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现实与神话(10)
另外一些评论家——“左右”两派都有——则经常持相反的观点:罗斯柴尔德家族积极地煽动战争。1891年,《工党领袖》抨击罗斯柴尔德家族是:
嗜血的一家人,他们是这个世纪中欧洲数不清的灾难和悲伤的源头,通过挑起各国之间的战争聚积起巨额财富,而这些国家之间本不会反目成仇。无论欧洲哪里出现问题,无论哪里出现战争以及人们担心动荡的言论出现,你几乎一定能看到一个长着鹰钩鼻子的罗斯柴尔德家族成员在动荡区域的附近出没,玩弄着他的把戏。
“左倾”自由党人约翰•阿特金森•霍布森以更为精确的方式阐述了这一论点,与同时代许多激进作家一样,他在其经典著作《帝国主义研究》(Imperialism:A Study,1902年)中,认为布尔战争是由“一小撮国际金融家”引发的,这些人“从所在地域来讲是德国人,而从种族背景来讲则是犹太人”。在他看来,罗斯柴尔德家族是这个小团体的核心:“有人认真地考虑过,”他在《帝国主义研究》中问道,“如果罗斯柴尔德银行和它的关联机构持反对态度,欧洲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发动一场大战吗?或者说任何一笔巨额国家贷款能到位吗?”舍尔布从一个德国民族主义者的角度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在其《历史》(History)中,他说:“罗斯柴尔德银行从各国之间的龃龉中崛起,在战争中变得富有强大,各个国家和人民的不幸恰恰是他们的财富来源。”
战争还是和平?不过,还存在着另外一种可能性:罗斯柴尔德家族将自己的金融权势当做了提升犹太人利益的工具。对欧洲的贫穷犹太人来说,内森•罗斯柴尔德超乎寻常的发迹故事有着神秘的重要意义——“希伯来护身符”的传说似乎得到印证,它被认为是内森好运的神奇来源,也将内森与犹太传说联系在了一起。这个非同寻常的故事——其中一个版本在内森去世4年后,由一个匿名作者在伦敦出版——想象内森的成功根源是他拥有一个神奇的护身符。实际上他的财富还有一个更高远的用途:“为以色列王国遭遇的不公正待遇复仇”,“重建犹太王国——重建神塔耶路撒冷!”并“恢复我们古老种族的聚居地”。
有关罗斯柴尔德希望为犹太人讨回圣地的说法见诸多个场合,经常被人们以更为认真的方式谈论着。早在1830年,一家美国报纸就暗示,“土耳其国王财政上的窘迫”可能会使得他将耶路撒冷卖给罗斯柴尔德家族。法国社会主义者夏尔•傅立叶在他的《虚假工业》(The False Industry,1836年)一书中也提到了这一点。1851年迪斯雷利也谈到犹太人在罗斯柴尔德金钱的资助下正在“重建他们自己的土地”。与此类似的想法还存在于栅栏区流行的故事里,比如“恺撒在罗斯柴尔德城堡里”。
另外一个可能性(同样在这个故事里提出的)是罗斯柴尔德家族可能利用其金融实力迫使沙皇停止迫害俄罗斯犹太人。这也刻画出了东欧犹太人在整个19世纪中面对的一个抉择:是要移居到某个边远的划定地区,还是留下来通过法律争取平等权益?在19世纪早期,西欧犹太人也曾面临同样的两难处境。意味深长的是,《希伯来护身符》(Hebrew Talisman)的作者在故事末尾指责内森更乐意在英国享受社会同化的安逸,而不愿承担神圣任务的辛劳。实际上,作者声称,内森的死就是因为他决定在英国寻求政治解放——并为自己争取一个贵族地位——而不是继续为重掌耶路撒冷而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