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 图1

    序 言 - 图2

    (以上地图未收入中译本,均据英文版制作补入)

    序 言

    本书系根据一九四八年春季到夏季在中国山西省潞城县张庄序 言 - 图3广泛收集的资料写成的。那时,潞城县人民政府和中共潞城县委联合派出的一个工作队,对张庄已进行两年的土改运动进行复查,我作为观察员参加了张庄工作队。

    本书主要介绍工作队进驻张庄后所了解到的情况,以及领导那里的农民所进行的斗争。但如果不回顾前一阶段所发生的革命风暴,便无法理解张庄的情况和斗争,而如果对中国的导致了革命并被革命所改造的旧社会缺乏一定的了解,也就无法理解这场革命风暴。因此,本书用了不少篇幅(第一和第二部)介绍张庄的历史。

    汇集张庄的历史是不容易的。对我回顾住事的有一大批人,他们对往事的回忆不尽相同,他们叙述的情况既有矛盾,又有遗漏。对此,凡是经过仔细和多方的核对后,对一些还不能解决的矛盾和补充不了的遗漏,我只能采用与别的一些事实看来是一致的解释和判断。假如这样写成的张庄村史,在每一个细节上还不那么准确,但主要的内容和风貌还是符合实际的。

    总的说来,我在这部书里试图通过张庄这个缩影,揭示中国伟大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的本质。这场大革命在二十世纪上半叶改造了中国,它所迸发出来的巨大的政治、社会力量,不断地震撼着中国以至于全世界。

    这里自然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以张庄反映中国革命的本质的缩影是否足够典型?张庄的发展情况具有普遍性,还是具有特殊性?回答只能是:它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

    在整个中国的农村地区,对抗着的社会力量,革命的基本问题、目标和最终结局都是相同的。在张庄对立的阶级,也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对立的那些阶级。全体劳动人民的联合行动,对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性,这在张庄和全国都是一样的。张庄农民的小生产者心理,在本质上与全国各地的农民毫无二致。凡是农民奋起分地的地区,就必须克服过火的倾向,这在张庄曾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

    同时,形成张庄的某些客观条件,某些内部特点及其一些具体事件的发展情况,还是有其特殊性的。例如,张庄有一个人数众多的天主教徒集团,而在中国六亿人口中,天主教徒只占一、二百万。又如,张庄居民中有很多外来户,因此,张庄的宗族组织不很发达,而宗族在中国历来是起着很大作用的。再如,这一地区的边缘地带曾为日军包围但未被占领,而张庄则是被日军占领和据守的少数几个村庄之一。

    由此,张庄的历史完全不同于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五年期间处于日军包围之中的华北广大地区的一般村庄;同时,它也完全不同于未被日军包围和占领,而由革命军队于一九四九年以后从国民党而不是从日军的统治下解放出来的大多数中国村庄。

    由于张庄处于沦陷区,因此,它根本没有得益于在共产党领导的华北抗日根据地内长期实行的一致抗日、民主施政及初步改革,而正是这一切为这些根据地在抗日战争结束后进行的根本改革奠定了基础。张庄也没有分享到华南、华中和华西农村在内战结束后到来的国内的持久和平之中,有步骤地、有秩序地进行土地改革的好处。在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一九四五年,从日军统治下解放出来的张庄,在短短的几天内便从反动营垒一跃而进入革命风暴的中心。随后发生的各种变革,不仅是在较短的时间内仓促进行的,而且受到了内战已全面爆发,国民党军队一再进犯晋东南山区的紧张局势下的不利影响。在仓促的条件下进行改造的中国乡村不只是张庄一个,但这类村庄毕竟是例外,并非普遍如此。

    地主豪绅的势力和特权被一举摧毁以后,张庄发生了迅速的社会进步,人民从来没有这样意气风发,热情高涨,喜气洋洋,信心十足。同时,也发生了一些过火行为和悲惨事件,至少有十几个人被愤怒的群众活活打死;一些自食其力的小私有者被错误地剥夺了;还发生过具体领导土改的干部欺压群众的事件。我参加的土改工作队在一九四八年进村时,主要的任务正是纠正前段运动中的偏差。

    首先,必须把偏差揭发出来,才能加以纠正。工作队、村干部和广大群众用了很长一段时间,集中检查过去执行政策中的偏差和某些干部的错误。之所以要进行检查,并非因为偏差大于成绩——实际情况恰恰是成绩大于偏差——而是因为这些偏差严重地阻碍了继续前进,假如不予纠正,就可能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本书通过反映这次集中检查,使这些罪行、错误、工作中的偏差和阴暗面的份量,比在应该全面评价张庄的工作时不适当地加重了,这就偏重了张庄的特殊性,削弱了它的典型意义。

    然而,这些特殊因素对于介绍中国革命的情况来说,不但毫无妨碍,而是颇有帮助的。由于这些矛盾在张庄是以特别尖锐的形式出现的,那里的问题也就往往暴露得非常彻底。这样,我就能比在一般的情况和环境下,更充分地观察和更深刻地理解革命的进程。但读者应当记住,中国的许多村庄在获得解放时,并不是都遭受到这些磨难或经历了这些痛苦的历程的。

    革命队伍里的每一个人,都从在内战高潮时期所犯的那些错误中汲取了教训。一九四九年,当成千上万的男女土改工作队员从太行山南下前往华南和西南领导土改运动时,比起他们在抗日战争结束后为争夺中国的未来,而和当地的地主豪绅阶级进行斗争时,要聪明得多了。

    当中国革命的进程全面展开时,它包括前进与后退,右倾与左倾,每日、每时、每分钟的量变到突然的质变。总之,革命的进程深入了,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改变了人们的思想意识。而正是后一方面组成了革命的特殊力量,是使革命所导致的变化深刻而持久的保证。

    由于我不仅试图描绘人民生活中戏剧性的飞跃,而且也描绘了细小变化的缓慢的积累过程,没有这个过程是不可能有飞跃的。因此,我的这本书就写得很长了。在写作过程中,我兼用了小说家、新闻记者、社会学家以及历史学家的笔法。最后写出来的这本书,自己觉得无论在风格上或内容上都很象一部记录影片。于是,我把这本书称为: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

    这样一部纪实之所以能够写成,归根结底,是由于有数百人参与了创作。张庄的老乡、工作队的成员以及协助我工作的两位译员,共同探索了这个村子的往事,使其错综复杂的面貌生动地再现出来。序 言 - 图4因此,读者在本书里读到的不是哪一个人对这个村庄的变迁的分析,而是这个村的人们本身的自我检查,对它存在以来的重要岁月的经历的自我估价。这种自我检查的特点是诚实、彻底而深刻的。这是因为这种检查不仅是认识的基础,也是行动的基础;不仅是理论的基础,也是实践的基础;这是必然会影响千百万人的生活的实践。

    张庄的历史对今天现实生活的意义,是怎么强调也不会过分的。故事是围绕土地问题展开的。不了解土地问题,就不能了解中国革命,而不了解中国革命,也就不能了解今日的世界。

    然而,土地问题对于世界事务的影响,也不仅仅是由于中国有其特殊重要性所起的作用造成的。谁将占有土地?谁将统治农村?这是当前席卷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所面临的首要问题。这场革命不但毫无衰退之势,而是正在蓬勃开展。所有这些以农业为主的亚非拉国家以及以地主和农民的斗争为表现形式的社会矛盾,迟早要发生巨大的变革。因此,了解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里所遇到的土地问题以及采取的解决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在那些面临土地改革的国家里,人们迫切需要学习这方面的经验。在象我们美国这样一些国家里——统治者能加速或推迟,但不可能永远阻挡别国发生这类变革——人们也应该研究这方面的经验。

    鉴于这些事实,我认为,今天出版这本书,至少还象十八年前我在张庄为本书搜集材料时出版一样及时。昨天在中国发生的事情,明天也很可能在巴西、尼日利亚或印度发生。

    土地改革已经提到人类的议事日程上来了。

    韩丁
    一九六六年五月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
    弗利特伍德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