”
即使之前有所怀疑,但他的直言不讳,还是令我有些吃惊。
“我身负拯救世界的使命。”他继续说,“我知道我能创造奇迹。不要误会,我不是说我只是个基督徒,或只是耶稣的追随者,或只是一个像耶稣的人。我就是重返人世的耶稣本人。我知道这听起来有点疯狂,但这是真的。”
后来,他的“浮夸病”越来越严重。他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模仿耶稣。他留着长胡须,身穿长袍,每天在镜子前练习面部表情,并常常在公众面前静坐冥想。不止如此,他还妄想从身体内散发出一种能量。他认为每周一次与我见面是在浪费时间,于是去找了一位德高望重的神父。而这位神父的确名副其实,很有判断力,他一眼就看出了他的问题所在。神父对他说:“为了成为圣洁,你已经出卖了灵魂。”然后,神父劝他继续回到我这里治疗。其实对这个病人而言,心理治疗并不会让他实现神奇,只不过能让他接受自己的平凡。
但另一方面,那些真正伟大的人,也常常被视为疯子。这些人在取得成就前,心中也会激荡起一种强烈的预感:自己命中注定会创造伟大与辉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就是这样的人,在28岁时,也就是离他出版成名之作还有整整10年的时候,他在给未婚妻的信中就曾这样写道:
我刚刚做了一个决定。它会让一群还没出生的人,为自己命中注定的不幸而哀号。你肯定猜不到他们是谁吧。让我来告诉你:他们就是那群把我作为研究对象的传记作家。我刚刚毁掉了过去14年中自己所有的日记、信件、科学笔记,以及著作手稿……就让那群传记作家伤脑筋去吧。我才不想让他们的工作太简单,就让他们每一个人都坚信自己构想的“伟人成长史”才是正确的。想想他们会怎样步入歧途吧,我现在就已经开始觉得享受了。
但弗洛伊德也并不总是这样自信。其实,就在这个时期,他也常会感到担忧,害怕自己不能施展抱负。对于大部分背负使命的人来讲,使命感也是一种沉重的心理负担。一方面,他们感到自己注定要做“某些非常重要的事情”;另一方面,他们又会怀疑自己的心智是否正常。但是,对于“浮夸症”患者来说,他们是不会认为自己心智失常的,在幻想的王国中,他们一直认为自己就是“救世主”,除非精神疾病被治好。
那么,如果一个人预感自己会有所作为,如何判断他是真正拥有了“使命感”,还是患上了“浮夸症”呢?有两点可以作为参考。
第一,当一个人预感自己将取得伟大的成就,并不意味着他的精神状况不稳定。倘若他的年龄在25岁以上,并且过往的人生并不算差,那么更大的可能是,他是真的拥有了使命感,将开启不平凡的人生。
第二,对不平凡的人来说,使命感是具有现实基础的,他在某方面有着出众的才能,并且拥有强大的心理承受力,在此基础上,他听从内心的召唤去成就一番伟业。而对“浮夸病”病人来说,他们通常连做好一件小事的能力都不具备,仅仅是在头脑中对宏图伟业充满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