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智能来袭
我们都想要一个机器猫那样的伙伴,但是却害怕《终结者》或者《黑客帝国》中的未来。当越来越多智能设备进入生活,当计算机和互联网将世界变成一个小小村落,人似乎已经无法知晓,自己在这样的一场洪流当中,会被裹挟着前往何方。我们似乎身不由己。我们好像别无选择。
如果画一条曲线,用横坐标表示时间,以纵坐标表示人类生活变化的程度,很容易就可以看出,这是一条越来越陡的向上扬起的线条。历史上从来没有像过去一百年这样快速变化的时期,一项技术催生了另一项技术,新的技术又加快了下一代技术的研发进程。集成电路中的晶体管数量每18个月就会翻上一番,人均互联网带宽每9个月就会增加一倍,每个美国人在今天消费的数据,足以装满9个4GB的U盘。
我们用车床和机械延伸了手,用汽车和飞机延伸了腿脚,用望远镜和显微镜延伸了眼睛,用电报和电话延伸了耳朵,用互联网将十亿人的大脑连接在了一起。我们任由手机和计算机来存储自己的梦想、记忆和欲望,通过搜索引擎来碰触人类所有的文明,经由电磁波将声音传到世界的尽头。我们与他人联络,同时被他人打扰;我们倾听他人,同时被他人聆听;我们探寻这个世界,同时被他人窥探;我们在期待这个世界变得更好更快更强,但是却隐隐担心技术的变革会带来巨大的灾难。
然而,智能时代已经来临。我们和机器对话,让机器帮忙做出选择。我们用搜索引擎寻找自家附近的餐馆,让卫星帮忙规划行程;我们随身携带电脑,生怕与网络失去联络;然而我们却常常在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中迷失,还错把消息当成了知识。
有人预言,在不久的未来,我们会成为和机器合体的生物。这是一种相当可能的未来,从我们现在对待手机的方式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我们信任手机如同伙伴,大多数人甚至睡觉时也手机不离身。我们用手机来充当自己的耳朵,用手机安排日程,用手机代替记忆,当手机丢失时会伤心难过。在人类历史上,这是第一次人们与非生物建立起这样的信任关系——近乎共生的信任关系。更多的智能产品和技术会越来越快地走入生活,人们雄心勃勃地让机器人成为朋友、伙伴和仆役,让厨师们如同做化学实验般精确地烹制食物,让指纹或者眼睛来打开家门,然后你可以戴上3D眼镜触摸虚拟得如同真实的世界。
这些技术将会让生活更加容易,然而技术本身却会变得更加难以理解。在数十年以前我们抛弃了简单,开始使用沙子和金属构建一个复杂的微型新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在前进,任何理性和感性的决断,最终都被表示为0和1。我们每天都与这个新世界打交道,但是它惊人的复杂性却使得它完全无法被了解。在这个由硅片和光纤构建的新世界中,每个人都被提炼成一串数据,掩盖了彼此之间的诸多不同。我们已经开始习惯和依赖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如同依赖自来水和电力一般。很难想象再回到没有这一切的年代,我们应该如何生存。
然而在这样的新世界中,生活也变得不再是自己的事。GPS会告诉其他人我们去过哪里,谷歌知道每一个人曾经查询过哪些网页,Facebook知道每一个人的社交网络,Twitter让我们与世界分享所有的鸡毛蒜皮。我们所认为的“私”生活,已经展现在整个世界面前。
2009年12月,谷歌的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发表了一番令人震惊的言论。他说,如果我们那样在乎自己的隐私,那么就不应该做任何可能让自己蒙羞的事情。这番话虽然非常让人尴尬,但是不得不承认,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种情境:一切都被记录,一切都可以被查阅,每个人都会成为庞大数据库中一小条不起眼的数据。一切都被机器掌握,而我们对此毫无办法。
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像现在这样,拥有如此多的美好梦想、如此多的潜在危机、如此多的可能性。人们在令人应接不暇的技术中挣扎,憧憬技术会带来更加美好的生活,同时担心它会毫不留情地碾碎已经遵循了千百年的传统。任何技术都是一柄双刃剑,在今天尤为如此。在这个智能机器能够为人做得更多更快更好的时代,在智能技术带来的甜美果实和不可避免的副作用之间,我们只能谨慎小心地选择,以找到一个脆弱而危险的平衡。
智能时代已经来了,这将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将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当智能技术和智能产品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带来的不仅仅是美好的未来。一些人将会变得放任和懒惰,宁肯接受技术为他们安排的轻松却毫无意义的生活。智能技术将会展示更多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选择努力钻研,也可以只是随波逐流。我们可以选择来者不拒,也可以选择精挑细选。虽然智能技术和智能机器会带来极大的诱惑,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选择用千百万年进化出的、地球上最为复杂的器官,来做出属于自己而非机器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