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不坏的东西

    2005年,日本尼桑推出一款新的汽车涂层。和过去一百年使用的所有汽车漆相比,这种涂层有一种很特别的能力:当它表面被轻微划伤的时候,会自己恢复。两年后,在新款车型上,尼桑还推出了三种不同颜色的这种涂料,而搭配了这种自愈涂层的汽车,比普通涂装车要贵三万多日元——是否值得,完全见仁见智。

    与现今一些新技术对比来看,这种涂料的性价比并不是很高。这种叫做“Scratch Shield”的涂料只是具有一定的弹性:当划伤时,涂料表面会凹陷下去;然后在外界热量的影响下,形状会慢慢恢复。如果浇上一桶热水,会恢复得更快。但是显而易见,如果划痕过深,或者涂层整块剥落的话,这种涂料也是束手无策的。

    不过,这毕竟算是一次有益的尝试。机械和电路没有自我修复的能力,和动物机体不同。动物机体的愈合是相当复杂的过程,需要多种细胞的一起努力。凝结伤口、清理死亡细胞和细菌、分化出纤维细胞来连接创口、毛细血管增生以提供营养——在诸多功能各异的细胞的精密协作下,一周以后,除了一块小小的疤痕,再看不到其他痕迹。而机械制品,就目前来说,还不能指望它们具有这样精细的协调能力。这让修理业成了一门生意兴隆的行业,同时也让那些设计很难人工修理的设备的人,例如潜艇或者卫星的设计师们,战战兢兢。

    有需求,就有研究的动力。俄罗斯、英国、美国等国家都开展了相关的研究,集中在对于外壳材料的自我修复和电路的自我修复方面。

    2009年,美国南密西西比大学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新的涂料。和尼桑的涂料不同,这种新的涂料看起来更像是皮肤的复制品。这种涂料中含有两种特别的成分:一种分子呈环状的烷类和一种叫做壳聚糖的大分子糖类。当涂层被划伤时,烷类分子的环会被破坏,呈现出化学活性,而阳光中的紫外线将会打碎壳聚糖分子,让这两类分子相互吸引,从而黏合及闭合划痕。整个过程只需要有阳光就可以完成,所需时间完全依赖于日照时间和强度。在最好的情况下,只要半小时,被划伤的表面就可以光洁如新。

    这种涂料并不会像人体皮肤组织细胞那样生长和分裂,因此是一次性的。如果下一次划痕还是出现在同样的位置,就没有办法恢复了。虽然有这样的不便,但是这种透明的涂料依然有着不错的前景。想想看,屏幕、手表、眼镜、鞋子、光盘,甚至相机的镜头,都可能使用这种涂料,让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光亮如新。

    这项研究之所以受到关注,是因为它采用了一种新思路。过去,人们对自愈材料的研究方向,大多集中在提供一个可以随时供应替代物的冗余系统上。去年,德国的汽车厂商给一款跑车安装了自愈轮胎,采用的就是这种原理。轮胎的内壁涂了一层微小的胶囊,里面充满密封剂——就像快干胶水那样的东西。当轮胎被扎漏的时候,胶囊破裂,密封剂涌入裂缝,并且快速黏合。

    这种原理也被用在飞机和航空器上。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材料学家制造出一种可以用于飞机的复合材料,使用了玻璃纤维管、树脂和硬化剂。当出现破裂时,和德国跑车的轮胎一样,玻璃纤维管破裂,树脂被挤到裂隙中,硬化剂帮助其快速硬化。这种材料能够恢复原有材料80%以上的强度,足以将一场空中意外消弭于无形之中。可以说,这种自愈材料的原理已经比较成熟,商业化只是迟早的事了。

    不光是轮胎和飞机的外壳,最近的一些研究结果让电路也开始有了类似的功能。加州理工学院试图开发出使用寿命更长的芯片,当这种芯片探测到某个晶体管坏掉的时候,会马上控制电流改道——整个过程会在千分之一秒内完成。伊利诺斯大学香槟分校的研究者最近开发出了一种微型胶囊,不过里面装的是导电的纳米管。当电子设备遭到碰撞时,胶囊会破裂,纳米管将会附着在电路上。如果电路因为碰撞而断开的话,纳米管会把它们重新连接起来,导通电流。

    这些研究者认为,这种卫星胶囊可以用在任何电子设备中,特别是现在广泛使用的锂电池中。这无疑是个好消息,因为锂电池的高能量密度,爆炸起来几乎可以顶上一颗小型炸弹。现今在用的锂电池有由控制芯片和场效应管组成的保护装置,有些高级电池还有单独的保险丝,但是在这些基础上再多加上一道保险,总不会是什么坏事。

    现在我们可以制造出这样的东西,但是距离可以永久使用的机械或者电气产品还是有很长的距离,也许还需要很多年。在那天来临之前,我们依然需要继续心惊胆战,继续频繁备份,继续为汽车上的划痕痛心不已。目前,我们恐怕只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