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赎罪日战争,发生于1973年10月6日至10月26日。战争双方是以色列和埃及-叙利亚联军。

    [2]第五次中东战争,又称黎巴嫩战争,爆发于1982年6月6日。这是自第四次中东战争以来,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最大的一次战争,战争期间发生了由以色列支持的黎巴嫩基督教长枪党民兵组织对巴勒斯坦难民的贝鲁特大屠杀。

    [3]海湾战争,是美国领导的联盟军队于20世纪90年代为恢复科威特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并恢复其合法政权而对伊拉克进行的一场战争,是冷战结束后的第一场大规模武装冲突。

    [4]指人在经历过情感、战争、交通事故等创伤事件后产生的精神疾病。常见症状包括:反复体验创伤事件(如噩梦、闪回及痛苦的想法),回避与创伤事件相关的唤起线索,思想和情绪产生消极变化,以及反应过度(包括紧张不安、容易受惊、睡眠困难、容易发怒、注意力不集中等)。

    [5]日本社交软件LINE,类似于微信。line和lying读音相近,伊芙这里听错了。

    [6]厄洛斯是希腊神话中的爱与情欲之神。

    [7]巴别塔的故事说的是人类产生不同语言的起源。在这个故事中,一群只说一种语言的人在“大洪水”之后从东方来到了示拿地区,并决定在这里修建一座城市和一座“能够通天”的高塔;上帝见此情形就把他们的语言打乱,让他们再也不能明白对方的意思,并把他们分散到了世界各地。

    [8]社交恐惧症又名社会焦虑症、人群恐惧症,是一种对任何社交或公开场合感到强烈恐惧或忧虑的精神疾病。患者对于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别人仔细观察的社交及表演场合,有一种显著且持久的恐惧,害怕自己的行为或紧张的表现会引起羞辱或难堪。

    [9]1918年1月至1920年12月间暴发的异常致命的大规模流感,造成当时世界人口约四分之一的5亿人感染,造成全球2000万至5000万人死亡,是人类历史上致死人数之多仅次于黑死病的流行病。

    [10]死亡本能(death instinct/death-drive)又被称为毁坏冲动、攻击本能或死本能;这是一种要摧毁秩序、回到前生命状态的冲动。

    [11]忧郁症是一类以心情抑郁为主要特点的情感障碍。症状为:长时间持续的抑郁情绪,并且这种抑郁明显超过必要的限度,缺乏自信,逃避人群,甚至有罪恶感,感到身体能量的明显降低,对时间的感受力变弱,无法在任何活动中体会到快乐。

    [12]日期在每年的犹太历尼桑月27日(公历4月至5月),1951年以色列首次举行纪念活动。

    [13]赎罪日是犹太新年过后的第10天,是犹太人每年最神圣的日子,当天会全日禁食和恒常祈祷。

    [14]逾越节是犹太教的主要节期之一。此节期是为纪念犹太民族如何获得拯救,脱离在埃及为奴的历史。逾越节晚餐是犹太教仪式,标志着逾越节开始。

    [15]幽闭恐惧症是对密闭空间的一种焦虑症。患者在某些情况下,例如在电梯、车厢、隧道或者机舱内,可能陷入恐慌状态,或者害怕会发生恐慌症状。

    [16]神经衰弱是一个在20世纪初受当时的西方医学影响而传入中国的术语,用以表示人体神经实际上的机械性衰弱,症状包括疲劳、焦虑、头痛、心悸、高血压、神经痛以及抑郁。

    [17]又称锡安主义者,是犹太人发起的一种民族主义政治运动和犹太文化模式,旨在支持或认同于以色列地带重建“犹太家园”的行为,也是基于犹太人在宗教思想与传统上对以色列土地之联系的一种意识形态。

    [18]Sabra指土生土长的以色列人。这个词还有“仙人掌果实”的意思。

    [19]犹太教律法的泛称。广义指上帝启示给以色列人的训诫真义,狭义常指上帝晓谕以色列人的律法,即《旧约圣经》第一部分“律法书”,包括五部经典,又称“摩西五经”。

    [20]指在15世纪被驱逐前,祖籍伊比利亚半岛并遵守西班牙裔犹太人生活习惯的犹太人。

    [21]德系犹太人,指的是源于中世纪德国莱茵兰一带的犹太人后裔(阿什肯纳兹在近代指德国)。

    [22]特雷布林卡是纳粹德国的主要集中营和灭绝营,建于1942年夏,位于波兰华沙东北50英里的特雷布林卡村附近,是“莱茵哈德行动”的一部分。有80多万名犹太人在此处被杀害。

    [23]即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方面称六日战争,阿拉伯国家方面称六月战争,发生在1967年6月初,是“先发制人”战争的一个典范。战争共进行了六天,结果埃及、约旦和叙利亚联军被以色列彻底打败,是20世纪军事史上具有压倒性结局的战争之一。

    [24]在美国,部分州允许合法代孕。我国明令禁止以任何形式买卖精子卵子、受精卵及胚胎。

    [25]性别二元论默认人的生理性别(sex)、社会性别(gender)、性别特质(sexuality)、性取向和性向认同天生一致,只有男性和女性两种,两性是区别明显甚至截然相反的。性别二元不仅指向两性对立,且暗含了“阳刚”和“阴柔”的二元对比,会导致关于性别的刻板印象和偏见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