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屏是不是我们的未来

    最近总是会看到触摸屏技术的新进展,更大、更薄,甚至还有力反馈。葡萄牙的Displax公司声称他们的触摸屏可以贴敷在任何表面,无论是平面还是曲面,而且还可以感受压力;另有一家公司声称他们的触摸屏应用了听起来很高深的量子力学原理。也许过不了几年,触摸屏就将随处可见,我们将会像科幻电影中的人物那样直接在屏幕上指指点点,顺手把鼠标和键盘都扔进垃圾堆。

    但是,真的会如此吗?也许未必。

    毫无疑问,触摸屏是个了不起的发明。这种东西在1972年就被发明出来,比鼠标的出现只晚了8年。这么多年过去了,单单是罗技一家公司,鼠标出货量就早已超过了10亿只;而触摸屏的应用却少得多,我们只能在一些公共场合和自己的手机上看到。惠普曾经推出过全触摸屏的家用电脑,但是市场反响并不算好;而日本Wacom公司生产的类似产品,也因其高昂的价格,只在面向专业用户的高端绘图电脑市场上受到欢迎。这并不只是成本问题,而是作为人机接口的触摸屏在电脑上使用的效果,也许并不如鼠标和键盘。

    虽然鼠标和键盘这样的输入设备需要一些学习才能够使用,但是和直接使用触摸屏的电脑相比,它可能会更适合我们的身体结构。自从人类开始直立行走,手和眼的关系就开始变得古怪起来。眼睛适合向前方平视,而手最适合的姿势是垂下来,而非高高举在眼前。当我们要完成某种工作时,或者是让眼睛去迁就手的位置——当我们趴在桌上写字时,头不得不低下来盯着笔尖;或者是让手去迁就眼睛——想想看画家们在画架前的姿势。这两种方式都不自然。

    键盘和鼠标在电脑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垂直放置的显示器适合眼睛,而放在水平面上的键盘和鼠标让胳膊不会过于劳累。虽然需要一些学习过程,但这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而今天的手机之所以大量采用触摸屏,很大程度上是为手机体积所限。在便于随身携带的设备上提供键盘,只是技术和成本之间的博弈罢了。让一个仅仅作为输入设备的实体键盘占据手持设备上本来并不宽裕的空间,而减少显示屏的面积,只能是技术匮乏时代的思路。手机生产商们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从摩托罗拉C6188开始,使用触摸屏同时作为输入和输出设备的手持设备开始大行其道,而苹果公司在iPhone上首创的多点触摸技术,又让更多厂商加入到这一前景广阔的市场中来。

    从20世纪70年代的电阻屏,到现在令人眼花缭乱的电容屏、超声波屏、红外线屏,用在电脑显示器这样的中型显示设备上的触摸屏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只是成本还难以降低;而随着诸如微软surface之类的大型显示设备的出现,又给触摸屏提出了新的要求:面积更大、更薄、成本更低,如果能够提供力反馈则更好。

    早在2008年苹果就申请了一个专利,在触摸屏的两层面板之间加入了透明的软垫,试图让触摸屏能够像键盘那样实现力反馈。其原理很简单,却很有吸引力,虽然我们还没看到真正能用的产品。根据苹果的一贯作风,也许几年后才会在新一代i字头的产品上看到它,当人们按上去的时候,感觉也许像是按到一张柔软的鼠标垫一样。

    如果苹果不再快一点的话,也许就要被追上了。2010年2月,纽约大学开发出的新产品实现了惊人的效果,虽然还在实验阶段,但是这种用两层带印刷电路的薄膜制作的触摸屏已经引起了不少企业的兴趣。这种触摸屏的原理有些像现在大量使用的薄膜键盘:两层印刷了电路的薄膜之间用某种东西隔开,当按下的时候电路接通,从而让计算机得到信号。区别在于,薄膜键盘是用一层打孔的塑料片隔开电路,而这种触摸屏用的是特制的油墨——一种能够因压力改变而改变电阻的高分子材料。它支持多点触摸,也能够侦测压力,而且成本低得惊人。目前阶段,它最大的问题就是不透明,不过研究者表示,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开发其他的材料来解决,或者把这种不透明的触摸屏用在诸如电子键盘或者电子鼓这样的设备上去。它的性能和成本优势足以克服这小小的不便,·更何况这种技术还有更多改进的空间。

    另外还有几家公司也在开展这方面的尝试。Displax公司利用透明高分子膜制造出了超薄电容触摸屏,并且已经有应用在50英寸显示器上的产品面世,同时可以检测16点触摸。这家公司希望能够检测更多的触摸信号,而且开发出更大的触摸屏,比方说可以用在160英寸屏幕上。这种触摸屏可以选择透明或者不透明,甚至还可以让它伪装成各种表面,例如纸张、木头或者金属。

    说起来,也许《黑客帝国》中锡安的空中管制人员使用的那种电脑——那种透明显示器、触摸操控的东西——要在目前的OLED技术和触摸屏技术上实现,并没有太大的技术障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那种东西会真正取代键盘和鼠标。触摸屏也许会成为公共场所显示器、自动柜员机、公共信息查询系统、手持设备的标准配置,但是想想看,如果让我一天8小时举着手臂点来点去……相比而言,我还是宁可用鼠标和键盘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