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现实与神话(14)
Ⅴ
学院派历史学家喜欢参与编史争辩。罗斯柴尔德家族与历史编纂中的许多争辩都有关联,如果只是简单地列出它们自然会枯燥无比,而这正是我现在全身心所做的事情。5个罗斯柴尔德银行构建了早期版本的“跨国公司”:研究商业的历史学家或许能发现它有助于了解更多的有关罗斯柴尔德公司作为国际化私有合伙人运作的方式。研究经济的历史学家数年来一直在寻求评估银行对于工业化的作用;而罗斯柴尔德家族史中有大量这方面的材料,资料尤其多的是这个家族在欧洲大陆铁路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罗斯柴尔德家族史同时也有助于厘清争辩已久的一个话题,即英国、法国和德国银行的差异,最明显的一个原因是,各个罗斯柴尔德银行在各自国家中以相似的方式运作着,尽管不是完全一样的方式。此外,对于经常争辩的欧洲资本输出问题也带来了新的解决希望:那些仍然关注霍布森/列宁理论模型的人或许很乐意将其与罗斯柴尔德家族史中的事实进行对照。我也想通过我的书为解决金融史中的一些争论作一点贡献,尽管并非直接的。恐怕我的书并不是银行史的“典范”。我清醒地意识到,我写的并不是有关“不对称信息”、“信用配给”以及“投资组合管理”这类东西,但是我希望对这些内容感兴趣的读者不至于对书中集中讲述利润、亏损以及资产负债表的章节完全失望。如果没有其他东西,这些数据现在就可以与其他已出版的银行史中的数据进行对照——这也是我唯一能够作为开始的任务。
我希望研究社会学的历史学家将发现罗斯柴尔德家族史不仅对解决久远的、有关阶级的争论有所裨益,对更为流行的、关于家庭结构以及富有阶层当中性别关系的争议也能有所作用。尽管银行合伙人清一色的是男性,但是大家并没有忽视他们的母亲、妻子和女儿,她们通常(正如米丽娅姆•罗斯柴尔德最近指出的那样)与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男性一样能干,甚至能力在男性之上。
研究犹太人历史的专家可能对另一本有关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书心存疑虑,因为在他们的领域里,这个家庭通常被夸大地描述了;我只希望,作为一个拥有加尔文教徒身份的无神论者,我对这个“杰出家族”与他们“共同信仰的族人”之间复杂关系的理解并未出现太大的偏差。我认为自己不会因为高估罗斯柴尔德家族中现代犹太历史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而有负罪感。尽管写文学作品不是我的强项,但我还是竭力取悦研究文化的历史学家,主要是通过关注当时有关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各层次文学作品,同时尽我所能,总结这个家族在艺术品收藏方面的贡献,以及资助19世纪最为杰出的建筑师、作家和作曲家的情况。这部书对研究政治的历史学家也有用处,尤其那些对法国、英国和德国感兴趣的历史学家更是如此。我意识到我可能错误地解读了詹姆斯与侄子们信中有关19世纪法国高层政治的一些模糊猜测;但我希望法国历史学家通过他们对相关报道的研究来纠正我的错误。根据各方面反馈来看,这部书可能最能满足那些不赶时髦的学者,他们仍然痴迷外交史。书中有关比利时中立、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问题、东方问题以及滑铁卢战役与马恩河战役的战争(发生或避免的)起源等方面的内容比我当初设想的要多。但是,罗斯柴尔德家族自身认为重要的东西,紧跟金融的——或者与其离得比较远的——便是外交。
对所有读者,我要为我的疏漏之处道歉:因为这部书按照设想要在3年之内写完(实际花费了近5年),还有许多信件我没有阅读,一些书只是蜻蜓点水式地掠过,一些档案馆还没有造访。时间有限,在两相比较之下,我只能把优先权给予那些迄今为止仍然不为人知或知之甚少的档案文件。如果一个档案文件已经被之前的历史学家精心查阅过,我就会选择不再查阅,这其中可能就会有延续错误的风险。因此这部书应该被看做是抛砖引玉之作,看做是研究日历中的一页:伦敦的档案文件正在大声召唤进一步的挖掘,我也希望在今后看到有关论文陆续出现,修正我粗略的解读以及无数错漏的细节。
一部书至少能呈现与众多不同领域有关的事实,能保证非学术读者有阅读的兴趣。我希望这些读者能够原谅书中“背离”了作者专长领域的那些章节,就如那些自身就是银行家或犹太人的读者能够原谅书中肯定存在的错漏之处。如果这部书能够在重建经济、社会、文化、政治以及外交历史方面有所帮助,让19世纪的世界以及“杰出家族”变得更容易理解,那就是将作者从他开始的A点推动到了B点——他所希望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