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现实与神话(12)
纳粹排犹的所有主题全部呈现在这里。犹太人对他们所在的国家都没有归属感,他们只希望从其他人的痛苦中攫取利润:“你只有蹚着大量鲜血才能挣到大笔的钱!”迈耶•阿姆谢尔对内森说道。在他们的带领下,“全球犹太人”进行了“庞大的投机活动”,与此同时,“士兵们却在战场上流血身亡”。犹太人外形上与众不同,让人厌恶:迈耶•阿姆谢尔穿着土耳其长衫,卷头发;他的儿子则对一个北欧血统对手的妻子产生了兴趣——这是典型的戈培尔式电影。尽管纳粹宣传部似乎并不满意这部影片,它仍然获得了相对成功:在其首次在柏林及其周边地区上映时,秘密警察的报告里充满了喜悦;这部影片在被占领的法国也吸引了大量观众。当1945年1月一个英国战俘翻阅一份德国报纸时,他在封面看到了这个让他感到非常惊奇的故事,并将它翻译成英语,在战争结束后带回了英国。
将沃斯齐内克的电影与它的美国前辈以及人物原型进行比较是有教育意义的。达里尔•扎纳克1934年执导了影片《罗斯柴尔德家族》(The House of Rothschild),由乔治•阿利斯主演,他同时扮演了迈耶•阿姆谢尔和内森这两个角色。在这部影片中,对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刻画赋予了更多的同情:他们从贫穷到富有的崛起历程是另一个版本的《美国梦》(更为圆满的是,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一个女孩还与传达滑铁卢胜利消息的英国军官产生了浪漫的爱情),与此同时,电影也讲述了他们面临的障碍——残暴的普鲁士大臣巴龙•勒德朗茨(鲍里斯•卡洛夫饰)以及法兰克福横行的暴徒——暗示当时德国的局势发展状况。当然,即使美国版本的罗斯柴尔德故事,大部分也是神话,大部分可以用一种不被同情的方式来讲述。迈耶•阿姆谢尔可能是一个可爱的老头,眼里闪着光,受孩子们爱戴,但是他仍旧是那个希望控制世界的人。实际上,这两部电影像是彼此的镜子。在沃斯齐内克的版本中,内森画了一幅欧洲地图以显示罗斯柴尔德的力量中心,以及一棵家谱树,当这棵家谱树的分支连接起来以后就形成了一个大卫王星Star of David,即犹太教的六芒星。——译者注,这颗闪耀的大卫王星接着叠加到一幅英国地图上,同时打出字幕:“当这部电影放映完毕时,罗斯柴尔德家族最后一些成员将作为难民离开欧洲,逃到他们的盟友英国那里去。反对英国富豪统治集团的战斗仍在继续!”扎纳克的电影运用了几乎一模一样的画面:临终前,迈耶•阿姆谢尔让守在床边的5个儿子分散到欧洲各个城市去。随后用一幅地图描述了出来,大卫王星再次叠加出现。电影结尾重点关注了纳粹排犹政策以及1818年德国爆发的迫害法兰克福犹太人的暴乱事件,将两者联系在了一起。从本质上讲,两部电影讲述的是同一个故事,尽管两者的道德指向截然相反。
与罗斯柴尔德家族早期历史截然相反的电影描述反映了一种更为普遍的模糊性。因为人们存在着一种感觉,认为所有罗斯柴尔德传说都能被认为是一个简单的神话——一个有关巨额财富的神话;一个有关昙花一现的上层社会地位的神话;一个有关无限政治和外交权势的神话;一个有关谜一样的最后目标的神话,这个目标与这个家族的宗教信仰交织在一起。通常,这个神话被一种较为鄙视的口吻讲述着:财富来路不明,社会地位的争取并不成功,权势建立在腐败之上,家族目标也是邪恶的。但是它同样也能用好莱坞的方式来讲述,那是一个有关超乎寻常的经济成就、社会成功、合法权利以及道德收尾的故事。当然,纳粹用来宣传的其他一些主题后来遭到了禁止——在一些国家甚至是非法的。但是有关罗斯柴尔德家族神话的两面性状况似乎使得这个神话不停地被复制、修改。这一点在法国表现得最为明显。《小炮》杂志于1951年出版的部分特刊毫无疑问是排犹的,重新刊登了19世纪激进和右翼文学作品中的故事(以及漫画),但是杂志刊登的其他“贵族”并不是犹太人,所有文章的语调也是相对温和的。正如科斯东以及佩尔菲特这样的作家所做的工作表明,在第四共和国的大环境中,只要稍微改变一下语调,重新出版“统治法国的200个家族”这样的古老传说,而不用再作其他调整也是有可能的。尤为明显的是,当罗斯柴尔德兄弟公司主管乔治•蓬皮杜于1962年出任总理时(他于1969年获任总统),讽刺性周刊《鸭鸣报》简略地评论道:“RF=法国共和国=罗斯柴尔德兄弟公司”,不过,有关罗斯柴尔德神话的类似评论也能从英国媒体那里听到。一些怀有敌意的推论不时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作出这些推论的背景是当时许多保守党政治家在从政之前或卸任之后,都在罗斯柴尔德父子公司里任职,而这个时期,这家公司恰好在处理许多重要的私有化项目。实际上,工党影子内阁首相罗伊•哈特斯利在罗斯柴尔德公司第一次私有化行动之后,甚至断定“保守党收到的政治捐款与(公司)从政府那里得到的业务之间有关联”——他后来被迫收回了这一论断。
在极端主义的立场上传播罗斯柴尔德神话这方面,没有别的作品比戴维•艾克的作品更明显了;艾克之前曾是环保主义者,后来转变成“新世纪”的福音传道者。按照他的说法,罗斯柴尔德家族是“全球精英协会或兄弟会”的成员——也被称做“透视眼祭仪”和“监狱看门人”——这个组织秘密地统治着全世界。从迈耶•阿姆谢尔那时起,他们就已经“控制政府,通过兄弟会网络制造战争和革命”。他们是控制其他著名银行,比如瓦尔堡银行、施罗德银行以及拉扎德银行的幕后力量,同时也是美国金融公司背后的“推手”,如摩根大通、洛克菲勒、库恩、洛布公司(“明显的罗斯柴尔德门面公司”)、斯派尔以及雷曼公司——更不用说英格兰银行以及联邦储备系统了。通过这个全球网络,他们还制造了许多其他重大事件:刺杀亚伯拉罕•林肯、布尔战争、以色列建国(控制中东石油的一着开局妙棋)、俄国革命(这是主要由罗斯柴尔德家族控制的全球精英协会美国分会发动的一场阴谋)、资助希特勒,甚至还有尼克松总统浮动美元的举措。艾克断定,他们和他们在保守党以及媒体中的朋友现在正在谋划垄断世界能源供应——巩固他们在电力、煤炭以及天然气私有化方面的利益。
在互联网上粗略地搜索一下,就能发现大量类似的怪诞阴谋理论。唐•艾伦的“企业和银行业影响力研究”一文,主要内容便是向我们展示罗斯柴尔德家族与英格兰银行以及联邦储备局之间的“线性联络”。詹姆斯•多尔蒂撰写的英格兰《每周研究》则声称已确定“世界上的‘金钱卡特尔’或‘伦敦市的帝王’通过英格兰银行的传奇银行家来争取‘皇冠’,这些银行家包括瓦尔堡、罗斯柴尔德和巴林三大家族”。《美国圣经》则提供了有关艾克•罗斯柴尔德支持社会主义理论的更详细版本,这一举动的“唯一目的”就是“确保对远东地区富饶的自然资源的长久控制”。舍曼•H•斯科尔尼克的《阴谋国家》一文也提出了类似的理论,他重申是罗斯柴尔德家族“策划刺杀了林肯总统”,因为他的“战后政策可能会危及他们的商品投机活动”。斯科尔尼克还再次提到“罗斯柴尔德家族资助了希特勒的崛起,将其作为对抗苏联的桥头堡”,还增加了一些相关“解释”,即罗斯柴尔德家族与天主教教会暗中联系,并与黑手党以及美国中央情报局有瓜葛,并且与亲纳粹的梵蒂冈银行来往密切。
这些怪诞的理论不仅仅存在于网络之中。电视上的传道者以及共和党政客帕特•罗伯逊在他的《新世界秩序》(1991年)一书中声称,罗斯柴尔德家族“被共济会的神秘主义所毒害”,而“联邦储备系统之父保罗•沃伯格则是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一个代理人”。哈立德•穆罕默德则从完全不同的政治环境出发,重申“罗斯柴尔德家族……资助了希特勒”,并且是希特勒排犹政策的“帮凶”;以及——这无须多说——“控制”了英格兰银行和联邦储备系统。哈立德•穆罕默德是路易斯•法拉罕的前助手,后者是一个激进派团体“伊斯兰国家”的领导人(非洲裔美国人)。一部严肃的银行业历史可能被认为应该避免参照这些荒谬的言论。但是如果某个人故作轻松地假装这类神话并不存在,那么也就不可能有阅读这个主题的学术性历史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