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2008年11月,英国蒙提·派森飞行马戏团在世的成员因为他们的表演视频盗版猖獗而触怒,在YouTube网站上郑重地发表了一则声明:在过去三年里,你们在YouTube网站上可占了我们不少便宜,把成千上万段我们的表演视频短片上传到了网站。现在我们决心改变这种局面,眼下该是我们掌握主动权的时候了。
我们可以挖出你们到底是谁,可以找到你们住在哪儿,也可以用令人发指的手段来报复你们。但经过深思熟虑,我们想出了扭转乾坤的一种更好的方式。我们已经在YouTube网站上开设了自己的蒙提·派森飞行马戏团频道。
求求你们了,别再上传那些画质差得要死的视频片段了。在我们的频道上,你们可以下载到画质很棒的视频,你们可以找到自我们出道以来的很多高质量视频。不仅如此,我们还选出了自己最喜欢的视频短片,也上传了高清晰的最新视频版本。更让你们动心的是,下载这么多精彩内容都是免费的。你还等什么,还不赶快点击我们的频道!
不过,我们也想要一点回报。
希望你们不要在我们的频道上胡言乱语,不要发一些无厘头的评论帖子。我们希望大家点击频道上的链接,购买我们喜剧短片的电影和电视剧DVD碟,这样也可以舒缓一下我们这些年被大家占够了便宜而痛如刀割的心情。
仅仅过了三个月,这一看似草率的做法便收到了奇效。蒙提·派森飞行马戏团的DVD碟销售量跃升至亚马逊电影和电视剧销售榜单的榜眼席位,在一个季度之内销售量令人惊讶地增加了230倍之多。
这就是“赶快点击我们的频道”所迸发出的能量!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免费”策略不仅收到了成效,而且成效显著。很多父母都向子女推荐蒙提·派森飞行马戏团经典的《黑骑士》和《该死的鹦鹉》喜剧,因为口耳相传,短短几个月之内就有200万人点击了他们在YouTube网站上的频道。成千上万网友看后还觉得意犹未尽,又订购了他们的DVD碟。网友回复的视频帖子、有关他们喜剧的内容糅合和再混合制作,在网络上也掀起了新的流行波,他们喜剧中出现的“杀手兔”形象也变得家喻户晓。实际上,蒙提·派森飞行马戏团并没有为赢得这么多拥趸付出什么代价,因为他们宣传所用的频道带宽和储存容量都是YouTube网站免费提供的,他们只是免费把自己的喜剧视频与拥趸分享。
这个案例最让人惊讶之处在于提醒我们其实类似的情形相当普遍,人们已经见怪不怪了。在网络上有很多类似的做法,一些商家通过某种方式免费送给你某样商品,目的是想推销另一种商品。人们也已经越来越习惯不用付费就在网上获得某样商品。
我现在写书用的是台只卖250美元的Netbook笔记本电脑,这种廉价的电脑是笔记本电脑中销售增长最快的品种。这台笔记本电脑的操作界面是免费安装的Linux系统,这款免费的操作系统对我使用什么软件没什么影响,因为电脑中其他的软件我用得并不多,只是用火狐浏览器(FireFox)上上网罢了。处理文档我用的也不是要花钱的微软Word软件,而是使用免费的Google软件Google Docs,它的好处是可以让我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在线编辑、修改某个文档,我也不用担心对文件进行备份,因为Google网站会处理好这个问题。我用这台笔记本电脑做的其他事也是免费的,包括收发电子邮件和往Twitter模式的迷你博客上传送信息。我还要感谢当前所在的这家咖啡厅提供了无线网络覆盖,我甚至连上网都不用花钱。
但是,我们不要忘记:Google公司是美国赢利能力最强的公司之一,建立在Linux这个开源操作界面之上的“网络生态系统”是一个价值300亿美元的巨大产业,我所在的这家咖啡厅3美元一杯的拿铁咖啡每天总是供不应求。
这些案例背后都隐藏着“免费”的悖论—那些不收费的商家却赚得盆满钵满。尽管它们的这种“免费”策略并不能给它们带来一切,但是也足以创造出一个不亚于某国经济总量的庞大产业,而在这个产业中商品的售价是零。这到底是怎么出现的,又会如何发展呢?
这就是本书要探讨的核心话题。
对于我而言,该书始于《长尾理论》一书没有讨论完的话题。在《长尾理论》一书中,我们主要探讨了在商品种类应有尽有,我们的选择空间除了热门商品之外还有无限大的可能性时,出现的新型消费者需求。互联网上无穷大的货架空间使得“长尾”式多样化的产品销售成为可能。不论是大众市场还是细分市场,也不论是主流商品抑或非主流商品,互联网成为有史以来首个同时适用于它们的销售平台。这种情形造就了一种差异化极大的新兴文化,也对主流媒体和大牌音乐公司等带来了莫大的冲击。
要想得到海量的货架空间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把货架空间的成本压缩到近乎为零。数字销售近乎零的“边际成本”(这里指的是在必备硬件设备的固定成本之外,额外售出一件商品所增加的成本)使得我们无须严格区分使用这种销售手段的目的,也不需要经过谁的许可来使这种销售的广度遍及全球。网络一切免费的特点成就了它今日的奇迹,使得它成为有史以来人类知识、经验和表达方式的集大成者,这也正是免费货架空间的功效。我在惊讶于这种特点所带来的成效之时,也开始对“免费”进行更深刻的思考,我意识到“免费”现在已经是包罗万象了。这不仅可以解释在线商品种类繁多的现象,也成为了在线商品的定价策略。这种“免费”和我们已经习惯的传统营销中免费试用和颁发奖品等伎俩不同,网络上流行的“免费”手段并没有什么陷阱,它并不是为了吸引你日后购买的一种手段,而是实实在在的免费奉送。我们中间的大多数人每天都需要依靠Google网站提供的各种服务功能,但是我们的信用卡上并没有因此而增加消费记录。同样,你在使用Facebook社交网站时并不会有计费器在记录使用时间,你在维基百科上查阅资料也是不要钱的。
21世纪的“免费”同20世纪的“免费”是截然不同的。在世界构建方式从原子化日益走向电脑比特化的过程中,一种我们自认为熟稔的现象也在悄然改变,原来的“免费”营销伎俩现在真正变为零收费了。
我认为经济学家对于这一现象肯定有自己的见解,但我却觉得对此难以解释。经济学上没有哪个降价理论或是定价模型会让你把价格压到零。然而,早在“免费”有经济学模型来解释它之前,它就已经悄然形成了一个蔚为大观的产业。
因此,这本书将要对一个处于巨变中的理念进行剖析。我逐渐发现,对于“大众”而言,“免费”这个概念既熟悉,又陌生。尽管大众对它误解的程度很深,但是它的能量仍然巨大。在过去10年中生根发芽的“免费”概念同之前已经大不相同,但对于这种不同是怎样产生的,又为何会产生,却很少有人进行研究。
不仅如此,如今的“免费”会让你看到很多各式各样的悖论:你把东西白送给别人也能赚钱,天下真有免费的午餐,有时候你得到的比你相应花的钱更多。我觉得写这本书很有意思,我关注的对象从19世纪的专利制药商到盗版市场,不一而足。我深入探究了免费赠品背后的心理学原理以及免费赠品会导致浪费的道义准则。作为兼职,我还尝试用新商业模式来运作公司,公司里电子产品的知识产权是免费的(这种模型叫做开源)。我也和这本书的出版商商量,试着用很多办法来让这本书几乎能以免费的姿态同读者见面,但同时又能使在这本书的出版过程中付出汗水的人得到回报。
在某种意义上,写这本书也是一个公共研究项目,正如《长尾理论》一样。在《连线》杂志的一篇文章中,我已经初步阐述了这一想法,也把它同《长尾理论》的内容一起放在了博客上。但是,写这本书的风格和从前有所不同,这一次更多的是依靠我自己头脑中的想法,而非把网上别人提供的观点进行综合。在这本书中,你可以发现本书既分析了“免费”过去的情形,也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我的这项研究需要我不停地查阅史料、18世纪的心理学著作以及互联网上的最新现象。这样一来,我发现这次更像一个传统作家的写作风格了,一个人孤独地做着研究,戴着耳机坐在星巴克咖啡店里,手指在电脑键盘上敲着字。
当我不写作的时候,我会在各地旅行,和人们谈论“免费”。我发现对在零收费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全球经济的观点,持赞同和反对观点者都有,不过大家的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持有疑虑。也许按照年纪划分不一定准确,不过大体可以把人们划分为两个阵营—30岁以上的和30岁以下的。属于第一阵营的人是在20世纪的“免费”观念中长大的,他们对我的论点自然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天下没有白捡的便宜,我们迟早都是要付钱的;“免费”的观点并不是什么新事物,而是书里面早就已经白纸黑字列出来的商家鬼把戏,你听到“免费”的时候,就可以准备掏腰包了。
而年轻人组成的第二阵营则持不同的观点。这一代人是用Google搜索引擎长大的一代人,他们天天泡在网上,认为数字化的一切都应该是免费的。他们对深奥的零边际成本经济学已经习以为常了,就像我们在学会接住迎面而来的一个球时已经把牛顿力学内化了一样。在这个阵营看来,我们目前在零成本的基础上创造一个新全球经济的趋势是不言自明的。
想到这些,我觉得“免费”是一个很好的写作主题。如果某个主题能把大家分为两个对立的阵营(一个阵营认为这一主题“大错特错”,另一个阵营认为该主题“一目了然”),那这绝对是一个很好的主题。我希望阅读本书的人,尽管在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属于两个阵营中的某一个,但是在最后合上这本书的时候,能成为超脱于这两个阵营以外的人。“免费”并非新生事物,但是它也在变化。它的这种变化促使我们要反思人类行为和经济动因方面最根深蒂固的一些观念。
那些懂得“免费”将会统摄明日市场并摧毁今日市场的人其实已经走在前面了。这本书讲述的正是他们以及他们教给我们的道理。这本书也讲述了一种极端价格的过去和未来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