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足之虫,任重道远

    储存,储存,储存。看看你的周围,那些手机、照相机、摄像机、MP3、电脑,还有书架上一叠叠的CD和DVD,你有多少储存空间?你需要多少储存空间?

    我们总是需要更多的储存空间,越多越好。当1TB的硬盘被塞得满满当当的时候,当屏幕右下角弹出小窗口,告诉你硬盘空间不足的时候,你会怎么办?考虑再挂上一块?我相信这是很多人的第一反应。

    难以想象,每天有多少数据化成光脉冲或者电脉冲在这个互联网上游荡。有一个悲观的报道,声称从2008年开始,我们生产数据的速度就已经开始超过我们生产储存设备的能力——这其中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那些无所不在的监控摄像头,它们有效地吞噬了大量的存储空间。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更好的技术和更大的生产能力,在未来几年中,我们可能会陷入无处存储的窘境——那可是一场灾难。想想看硬盘生产商因为硬盘价格暴涨而偷笑的嘴脸吧。

    不过需求总会刺激供给,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IBM的“千足虫”存储芯片计划,似乎可以给这个数据过量的世界带来一点希望。1TB每平方英寸的存储能力,看起来真像是梦幻。邮票那么大的面积,储存1TB数据,谁都会动心。

    这是一个做了很久的梦。从2002年6月,IBM瑞士苏黎世研究中心制造出“千足虫”芯片的原型开始,IBM每年都会把它拿出来公布一下,让人们继续心存希望——曾经还有几次信誓旦旦地说,这种产品很快就可以商业化,然而每次却都让人望眼欲穿之后,渺无声息。三年之后又三年,现在这种技术还是在实验室中,依然看不到上市的计划。

    无论如何这种技术还是很可爱的。除去它能带来的强大存储能力不说,它的构想本身就很有趣。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打孔纸带的微缩版本,或者看成极其微小的可擦写光盘,或者看成针式打印机……总之是这些能打孔的东西。不过它最大的特征,是被打孔的介质可以反复使用、拥有众多可以同时工作的打孔针头,以及打出的孔只有10纳米大小。这像是让IBM又重新带回了最初——这家公司就是从生产打卡机起步的。

    从表面上看,千足虫芯片和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芯片没什么不同,同样是方方正正的一小块,上面引出密密麻麻的导线。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我们才会看到一些差别:它是一个微小的机电系统,含有大量的机械部件,可以进行轻微的移动。从侧面看上去,它有点像是一块正方形汉堡包,只不过最上层的那片面包,遍布着密密麻麻的读写头。现在IBM已经制造出了拥有4096个读写头的千足虫芯片,横向和纵向上分别都是64个。而且就理论上来说,4096个读写头和16384甚至65536个读写头并没什么太大差别——制造工艺上的难度几乎不存在。

    在这块千足虫汉堡包的下层,是一片只有几十个纳米厚的特殊塑料,它会在400摄氏度下熔化。所以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千足虫的工作原理,它和光盘差不多——移动的不是读写头,而是盘片本身。当我们要写数据的时候,读写头加热到400摄氏度,在塑料层上熔化出一个小坑来代表1;读数据的时候,读写头会探一下,通过当前位置是否有小坑来判断数据是1还是0;而当要改写数据的时候,读写头会在附近熔出一系列的小坑,来把塑料层的表面填平。

    如果就单个读写头的速度来看,这种思路并不能让人满意。写入一个1的时候,需要找到合适的位置、加热读写头,然后读写头伸出,熔出一个小坑之后再收回——这要花太多的时间。但是在多个读写头同时并行工作的时候,这点缺点就不成问题了。随着读写头数量的增加,读写速度会有相当大的提升。就目前而言,这种技术的主要困难在于,它寻址的速度太慢,而且它对于防震的要求实在是太高——在以10纳米为单位的移动过程中,只要有一点点的震动,都会造成可怕的数据错误。另外,它的工作温度居然要400摄氏度?有点烫。

    幸好,这个问题也许可以解决。2009年9月,韩国庆北的浦项科技大学开发出了一种新材料,也许能给千足虫带来翻身的机会。他们开发的这种材料是一种对压力敏感的聚合体,就像某种塑料。它可以在压力下迅速变软,在没有压力时变硬——这让千足虫可以在室温下工作。

    这算是个好消息,但也许并不能让千足虫芯片更快出现在我们面前。在官方文献中,IBM似乎从来没把千足虫的发热量和功耗当成问题,他们认为更大的问题应该是这块芯片是否能够保持足够的稳定。这是有机械部件的存储设备的宿命,就像是使用闪存芯片的MP3和使用小光盘的MD之间的区别一样。当我们带着MP3跑跑跳跳的时候,怎样才能保证千足虫老老实实地读取数据,而不会读错、写错位置呢。这个真的很难。

    20世纪70年代,IBM发明了现今硬盘的基本结构,并且称之为温彻斯特技术。这种硬盘结构沿用至今,还没有遇到足够成熟的挑战者。在固态硬盘技术的飞速发展面前,千足虫可以延续温彻斯特技术的辉煌吗?或者最终因为无法逾越的障碍而不得不中止,就像达·芬奇的笔记上那些极为超前但是却在技术限制下不得不取消的研究?我们没有办法知道。

    有件事倒是很有趣,“千足虫”这个名字暗合了我们的一句老话:“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说不定某天,我们就真的可以看见它咸鱼翻身,以王者降临的姿态出现在我们面前,将庞大数据量带来的乌云一扫而空。

    希望越快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