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手机看世界

    互联网挟着海量信息铺天盖地而来,让人类辛辛苦苦花了千百万年才进化出来的脑容量显得捉襟见肘、不敷所需。最近流行的GTD(Getting Things Done)方法要人们把所有想法都记录下来以清空大脑,未来学家保罗·萨福(Paul Saffo)更是认定,在未来数十年内人会变成和机械合体的新型生物。这种论调看起来有些怪异,但却正在成为现实。

    基本上我们可以确定,在几十年之内,人脑的能力并不太可能有巨大的提升;而让大脑的工作集中在人类能做而机器不能的领域上,似乎是效率较高的方式。让机器去记忆,而让人来选择,才是彼此的优势所在。

    这种设想在虚拟世界中十分容易,但是现实世界中似乎会碰到些问题。图书馆的书架上没有Google搜索框,翻开一本书时手指所及之处,也不会跳出金山词霸的翻译窗口。即使带着地图去旅游,但对于那些不辨方位的路盲来说,向左走还是向右走,本身就是一个堪比“to be or not to be”的艰难抉择。虚拟世界中那些触手可及的信息,在现实世界显得遥远无比。

    不过最近有了一些好消息。Google的Android手机和苹果的iPhone上出现了几种不错的小软件,可以帮我们把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捆在一起。借助有摄像头、能上网的智能手机,可以获得看待世界的全新方式。真实世界的景物和虚拟世界的数据叠加在屏幕上,我们透过它将看到一个混合了真实和虚拟的窗口,看到被虚拟增强了的现实。

    感谢摩尔定律,感谢异想天开,感谢第一个想到把摄像头和传感器装在手机上的家伙。在多种技术的协作下,增强现实的春天终于要来了。现在手机这样的手持设备,运算能力已经堪比十年前的笨重电脑,移动互联网的速度足以应付网络查询和数据传输的需要,GPS更是可以将出行者的所在地精确到数十米之内。配合图像识别技术,手机甚至可以认读摄像头拍摄到的外语标牌,并且翻译成我们的母语——网易有道词典已经推出了这种功能。而iPhone上各种各样的软件,则带来了更多的好消息。

    有人认为,iPhone在手机行业的最大贡献,在于它构建了一套新的共赢体系,让全球的软件开发者自由开发软件,并且可以通过这些软件来盈利。现在苹果的软件商店已经有了超过10万种软件,总共下载次数已经超过了30亿次,而大部分使用者在有了iPhone之后,显著减少了他们使用电脑的时间——iPhone可以部分地取代电脑的功能,那些设计精巧的小软件甚至会让人们产生新的依赖。

    《新科学家》杂志的新闻副总编理查德·费舍尔(Richard Fisher)写过一篇文章,探讨以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和手机软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他采访了几位专注于研究科技给人们带来影响的学者,他们都认为手机将会成为我们最可信赖的伙伴,成为生活中史无前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这个结论比刘震云那个“手机就是手雷”的论断更加惊人。我们会和这个小小的电子设备建立起一种类似于共生的关系,手机会成为大脑的扩展,帮忙记录我们的日程、情感、欲望和记忆;而在增强现实技术的帮助下,它可能会成为我们看待世界的一种新方式,成为一只混淆了真实和虚拟、混合了原子和字节、连接了电磁波和数据流的新眼睛。

    这种未来可能会以一种温和的方式慢慢渗进我们的生活。2008年通用汽车公司开始了一项研发计划,打算在汽车风挡玻璃上安装透明显示器。汽车的驾驶员将像战斗机驾驶员一样,无需低头就能看到仪表盘;GPS的线路也不会局限于小小的屏幕,而是在风挡玻璃上向远处延伸,就像给道路镶上了一道明亮的路标。以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为代表的透明显示器技术正在日益成熟,它可能会被做成落地窗、电脑显示器甚至是眼镜,将我们需要的数据轻巧地浮现出来,就像在科幻电影中看到的那样。我们也许很快就不会察觉到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线,经过增强的现实会像呼吸那样自然,手机会实时将虚拟世界叠加在我们的视野中,让我们感觉不到眼前所见的一切实际上都已经经过了计算和增强。

    可以想见,这样的未来到来的那天,迎接它的并不只会是一片掌声。必然伴有各种各样的争论。人们最担心的很可能还是那些生命力最旺盛的老调重弹:依赖于新技术会让人变笨,以及对隐私权的侵犯等。这些争论自古已有,而且必将重演。然而,历史上的任何一种新技术,从文字、活字印刷术直到搜索引擎,都是在这样的争论中逐渐发展壮大,最终成就了我们今日的文明。人们会将技术的优势发展到极致,同时尽可能避免它的任何副作用——过去我们是这样做的,今后也必然会这样做。

    这应该算是一个相当光明的前景。至少,能够透过手机看到那个被增强的、更加多姿多彩的世界,对于我自己这颗和互联网比起来小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脑袋来说,是非常值得期待的未来。