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聚万物的力量
大概在十几年前,“网聚人的力量”还是一句很不错的广告词,如今看来,它有点过时了。现在人们正在尝试把所有东西都连接成一个网络,让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通过网络来访问和控制——如果可以控制的话。最近惠普实验室提出了“地球中枢神经系统”计划(CeNES,Central Nervous System for the Earth),打算用微型传感器覆盖地球表面,就像我们的身体被各种各样的神经感受器覆盖一样。这可以看成是在日渐升温的“物联网”战场中的一支新生力军,但是惠普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对这块大蛋糕虎视眈眈的觊觎者。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是近几年最吸引人的概念之一,是个只有在这个时代才会出现的庞大计划。它借用了互联网的概念,计划将世界上的一切都连接在一起,可以监视,可以控制。我们可以将之视为比“云计算”更大的另一片云,而且不仅包含了数据,还包含了大量可以控制的工具。处于这样的云里,无论人们置身何处,只要权限允许,就可在任何地方得知任何信息,无论温度、湿度、环境指数甚至某个人的心跳体温。人们可以对任何物体发号施令,从家里的微波炉到一万公里之外的一盏台灯。世界上一切信息都可以被人们所获得,一切电子工具都可以连接在一起,通过任何可以访问网络的设备来控制。不少企业对物联网寄予厚望,甚至有人引用IBM前任CEO郭士纳(Louis Gerstner)的话来试图证明,物联网是我们的下一代革命性的计算模式,就如同15年前的互联网、30年前的个人计算机一样。
不难看出,物联网的概念是“信息无处不在”思路的一种扩展。在一个完善的物联网系统中,有着近乎无限的可能。护林员可以坐在千里之外的自己家里看到哪里的树木被砍伐,哪里燃起了山火。消防员可以不再等待求救电话,城市里任何区域的温度异常都会显示在他们的手机屏幕上。当病人感觉身体有恙时也不用再拨打电话,因为医院已经同步得知病人的身体状况,并且已经派出了携带对症药品和器械的救护车。当我们下班时可以给家里的热水器打个电话让它准备好洗澡水,顺便告诉炉子给昨天的炖菜保温;当我们把车开进车库时,汽车可能会告诉房间亮起灯,然后告诉浴室的显示器准备播放昨晚录下的新剧集。
这看起来有点像科幻小说中的场景,但是仅仅在30年前,互联网看起来也是同样的科幻。拜无线射频识别、传感器网络和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所赐,我们和物联网之间的一道道鸿沟,都会被逐渐抹平。
无线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以其缩写RFID广为人知,许多企业都把它视为明日之星。作为条形码和二维码之类传统识别方式的替代产品,RFID具有很多优势,它可以存储大量信息,可以远距离读取,以及可以做成几乎任何形状和大小。RFID的信息被存储在一块微小的芯片之中,加上天线之后,它就成为了一个标签(tag)。它可以不带电源,仅靠进入读写器磁场范围内的天线产生的感应电流就可以工作。
现在RFID已经随处可见,无论是公交一卡通还是二代身份证,本质上都是一个RFID标签。但是在更多领域的更多应用还是受到一些限制——RFID的价格是让大多数潜在使用者望而却步的主要理由。虽然现在RFID芯片已经降到了1美分1个,但是RFID标签的价格还不能为人们所接受。毕竟RFID的竞争对象是条形码和二维码,而这两者的成本几乎为零。不过价格在技术面前,从来不是问题,当每一个物体都有了自己的电子身份证,我们便可以牢牢地将其掌控在自己手中。虽无线,然尽在掌握。
当RFID的思路遇见传感器,能够发挥的作用将不仅仅是一加一等于二那样简单。监视周围的环境,并且将之通过无线方式传输出去,我们就拥有了又一只眼睛。我们已经可以制造出体积微小、耗电量微乎其微的传感器,它们能够识别附近的光亮、温度、湿度、运动乃至加速度和其他更多状况。革命性的iPhone成为了可以任由人们发挥创意的软件乐园,而它不过只用了寥寥几种传感器而已。而当这些传感器通过无线方式连接成一个网络,我们将会得到不可想象的大量数据。
在《007:皇家赌场》中,詹姆士·邦德的手臂上置入的那个微型设备看起来像是传感器网络的终端,它可以通信、可以检测身体状况。当然,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东西现在还没有用在人身上,但是在未来几年有望于用在奶牛身上。当世界上的任何桥梁、汽车、飞机、房屋、电子设备乃至家用电器上都安装了这样的东西的时候,它们将会组成一个庞大的网络,其规模将会是现在互联网的数十倍。就像最近的电影《豚鼠特工队》中所描述的那样:我们将知道一切,我们能连接一切,然后我们控制一切。这个在美梦中才会出现的世界,就是物联网的未来。
不过,这是一个比较遥远的未来。现在国内正在热炒的物联网概念,大部分还集中于RFID的应用领域——这并不完整,在物联网的庞大计划表上,只能算是很初级的阶段。然而,这毕竟算是个开始,毕竟物联网还涉及到太多的技术、标准、商业和法律问题,现在刚开始就打算一步跨入物联网时代,还有些为时过早。
在2009年11月20日闭幕的无线技术世界暨物联网国际高峰会议上,欧盟网络企业和RFID司的物联网业务总监彼得·弗莱斯(Peter Friess)预计,物联网会在2015年到2020年间开始广泛应用,但短期内很难明显看到对经济的刺激效果。庞大的规模是物联网的必然基础,而庞大规模的前提又是其商业上的可行性。
网聚万物的那天会到来。但是现在,还是让我们心怀憧憬,让我们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