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讨厌机器人吗?
2009年《探索》杂志评出来的12种最酷的机器人当中,符合人们概念中“机器人”形象的几乎没有。只有一个看起来像是一张没有皮肤的大脸和一套骨架组合在一起的、能够表现出一些表情的“KOBIAN”,还算是和人们想象中的机器人形象贴边。剩下的样子五花八门,居然还有一个外形看起来和无线路由器差不多。这些机器人现在都在试验阶段,未来几年其中有些会用于工业用途,有些会用于军事用途,有些将会用于科研和医学,还有一些——比方说一条机器鲤鱼——将会帮助人们监控下水道和水体中的污染情况。
就在今天,工厂中已经使用大量机器人来取代过去的人工,Roomba这种像个特大号象棋子的清洁机器人已经开始在家里满地乱跑,烹饪机器人已即将走进厨房,一种叫做“蜘蛛药丸”的机器人很可能会在未来不久就在人体内游荡,帮助发现早期结肠癌的症状——不管你喜欢还是讨厌,机器人已经开始慢慢走来了。
这些机器人大都长得和人不像,这并不怎么令人意外。把机器人做成人类的样子更多是出于情感和审美上的需求,而非基于效率上的考虑。这和汽车用几个轮子来前进,而并不会伸出几条小腿迅速奔跑的原因类似。然而,科幻电影中的机器人却总是以人类的形象出现。只要随便看几部描写机器人的科幻作品,我们就会发现里面的机器人大体上分成两类:一类非常像人,以加州前壮汉州长和众多美女为代表;另一类则完全不像人,以《星球大战》中那个长得像垃圾筒的R2-D2为代表,但是却具备某些人格特征。这些都没关系,人们对这两类机器人的喜欢程度差不多。然而,当加州前州长的头皮伤口下闪耀着金属的光泽,眼眶里的金属眼球亮起红光时,还是不免会让人觉得有些发冷。
有点相似的是在斯皮尔伯格(Steven Allan Spielberg)那部《人工智能》中,大帅哥裘德·洛(Jude Law)扮演的那位机器人舞男。它有着光滑的皮肤、无瑕的容貌和精确到一丝不苟的发型,然而却似乎带着塑料般的质感,感觉总是有些怪异,就像是那些诡异、精致的洋娃娃一样。
有些人会觉得那些做工精致的洋娃娃,特别是瓷娃娃,隐隐散发着一种鬼魅般的味道。这可能并不是错觉,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们都非常一致地有着同样的印象。日本的机器人专家森井弘(Masahiro Mori)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一种“恐怖谷”(Uncanny Valley)理论,试图解释这种现象。他认为,人们会对相似于自己的物体产生好感,和自己越像,这种好感就会越强。然而,在这种相似程度到达某一个临界点之后,人们对那个相似物体的情绪反应就会急转直下,从不喜欢到讨厌甚至是恐惧。
这一理论可能可以解释为什么米老鼠流行了近一个世纪,而它的原型却被扣上了“人人喊打”的大帽子。具有人类语言能力,能够直立行走,位置较低的、在脸部比例较大的眼睛,会让人们在潜意识中将之与人类的幼儿联系在一起,从而对其产生好感。当这样的物体越像人,人们就会越喜欢它,直到它“太过于像人”为止。
森井弘画了一张图来描述这一理论。当某个物体可以活动时,它与人的相似程度越高,人们就会越喜欢它,但是越过临界点之后随之而来的厌恶感也会远远超过那些不会动的人形物体。想象一下《生化危机》、《光晕3》或者大行其道的僵尸电影,想象一下,如果一波波汹涌而来的不是缺胳膊少腿、流着腐烂内脏的尸体而是英姿勃发装备齐全的步兵战士,这些游戏和电影的恐怖程度必然会大打折扣。
这也许是因为,那些“足够像人”的人形物体反而会将不像人的部分细节放大,从而让人们下意识地联想到失去生命的人。僵尸无疑是这类物体的代表:他们没有生命,却还能活动。现在有些机器人就刚好待在恐怖谷底,要爬出来并不容易——也许需要更久的时间,直到人们能够制造出更仿真的皮肤和给机器人装上更多更小的驱动马达。
应用中所需要的机器人并不一定都得像俊男靓女或者米老鼠。在对效率的要求下,大多数机器人都和“漂亮”这个词没太大关系,持有者关注的还是它们的内涵。但是人们开始发现,即使机器人像一个傻头傻脑的大铁块,也并不保证它一定招人喜欢。
当一台在病房之间传送药物的机器人开始工作时,研究人员收集了住院病人对这台叫做TUG的大铁块的看法。看法很极端,一部分人很喜欢它,另一部分人很讨厌它,甚至还有人威胁要照着它的摄像头狠狠来上一脚。这一现象已经不能用恐怖谷理论来解释了,TUG离恐怖谷太远,远得几乎看不见。
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是人们对看起来有智能的对象会表现出一点感情色彩。你可能不会对一个电灯开关关心备至,但是有时候你会忍不住把你的电脑拟人化。我们都看过有人对着自己的计算机大吼,好像这样就可以让它运行得更快一点,或者把不知道存在哪里的文件自动找出来一样。
然而,机器人和电脑一样都是电路脑袋,其行为并不会因为对它大吼而有所改变。卡耐基梅隆大学和乔治亚理工学院的两项研究表明,人们会一厢情愿地将情感投射到机器人身上,期盼它们的行为像人类一样。这无疑是个现在还没有办法达到的目标,如果把机器人当成人来看待,最后受伤的总是人们自己。
当然,这也指出了机器人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即如何设计出符合人类行为准则的机器人。也许几年后的机器人就将不会在你打电话的时候唱着歌跑进来,然后开始开足马力欢快响亮地打扫房间。拥有识别能力的机器人会更有趣、更招人喜欢,然而几乎可以肯定,人们将会更频繁地把这样的机器人错认为拥有智能,而在它们做错了某件事的时候更加生气。这简直是个解不开的死结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